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1691~1745),初名默,字得天,号泾南、长卿、天瓶居士,室名法华盦,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乾隆七年歴官刑部尚书,供奉内廷。通法律,精音律,工诗文、书法,兼能画兰、梅,笔致秀雅。 钤 印:张照之印、得天、桑花舟榭 题 识:张照。鉴藏印:益斋珍藏 释 文:比总附书,谅只在旬下可到。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并诗,深以为慰。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惮也。不谓以常式辞免,不知阅古之意如何?今必有定论矣。余希加爱,不宣。 吴琚原作部分图 张照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重要文臣,其政治才能被杰出的书法造诣掩盖,张照成为清代初期最重要的宫廷书家之一。他曾经为乾隆代笔。乾隆作诗称赞其书法:“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精神贯注深,非人所可学。”乾隆将张照书法与前代大家米芾、董其昌比较,认为有过之无不及,甚至推许为王羲之之后的一流书家。虽有溢美,但可见张照书法当时的地位之高。 张照重视临摹前人法帖,通过董其昌上追晋唐,其临写对象主要集中于二王、颜真卿、米芾、苏轼等名家,功力深厚,气魄雄浑。其传世作品中临古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不少被作为范本,保存于清宫内府,乾隆曾刻张氏书法为《钦定天瓶斋法帖》。另张婿孔继涑刊刻的《玉虹楼法帖》也收录了张照的诸多书作。 临米芾《弊居帖》、《天马赋》,后张氏题记云:海岳《天马赋》昭垂千古,曾于《郁冈斋》见之,未暇临摹。丙寅初冬灯下偶一背临,工拙勿论也。张照临并记。传为米芾行书《天马赋》,未见真迹,明代王肯堂刻入《郁冈斋法帖》卷十,又有多本临仿墨迹传世。董其昌喜此书,平生数临,有大字亦有小字。张照深受董影响,亦多次临此帖,极为熟稔,据题记可知此册为背临。《弊居帖》又称《丹徒帖》,米芾书于崇宁元年,曾刻入明末清初的《快雪堂法书》等多种法帖,真迹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节临米芾《评纸帖》。后张照记云:老来作书有骨格,不专秀丽,浑然天成,人尠有识,往往多以不逮少小。《评纸帖》为米芾评论纸张的书迹,真迹未存,明清间刻入多种丛帖,亦有伪赝墨迹,流传甚广。 张照学习古人法书的用力之勤,用功之深,这正是他能成为清初一代名家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目前学习书法的需要坚持的。 这幅作品诗张照节临吴琚,行草《寿父帖》,而吴琚写米字可以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张照学习追崇米芾,资源有限且多为拓本。吴琚的《寿父帖》 “字体虽类米芾”,但更细腻,用笔十分精到纯熟,甚至比起米芾有过之而无不足,起承转合灵活多变,牵丝引带,笔断意连。 张照是意临形成的这幅作品,我为了方便大家观摩,特意逐行放大了。这样更加直观、细腻。 虽于原帖不能神似,但整体布局闲逸疏朗,点画转折多变,结体险绝峭劲,浑朴雄健,醇厚敦朴。堪称佳作。但由于馆阁体的影响,在“放”字上还有不小的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