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30岁的曾国藩和我们平凡人一样,一度上升无门,甚至穷到没钱回老家。直到43岁的时候,他才一鸣惊人,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大清举足轻重的人物。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之所以能逆风翻盘,关键是做到了这四件事。曾国藩刚刚步入仕途的时候,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与不少人发生过争执,也得罪过不少人。有一次,同乡郑小珊来给曾国藩的父亲祝寿,由于关系亲密,曾国藩说话有些放肆,夸夸其谈,甚至“肆口谩骂,几于忘身及亲”。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在京期间,曾国藩还“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以至于好多人见到他就躲开,更不敢同席吃饭。后来曾国藩读罢《了凡四训》后,豁然惊醒,遂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曾国藩开始每天在日记中复盘自己的生活,反省自己的恶习。和郑小珊吵架一事,他写道:“龃龉之后,我反悍然不近人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贪睡恋床,他骂自己“一无所为,可耻”;喜吟诗作赋,未将精力用于有用之学,他以为“可耻”;陪着夫人在家闷了,也批评自己:“余今闷损至此,盖周身皆私意私欲缠扰矣,尚何以自拔哉!”……如此十年,,一点点改掉恶习的曾国藩几乎实现了脱胎换骨。胡林翼评价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了凡四训》中有句话:“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如果想要获得福报避开祸患,先别说做什么善事,先从改变自己的错误开始。自省改过是一个很神奇的能力,这个能力越高强的人,越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人最忌讳自高自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避免的方法,就是遇到问题时,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假如能虚心地检讨自己,实时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就能更好地认清自己,驾驭自己的人生轨迹,才会越来越接近成功。每个人的智商相差无几,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全是因为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而已。曾国藩天赋一般,他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勤谨精进。他每天凌晨即起,锻炼身体,批阅文件,督练士兵,还要抽出空闲时间来看书写日记。他的办公效率极高,据史书记载,半年曾国藩就处理了40000多卷宗,而且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曾国藩也要求自己的子女要勤勉。他在家书中要求孩子们要做到“五勤”同,即: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对下属更是严格要求,有一天李鸿章贪睡晚起一会儿,曾国藩好不客气地把他数落了一番,从此李鸿章不敢再有丝毫懈怠。曾国藩讲究每日精进,但却绝不墨守成规。他懂得什么时候应该进,什么时候应该退。曾国藩说:“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曾国藩的湘军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依靠这支部队,剿灭了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因为护国有功,他被封为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可谓权倾朝野。然而曾国藩并没有一点喜悦之色,因为他明白功高盖主的危害,更何况他并非满族,更容易遭到朝廷的猜忌。所以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让弟弟曾国荃赋闲回家。曾国藩是明智的,他的退让,让他避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惨命运。聪明人做事都会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他们明白什么时候可以高歌猛进,什么时候要急流勇退。生活并不只有勇往直前。也要明白曲径通幽的秒处。如果一味冒进,势必会给自己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曾国藩讲:“行政之要,首在得人。”选贤任能,可以说是曾国藩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有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来见曾国藩,想让曾国藩给他们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曾国藩对李鸿章说:“左边这位,忠厚老实,但谨小慎微,可以做后勤保障。中间那位,举止轻浮,阳奉阴违,只适合无足轻重的工作。最右边那位,堂堂正正,大义凛然,可当重任。”李鸿章问曾国藩为什么会下如此断语,毕竟他们是初次见面。曾国藩说:“刚才我去散步,遇到了三位,左边那位见到我吓得不敢说话,肯定胆小怕事,中间那个向我行了礼,问了安,但扭头就喜形于色,只有右边那位,不卑不亢,很合我意。”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那第三位,就是后来收复台湾,大名鼎鼎的刘铭传。曾国藩大力推举人才,但如果有人犯错,他却从不姑息纵容。他的幕僚李元度贸然出击,导致徽州失守,曾国藩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李元度不仅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心悦诚服。曾国藩死后,李元度曾作《哭师》以示悼念,其中写道:“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风。”曾国藩认为:“考察人要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曾国藩通过自己的一双慧眼,为大清笼络大批人才。据统计,大清约有40%的官员经过他的举荐。而这些人,不仅巩固的清朝的统治,同时也为曾国藩打下坚实的人脉。这是他在官场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人要择善而交、择真而交,识人用人,绝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该被表象蒙蔽。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正厅有副楹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同科”,过日子,要勤劳俭朴,耕田务农,尊老爱幼,才能使对家族兴旺发达。曾国藩时时刻刻嘱咐家中小辈:一定要半耕半读,在学习之余要拾柴收粪,插田莳禾。曾国藩本人也在家人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他衣食极为俭朴,平时总穿土布衣,每顿只吃一个荤菜,一件青缎马褂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拿出来穿,至死仍然如新。吃饭时,看着一桌子山珍海味,曾国藩皱起了眉头,他低着头只吃自己面前的一点东西。富商问他是不是饭菜不可口?曾国藩回答说: “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身位一名封疆大吏,能做到如此低调行事,确实不易,这和他耕读传家的风气分不开。《曾国藩家书》中写道:“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耕读传家,并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实实在地勤俭持家,低调做人。在家人面前,曾国藩既是长者,又是朋友。他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给予子女们很大的自由。他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科。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长子曾纪泽成了外交官,新疆的伊利就是他从沙俄手中收回的。次子曾纪鸿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曾国藩的耕读俭朴的家风,让他的子孙受益匪浅。在他死后200年间,他的家族就出现了240多位杰出人物。古往今来,富不过三代的情况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能参透曾国藩耕读传家的真谛。所谓耕读传家就是:要知道做人的辛苦,自力更生,力求节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息,则难望有成。”
文章来源:京博国学原创(ID:jingboguo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