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金名医 | 郑民华: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

 外科黄文斌 2023-03-07 发布于广东

冬日清晨,呵气成冰。瑞金医院门诊大楼13楼,23诊室,普外科主任及胃肠外科主任郑民华已做好准备。

他,是第一个学习并开展微创手术的中国人;他,不但将微创技术引入中国,还将微创理念向全国推广;他,被誉为我国微创手术的奠基人。不久前,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表彰时,他这样感慨:“这是终点,也是起点。能将自己的专业梦想融入国家梦想,这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自豪。”

流金岁月:专业梦融入国家梦

“郑医生,我写了一封信给您!”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一进门诊,就给郑民华递上一张信纸,信上有一句话:“衷心祝贺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位老先生,退休前所在单位曾与瑞金医院开展联谊活动。“当时,郑医生你刚刚从法国回来,就开始做腹腔镜手术。”老人笑着说,“我对瑞金医院情有独钟,也一直记得你,所以我一定要找你做微创手术!”

郑民华笑起来,时光一下子回到流金岁月:上世纪80年代有幸赶上首个法语班,王振义院士等老一辈德高望重学者言传身教;1986年第一次出国留学,在斯特拉斯堡,在欧洲腾飞的年代里学习最前端技术;改革开放,学成回国,目睹中国医疗技术迅速崛起、飞速前进的同时,将微创外科引入我国恶性肿瘤领域。

他成为微创外科“吃螃蟹”的人:1993年,开展国内第一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就此开启中国微创外科发展之路。每一个新兴事物未被认知与普及时,必然遭受巨大质疑,但他坚信,微创手术可以使得病人恢复更快,“对病人有好处”,而毅然决然走上推广之路:在院内,他向妇产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多个科室普及腹腔镜技术;在院外,他带领团队走遍全国,从我国西部、基层地区开始,一个一个城市宣讲、手术演示,让外科医生们逐步了解、逐步认可。2001年,他层层打擂,获得上海市政府大力资助,将瑞金医院微创外科建设成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他牵头制定我国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为国内外40多家医院指导手术并培训医师。

图片

在他全力推动下,中国医学界从不知“微创”为何物到腹腔镜手术成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的“金标准”,乃至外科手术的“微创比例”成为衡量学科先进性的客观指标。

风口浪尖:不畏挑战,不惧变革

门诊里,每位需要手术的病人,临走时都会问一句:“郑医生,我的手术是你来做吧?”得到他的肯定回答后,他们马上露出放心的笑容:“那就好!”虽有诸多学术头衔与荣誉,但郑民华最看重的身份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

2004年,国内首例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被“推”到他面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公认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何况患者已70岁且伴有高血压及肺气肿,开腹手术可能带来致命并发症。手术最大难点在于:切断患者的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胆总管、胰颈胰体部,切除胆囊后,等于切除患者消化系统的“十字路口”,每一条生命攸关的“通道”——胰肠、胆肠、胃肠,必须在最短时间精确修复。手术室里,他目光锐利而镇定,胰肠、胆肠、胃肠吻合完美,门静脉周围、肝动脉周围、胰腺等处淋巴结清扫干净。手术5个半小时,患者出血量仅50毫升,没有并发症,20天后出院。当时,全世界开展同类手术尚不足百例。

2006年,另一位老人找到郑民华。老人患有直肠癌,肿瘤占据肠腔一圈,但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几十年的他,平日难以正常站立,形如龙虾。在许多医院,都被外科医生以“腹腔空间太小、人无法躺平”等理由而拒绝手术。郑民华制订手术方案,与麻醉科、骨科等通力合作,闯过重重难关,在旁人认为根本不可能施行手术的极度狭小曲折空间内“闪转腾挪”,为老人成功手术切除肿瘤。

图片

机器人、单孔、3D 、VR……这些年,他关注并尝试微创外科领域每一次创新与进步。一路走来,凡有微创外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必有“中国郑民华教授”专题报告。2009年,他当选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会主席,第一次在中国成功主办亚太年会。2016年,世界内镜外科大会——这个世界微创外科届的奥林匹克盛会首次来到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当时担任大会主席的郑民华感慨,“中国微创外科从无到有,从良性推进至恶性肿瘤领域,如今终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在胃癌、肠癌、肝癌和胰腺疾病手术等方面甚至超过欧美国家水平。”

如今,在传统开腹手术时代诞生而被誉为“二次革命”的腹腔镜手术,也被冠以“传统”二字。“可见时代列车一趟趟驶过,源源不尽的燃料就是创新精神。微创外科技术蕴含的理念'less is more’,做得'更少’是为了获得'更多’,正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之一。”他认为。

恻隐之心:安全感与信任感

门诊来了一位50多岁患者,“原发不明低分化癌”,多脏器淋巴结转移,十二指肠梗阻,无法吃喝,腹胀难忍,想做造口。“广泛转移,做了也没法解决问题。”面对终末期患者,郑民华总是无奈。病人在外院辗转而来,这里是最后的希望。果然,反复查看病史后,郑民华叹了一口气:“剖腹探查吧,收入院。”病人和他女儿立即点头,仿佛抓到唯一救命稻草。

这些年,郑民华带领团队收治众多疑难杂症,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精打细算。他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少用药,多用心。”在瑞金医院,胆囊切除术住院天数从6.8天下降到1.3天,腹腔镜胃癌、肠癌的住院诊治费用一直保持全市最低,但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就医体验从未降低,“微创外科由精准化向功能化发展,从对技术的精准追求转向对人的整体关注。医生面对活生生的人,要有恻隐之心。”

因此,他在国内首次提出“微创外科 ”模式,建立多学科整合的“模板病房”:以患者为中心,整合院内资源,让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得到连贯和优质服务,住院患者也不用为了做一次普通检查就在楼与楼之间、楼上楼下来回折腾。“尽量移动医生,而不要移动患者。”他说,“给病人安全感与信任感,这是我最看重的事。”

图片

步履不停:猛虎细嗅蔷薇

“LC手术”,看到学生在电脑病史记录里这样“快速输入”,郑民华立马“发作”:“病史不能写英语简称,指向性太多,你以为LC就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但在其他学科、亚专业可能还有另外的含义,我们必须换位思考!”

每周门诊,成为一个“小型教学现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需要一点天赋,比如果断的性格、灵巧的双手、敏锐的判断力,但更重要是有技术的责任感、有情怀的智商,把聪明才智用在改变世界的理想上。”他牵头成立“创新型外科医师俱乐部”,囊括我国华东和西北微创外科医师联盟,以及来自欧美日韩的顶尖专家,并有高校、企业、厂商代表参与,为我国微创医疗器械创新研发掀起“头脑风暴”,同时更好借鉴国外经验,思考我国微创外科发展方向:“医研工一体,让外科医生的'十八般兵器’更趁手,微小处创新,更能真正实现'less is more’的目标。”

图片

门诊结束,郑民华匆匆起身,后面还有多台手术等着他。或许自从踏上医学之路,他就没想过停下脚步,他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微创的发展,他用双手创造每一个外科的奇迹。英国诗人萨松有诗:“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猛虎象征勇气与自信,蔷薇代表精巧与细腻——刚柔并济,是他医者的风范,亦是他为人的本色。他知道生命脆弱,所以他懂得病人的感受一如自己的感受;他知道生命总有尽头,但也相信一定有些东西比生命更为长久。

万水千山走过,郑民华从未改变的是从医初心。他说“真正造福更多病人,我觉得这比完成多少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更加重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