分享

武汉博物馆馆藏元代金头饰

 恶猪王520 2023-03-06 发布于新疆

壹· /基本信息 / 

图片

头饰,指戴在头上的饰物,包括发饰耳饰帽子。与其它部位的首饰相比,头饰的装饰性最强,古代女子头饰大多华丽精巧,是美发的重要部分。这套金头饰共计7件。

图片
图片

其中金螭虎钗2件。

每件长16厘米,各重38克。

图片

金瓜头簪1件。

长15.4厘米, 重11克。

图片

长17.5厘米,重17.2克。

金穿松石满池娇荷叶簪1件。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累丝莲塘小景耳环2件。

每件长8.1厘米,重12克。

图片

金双龙戏珠栉背1件。

长12.5厘米,重16克。

这套金头饰于1985年出土于武汉市黄陂区周家田元代韩门萧氏淑真二小娘之墓。

图片

贰· / 藏品解析 / 

图片

《说文解字》:“笄,簪也。”《六书故》:“,楚皆切,两股笄也。”钗象叉形,故古人多以两股为钗单股为簪

图片

贵州遵义杨价夫妇墓出土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宋 

  教子升天金杯

图片

螭虎钗之所以谓“螭虎”,原是俗称,雅称或曰蟠螭,是元代创新的式样。在宋代“教子升天杯”中作为主题纹饰的螭已是螭纹的成熟样式,元张昱《无题二首》之二“咫尺香闺步懒移,搔头谁理玉蟠螭”应是同类纹样的玉簪。螭虎钗纹样的构思或为“教子升天”与“螭虎穿花”合一。螭虎钗又细分出几种不同的样式,但总体构图保持一致,即花朵在上,口衔花叶、身体作扭结的双螭或双龙在下,也有些简省的做法如同“写意”,把钗股扭结之后略事雕錾并不细做。

图片
图片

这两件金螭虎钗钗首均为锤揲之后再细毛雕,钗首装饰着绽放的莲花,花瓣及花蕊用毛雕的手法錾刻出细小花纹。钗身其中一件上端錾刻着攀附而上的双螭,螭身毛发及鳞片都錾刻逼真,另一件只有双螭扭动线条并未做细致錾刻。

,元代又称作鈚,或作錍和鎞。鈚原指一种广长而薄的箭镞,大约以簪脚的样子与它很有点相似,因而移来作了簪的名称。

图片
图片

瓜头簪的“瓜”,亦即甜瓜,有“瓜瓞绵绵”之意,是南北共赏的题材。瓜头簪流行于元,延续至明。这枚瓜头簪簪首造型如瓜,正中央一朵凸起瓜花盛开,另有三朵小花围绕在此花周围,花朵簇拥之上为瓜,瓜棱的凸起处以曲曲弯弯的虚线细錾筋脉,下凹处以锥点纹加强明暗对比。虽非工笔设色,却以锤錾之工刻画微至,很有院画小品的写生之趣。

荷叶簪是元簪的典型式样之一,有繁有简,有平面打作,也有立体攒焊,有金,有银,有铜,也有金穿玉,不过都是以一枚荷叶为依托。“满池娇”是描绘“池塘小景”的一种纹样样式,图案产生于宋,名称的出现则不晚于南宋。内容多有池水、荷叶、莲、荷、鹭鸶、鸳鸯等,在服饰、瓷器、织物、金银器上多见。

图片

明 青花鸳鸯戏莲纹罐

武汉博物馆藏

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画家柯九思《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

图片

扬之水先生在《“满池娇”源流——从鸽子洞元代窖藏的两件刺绣说起》一文中曾详加考证,引其内容如下:作为御衫图案的“满池娇”,其源可以追溯到辽代四时捺钵制度中的“春水”、“秋水”。长久的流传过程中,以“春水”图式为源,元代又发展出不少其他样式,水禽也变得多样,并且还有了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的鹭鸶。其中最稳定的因素仍然是水,即便水可以不出现,而只用莲花和水禽来作为象征。这枚金穿松石满池娇荷叶簪以一块绿松石雕刻成一片荷叶,一对以金片锤揲两相扣合的鸳鸯用细金丝穿系在荷叶上,一幅莲池美景跃然其上。

(zhì),在我国古代是篦箕和梳子统称,它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栉背是镶包在梳篦背脊上的饰物。宋元时期虽有纯金银打制的梳篦,但数量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用金银包裹梳背的木质梳篦。出土时木质梳篦多已朽坏,而镶包的金质栉背却完整的保留下来。与唐代金银梳背多为半月式不同,宋元金银梳背多为虹桥式,或两面包镶,或包镶正面的一半,或只是包镶梳背的脊。

图片

唐 玉梳 故宫博物院藏

与唐代金银梳背多为半月式不同,宋元金银梳背多为虹桥式,或两面包镶,或包镶正面的一半,或只是包镶梳背的脊。

图片

元 周朗《画杜秋》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男女都有束发盘发的习惯,大多时候是用簪钗来固定,有时也会用一把精美的梳子插在头发里,但会露出花样不同的栉背。插戴可以是一枚,也可以是一对,梳齿插在头发内,金银背便隆起在外成为耀眼的装饰。

图片

元韩氏娘子金栉背是用于包镶梳脊。其正面锤揲出二龙戏珠,由中心的宽处向两端作收分,尽头处留出一段光素的部分而做出两歧,遂成包合的两个角,正好与梳脊扣紧。

 耳  饰 

耳饰指戴在耳部的装饰物,主要有耳坠、耳环。

图片

清 金环镶东珠耳饰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的耳环形式多样、制作讲究,材料也多以金玉为主并大量采用了绿松石。式样大多前面为装饰部分,后为曲柄形的弯钩。装饰部分常用玛瑙、白玉或绿松石等雕琢成各种纹饰。

图片

这两件金累丝莲塘小景掩耳式耳环无论是造型、工艺都可以用几近奢华来形容。它用扁金片锤揲成托,中央以一颗硕大的绿松石作为花蕊,在花蕊周围镶嵌十二粒宝石。用金丝盘绕出花纹轮廓,熔金为珠(即将熔融的金液滴入温水中,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金珠),再将细珠点焊连缀成纹样。在细若发丝的金丝上焊接比芝麻粒还小的金珠,其精细程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叁· / 出土资料 /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初,黄陂县滠口区刘集乡周家田村农民在村东修路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后来因雨水冲刷,古墓进一步暴露。1984年,武汉市文物普查队对此墓进行了调查。1985年8月,武汉市博物馆处会同黄陂县文化馆清理了此墓(墓葬编号M周59)。墓室南半部由于修人防工事、雨水以及农民挖取砖石,砖隔墙、铺地砖、墓顶均已损毁,主要清理了墓室北半部。墓为砖石结构平顶三室墓,墓 内砌两道隔墙,使墓室分为三个单室,整体平面呈横“目”字形。在中室东西两龛前各立青石板一块,东室的青石板中部刻有神位图案。神位正中竖刻楷书阴文“韩门萧氏淑真二小娘之墓”,神位下刻仰莲须弥座,上为覆莲,边饰宝相花。此墓出土文物20余件,其中包括陶瓷器、金银器等, 随葬品多置于西室后部及西室壁龛。

图片

武汉黄陂周家田元墓平剖面图

从东室神位上的铭文我们可知东室墓主名叫萧淑真,是一位韩姓人的妾。西室中未见任何文字,但随葬有金钗、金簪、金鬓饰(后期认定为耳饰)等日用品,推测墓主也是女性,有可能为韩姓之妻,中室内未见随葬品及棺木痕迹。可以设想此墓原为韩姓所修,以备夫、妻、妾三人合葬,但后来韩姓本人因故并未入葬。此墓墓砖砌墓壁,用石板平铺封顶,棺木四周填充石灰和木炭,这种构筑方法沿用了当地宋代旧俗。墓室三室并列,夫、妻、妾三人合葬,这种现象曾见于成都地区宋墓,沿用了宋代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同冢异室葬”的作法。此墓的建造年代与西室墓主下葬年代相同,即元代早期,或宋末元初。

周家田元墓所在地,南宋隶属于淮南西路黄州黄陂县,元代隶属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黄州黄陂县。南宋晚期,这一带是金、元与南宋接壤的地区,因而黄陂县曾于端平年间迁治于鄂州青山矶(现武汉市青山区),直到元初至元年间方迁回原治。当地居民比江南地区受到更多的金、元习俗影响,这一点在墓葬中也有所反映。


文章转引自武汉博物馆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