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免费分享经典老字帖——邓散木《书法篆刻选》,请珍藏!

 明月照书窗 2023-03-07 发布于广东

邓散木的书法与篆刻

现代老一辈有成就的书法家、篆刻家,一般说来都有比较深厚的传统功夫。其中有些书法、篆刻家,还能在传统基础上努力创新。邓散木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邓散木(一八九八--一九六三年)于书法,真、行、草、篆、隶各种皆精。他的小真书,兼有欧字的谨严挺劲与颜书的雍容大度,笔力精到,可以看出有很深的基础功夫。这样的基础功夫,对于后学者是有启发的。邓散木的行草书,可说是源出【二王】而归于【二王】,中间经过了很长一段探索。因此,从结体到笔法都不是简单地以模仿【二王】为能事,他的精研各体和博采旁揉,使他的行草书味道醇厚,意趣横生。我们很难一一列举作者的师承关系和一笔一划的源出,只消指出邓散木先生涉猎很广,又善于不断变化出自己的面貌,这是我们可以从欣赏作品中体会到的。

我看邓散不先生的书法,感到他在进入中年以后(三十年代后期),颇有一些制力弥满,大气磅礴的作品。比如有一副长一丈三尺的集宋人词的长联《满目繁华尽是旧时手种红药,为谁攀折拟将幽恨试写残花》 有章草笔意,字可盈尺,笔力雄浑,沉着道劲,上下联之间、各个字之间的呼应又十分自然得体,真是做到了【尽精微,致广大】。可是以后,邓散木先生的行草又逐渐紧紧依傍【二王】体系,有的评论者认为他笔下洋溢着温柔敦厚的气息,【由奔放而趋于凝炼,由绚烂而归于平淡】这自然也是一种美。不过先前的【奔放】与【绚烂】已不再成为追求的目标了。

邓散木先生晚年病腿多截去一足,但他仍旧以坚强的毅力从事书写、刻印、著述,这段时期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我以为主要在篆书。他的篆书,早年学老师萧蜕(退庵),而萧蜕是学吴昌硕的。邓散木的篆书数十年间一直走的昊昌硕的路子。可是到晚年出现了新面貌,融合大、小篆、甲骨文、竹木简,形成自己的风格。横不求平,竖不必直,结体恣肆开张、布局随心所欲,力求整体的气韵生动。他在一件条幅上自题:【非篆非籀,非古非今,是自己家数,不自门入。】这表明了书家的成熟。可惜,邓散木先生走这条路的时间不长,疾病就夺去了他的生命,不然肯定会有更大的成就的。

一般的评论者认为,邓散木的篆刻成就高于书法,有人说他【以秦汉为经,而纬之以皖浙,旁搜远绍,遂集大成】,是对他的篆刻所作的一个概括性评价。

邓散木从开始治印就精研六书,以书为本,先书后刻,做到书法与刀味浑然一体。加以他注意研究篆刻的历史变迁,多方借鉴,所以根基深厚,不拘一格。他的摹拟古法,除了历代官私印章,还从砖甓、瓦当文字中吸取营养。他临古又能注意遗貌取神,所临汉印,具有自己的面貌,非一般刻工能比。

翻阅邓散木先生生前十几本《厕简楼印谱》、《三长两短斋印存》,我感到同他的书法一样,他的篆刻在三十年代后期达到成熟。邓散木刻印先是师事赵石(古泥),属于吴昌硕一派,早年作品认真继承师传,法度谨严,以后逐渐发展,面貌多样,意态宏大,刀法苍劲有力。比如【跋扈将军】,【乐正之后】、【雁庐】、【怡庵奔】等大印,都是进入中年后的力作。由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作者善于控制全局的能力,细微处却又安排得十分妥贴,从不经意处透露出独到的功力。

邓散木先生十分注重印章的章法。他认为篆刻要讲篆法、章法、刀法,三者缺一不可,而最要紧的是章法。【治印之必须言章法,犹之大匠建屋,必先审地势,次立问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兴构。】他于章法总结出临古、疏密、轻重、增损、屈伸、挪让、承应、巧拙、宜忌、变化、盘错、离合、界画、边缘等十四项,论述甚详,并自刻印章作为例证。我们看他的得意之作,无论印文的疏密繁简多么不同,又无论印材的大小方圆有多少差异,都因文字、材料不同制宜,印章边缘也因印文的虚实疏密量为重轻,总之做到巧而不纤,拙而不板,离不散漫,合不迫促,所谓【宽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以容针。】(邓石如语)他在全国解放后刻的印章,如【妙契同尘】的疏密聚散,【浦江西畔人家】的迎拒挪让,【九州生气恃风雷】的黏附离合,【孺子牛】的方圆并用等等,堪称范例。

在【九州生气恃风雷】这方图章,作者还刻了下面一段边款:【刻排奡语须如快马砍阵,所向无前,方足以助气势。】可见作者很注意运用不同的手法处理不同的图章内容,达到内容与形式、风格的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邓散木印章的结体与章法能够变化出众多的面貌,除了他的艺术修养高,还因为他熟诸六书,懂得文字的演变由来,不然就难于因字制宜,增损参差,或者任意变化而不合规矩。但是虽然如此,他却并不保守,他反对【不可秦篆杂汉】」以及【各朝之印,当写各朝之体】的死板规定,他从文字源流论证小篆与古文,秦策与汉策杂用的合理性汉语简化字发布后,邓散木先生写过大量中小学课本、简体字帖、还用简化字写条幅、刻图章,对于推广简化字尽了很大的努力。

邓散木先生治学谨严,富于毅力。他在二十四岁那年给友人信中说,打算编一本【篆刻学】正在搜罗参考书。后来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直到不久以前,我们看到这一著作的手书本影印出版,展读之下,不仅佩服作者的详征博引,更重要的是作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启发后学。书中的某些章节,作者还加以眉批、旁批,对于早先的论点,或引申,或存疑,甚或否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观点的发展和治学的认真态度。一书在手,如对故人,单是作者的这点精神就是值得学习的。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说明:资源为网络搜集,本人仅负责分类和整理,方便大家交流学习。如原作者认为素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告知,本人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为您带来麻烦深感抱歉!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其他商业用途,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