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11)——1949年国军第三十九军人事命令&参战证明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5669506847/ 近来收到两张1949年末代国军的故纸,番号(三十九军)、主官(军长程鹏)、驻地(安游),都让我感到陌生,于是叒得从老胡的《哀将》中“开卷有益”了。 ![]() 话说抗战胜利后,李弥率第八军自青岛登陆,于是在地盘问题上,八军和“八爷”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激烈摩擦。1947年冬,整编第8师(即第八军)进驻烟台接防,不久后,李弥因*共有功,以老八军的3个师为基干扩编成第八、九、三十九三个军,一跃成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官。这其中,三十九军(整8师恢复第八军番号后,又成立了一个整8师,1948年9月改称三十九军)是以103师(整103旅)为基干扩编的。103师是黔军的老底子,作为老八军的主力,参加过滇西反攻的松山战役,功勋卓著,可谓一支劲旅。该军军长王伯勋(原第八军副军长,贵州安龙人)、副军长程鹏(原103师师长,贵州织金人),下辖103、147师(山东地方部队编成),由于各部队长大多官升一级,一时皆大欢喜。 三十九军编成后没有随同李弥的十三兵团前往徐州参战,而是一直在烟台驻防。直到1948年10月初,烟台已成孤城,常公下令弃守,将三十九军从海路派至葫芦岛增援塔山。未几,国军在东北彻底崩盘,该军遂自葫芦岛撤到上海(此时91师加入该军建制),旋即转运至安徽蚌埠,奉命解救被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结果刚交火一天,黄维那边就没动静了...于是三十九军连夜跑路,撤退回南京待命,不久后开赴广东,驻防粤北。也就是说,坐拥美械精锐103师的三十九军,名义上参加过辽沈、徐蚌两大会战,但都没来得及发挥什么作用,也没在战场上遭受太大损失,只是一直在疲于奔命罢了。 约在1949年4月(一说6月),军长王伯勋赴贵州就任十九兵团副司令官,程鹏递升军长。9月,解放军兵锋直指粤北,三十九军随即再度开启“转进”模式,在程鹏的“率领”下一路南撤,期间,103师在三水起义,91师在鹤山投诚,147师被歼灭...最后只有程鹏和军部撤到了海南岛,驻榆林港(今属三亚市)一带,这期间又重新整了一个91师编入,至11月下旬该军奉准入台,随即并编入五十军,番号撤销。 ![]() 翻档案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张人事命令签发时的驻地“安游”,就在海南榆林港那里,旧时安游似乎还是个镇,如今在地图上勉强也还能搜到,是啥级别的行政区一时却不知道了。这人事命令与我此前常说的“日日命令”性质差不多,观其落款时间1949年11月24日,正是在该军撤台并编前夕,真可谓“绝唱”矣! ![]() 此命令上载徐道援、向浩、涂修然、周杰、梁斌、杨光耀、刘云甫、冯孟云、杜肇庆、吕宝光、陈省吾、郭辅、郑厚泽、刘国光、赵明熙等15人的任职信息。这些人大多是校级或同校级的军官佐,从事军需、军法、财务等工作,有些职务很“花活”(比如预算员),我都没咋见过。原主吕宝光,时由军部上校附员转任军法组军荐一阶军法官,军荐一阶相当于中校,实际上是降了一级,所以后面括号特别备注“保留上校资薪”。 ![]() 另外还有一张早些时候(1949年8月,当时该军应该还在粤北)程鹏毛笔签发的“陆军第三十九军直接参与作战官佐证明书”,记载吕宝光的籍贯为山东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一查此人,发现竟还是在当地叫得上字号的。吕宝光又名吕德华,福山县东留公村人,复兴社成员,1938年在福山县担任县党部书记长一职,是当地老资历党棍,后因“大烟瘾”被免职。1947年国军进驻烟台后,吕还乡担任县长,其后大概是在第八军扩编大幅吸纳本地人的时候,乘便在军中谋了个闲差,后来得以随军撤退。此人登记的入伍时间为1927年8月,“军龄”惊人,其投身国民革命军时间之早,比之王伯勋、程鹏等人也相差无几,惜目前没有他的完整履历,不知他那时是干什么的,是否有黄埔出身了。 七十多年前的这两张“末代”故纸随同它的主人,历经数次乘舟渡海,而今又缘之所至,飘零我处。感叹随波逐流之苦,乱世跌宕之悲,尽在不言中。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3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