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红尘/文 "一骑红尘妃子笑″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驿道也被称为古驿道,就是指今天的国道,在古代又被称为官道。清代驿站具备文报传递、官员接待、物资运输三项功能于一身。 林州市茶店镇的茶马古道十分出名,东姚镇过去难道没有驿道吗?有关这样的文献资料似乎很少,碑文有没有呢? 东姚镇玉崇村原名柳树沟村,辖玉崇、九曲坨、赵家沟、郭家沟、槐楤岸五个自然村。 王玉崇,1900年出生于东姚镇东坡村,1932年参加革命。1943年任东姚区区干队队长,12月10日在玉崇村被"孙真会″标枪杀害。1944年2月1日为王玉崇建墓立碑纪念,更名为玉崇村。 在今天玉崇村学校南边有一块"德周行旅"的碑,上面记载此碑建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碑文内容: 壽 芳流 前清特授奮武騎尉七品御候選拨總郝天培 補修路主 駐彰德府營務稽查安陽縣知 范壽銘 德周行旅 中華民國元年歲次壬子仲冬之月 吉旦 公竪 福 善在数十人者其善 善在千百人者其善 大善在德萬人者其善 尤大解衣推食此善在數千人者 地創葺廟深善在千百 人者也 修橋築路此善在人為萬人者也 姚镇西南大庄至馬平村十数里為南北通衢商旅不绝 然路途窄險加之損壞崎嶇萬状艰於行走 頊仆顛危無不舆歎又自柳樹溝至興 泉村奇石層叠阻隘难行 郝公印天培目覩阽連慨然修築施財竭力不煩累費不數月為坦途厅路之人無不称頌 日有一旅人曰有此至善若不表彰此地為三人矣數村人等聞之曰子勿謂吾無人彼自行善我自彰德於是各村管理踊跃其事 一倡百隨以谋不朽誌 郝公以見善行之實誌諸人以見好善之同意時殊世降而公道在人心 有不可泯者 听说建此碑人为郝树银,为建此碑还有一石米的故事,这里不讨论这些话题!我们能从这块111年前的碑文上看到几条有价值的字据! 安阳原名"彰德府″!在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属魏国,汉代时置魏郡,金代升为彰德府,元代改为彰德路,明代复改为彰德府,隶属河南布政使司,领一州六县:磁州、安阳县、汤阴县、林县、武安县、涉县、临漳县。彰德府"府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09年6月袁世凯因洹上村"前临洹水、右拥太行",所以"爱其朗敞宏静″题名"养寿园″,自号"渔上老人″驾舟披蓑垂钓,有首《自题渔舟写真》: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少年时的袁世凯两度名落孙山,曾作诗《感事》一首借以自勉: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千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谈判:"……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坚拒到底,尽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后通牒已将第五条撤回,凡侵主权及自居优越各条亦尽力修改,并正式声明将来胶州湾归还中国。在南满虽有居住权但须服从警察法令及课税各条亦与中国人一律。因此,与初案相比已挽回许多……我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故权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后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此大难之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希望'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胡适称袁世凯《二十一条》的谈判是弱国外交的胜利:"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能柔也能刚,此乃历来外交史所未见!″ 这个碑文还透露给我们111年前东姚镇为"姚镇″,有东姚镇的几个村名:柳树沟、马平、大庄,桂林镇的一个村名:兴泉。 "姚镇西南大庄至馬平村十数里为南北通衢商旅不绝″,碑文虽然没有明确曰是驿道,但我推测是因为没有文献资料去取证。 那么马平村西边路北的一块《望重鄉里》碑又是什么碑呢?碑文如下: 皇恩 望重鄉里 為皇清勒授随駕武衛服騎尉太尉奉 大清宣统元年次己酉仲冬上旬 奉旨 公占梁龍號江溪邑東南崔家溝人也 幼從西良村程先生受業先生金铭 中武舉既三縣武宫正堂弹壓匪類所至有聲 光绪二十六年拳匪肇乱 銮舆西幸次駕武衙即 大夫今解徂歸田賦聞自樂性好难纷鄰里親族有興者公趣為和解其文監生之功名當然 人馀親慶公敬樂羣科者侑生素行好正吉德兼全其共成仁 臣不是邀集同志為之勒石以垂不朽云 这个宣统元年(1909年)立的这个碑文,留给我们后人的又是什么呢?恕我惭愧,看了好几遍都没看懂。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光有文字、还有碑文、戏曲,还有许多老百姓肚子里的故事,却不一定会有人会知道后写成书,这或许也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