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摄匆匆】桃花粉面,黄鹂鸣啼:惊蛰

 岭言岭语 2023-03-07 发布于江苏

3月6日,农历二月十五,惊蛰。

已经期盼了一些日子,原以为会有雨,“惊蛰”才有模有样。结果,这几日不但没雨,天气还异常得暖和,气温直达二十几度。这样的状态也印证了“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的节气特征。

早晨,我骑着电瓶车走在新龙路上,路边的玉兰、栾树的生长一棵又一棵地向身后闪去。过十字路口等待信号灯时,我抬头看了看玉兰,光秃秃的没有树叶的枝桠上一朵朵白色的玉兰花清晰可见:有的胀鼓鼓的,似乎要撑住那外壳的束缚,摆脱冬日的侵扰,以灿烂的笑容迎接春的到来;有的已开了一些,一片、两片,最多的是三片,那些花瓣洁白无瑕,似乎是昭示春的美丽……无论是哪一种开放的姿态,那一朵朵的玉兰花都是昂着头,向上、向上、再向上地生长,仿佛一个冬日要将一个冬日的憋屈全部抛弃。

栾树如何呢?那满身的金黄色此时有伏笔吗?那一粒粒的金黄色的“雪花”此刻会悄无声地地形成吗?我想:所有的这一切的“期待”必定写满了一棵棵栾树的枝枝叉叉。你看,那枝头缀着一个又一个的树芽吗?它们下一步就是“翠色欲流”的前兆,也是“满地尽带黄金甲”的预设。

惊艳了吗?没有。目前有的仅是花开前的预热,有的仅是嫩芽前的挣脱,有的仅是对春气息的渴望。

好吧,与它们一起深深地吸一口气,让整个身心都沁入春的暖阳。“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无论是桃花,还是黄鹂,或是老鹰、鸠,都显示着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惊蛰”节气如此得吻合:植物发芽,开始生长;动物(不管是冬眠的或是熬过冬天的)开始了奔跑、飞翔或是急不可耐地捕食。“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唐朝诗人元稹的《惊蛰二月节》不正是这样的写照吗?


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对于“惊蛰”做了这样的解释:“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读到这句话,我不由地想到了N年前的今日,当时正在给孩子们讲述着“惊蛰”,忽然天空一声惊雷,大家惊了一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显得有些纳闷。

几位小伙伴与我一起走出教室,探头朝天空看去,只有黑沉沉的乌云遮蔽着天空,并未下雨。“奇了怪了!光打雷不下雨?”一位孩子自言自语地说着。

重新回到课堂教学的氛围,我笑了笑,轻言地说:“惊雷一声响,虫儿全出巢。今日是惊蛰,是不是很应景呀?看来,惊蛰不是徒有虚名哦!”

“嗯,这么一大声的雷,那些还在昏昏欲睡的虫子们肯定会被惊醒过的。”有孩子打趣地说。

“是的,要醒不醒,被雷一声惊,它不想醒过来都不行。”有人帮腔。

“也是呀,睡了一个冬天了,该醒了。”

“春雷响,万物长。”

……

临近教室的梧桐树,“光秃秃”的树枝这根朝天“长啸”,那根朝天“呐喊”,一根根都在奋力地朝上、再朝上。或许是受到了小伙伴们纷纷的议论影响,飞来了一只小鸟,在树枝间挑来跳去,偶尔引吭来一声“叽叽”,又唤来了一只小鸟,它也欢快地在树枝间跳跃,时不时地“叽叽”又“喳喳”。你猜怎么着?又来了三五只,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叽叽喳喳、叽叽喳喳不停地叫唤着,不知是回答“春来了,我来了”?还是说着“惊蛰惊蛰,乍动乍动”呢?

有几只厌了,也倦了,一个扑翅,腾空而起,飞向屋檐,看到远处有一团雾蒙蒙的粉色一闪一闪,一个斜身……及至到了近处,那“粉色”原来是一朵朵盛开的桃花。

是呀!“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

桃花粉面,黄鹂鸣啼。

今日,惊蛰。

▲  题字:陈义保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学习者

蒋岭,少儿阅读及写作推广人代表作品有《一株向日葵》《气球宝贝》《夏日槐花》《心安是归处》《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疑案里的作文》《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一二年级“幽默”、“朱小团”系列等多部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