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僧传——大错禅师

 光哥小馆 2023-03-07 发布于四川

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南明小朝廷在西南苟延残喘没多久,仍旧免不了崩溃的命运。永历七年(1653),张献忠起义军的余部孙可望率领部下进入贵州,钱邦芑抵挡不住,退居贵州余庆县蒲寸隐居。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效忠明朝,不与孙可望集团合作的遗民群体。

孙可望知道钱邦芑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想把他搜罗到自己的统治集团中以笼络人心,于是逼迫邦芑出来做官。然而钱邦芑为保全气节,拒绝了孙可望。孙可望恼羞成怒,竟然封刀交付使者,下令说:“钱邦芑如果再顽固抗命,就用这把刀割下他的头来见我。”

面对使者的百般恐吓,钱邦芑还不退缩,他为了保全忠节,早就下定了谢绝红尘、削发为僧的决心,他面对威逼利诱淡笑自若,毫无惧怕之意。当天晚上,钱邦芑就在蒲村削发出家,法号大错,并将所居住的房屋改名为“小年庵“,还当场作了一首偈:

一仗横担日月行,山崩海立问前程。

任他霹雳眉边过,淡笑依然不转晴。

孙可望得知钱邦芑出家后,不禁勃然大怒,下令将钱邦芑押解到贵阳斩首。不料此时安龙城发生了吴贞毓等人谋迎李定国废孙可望而被杀的事变,朝野震动。孙可望为了安抚人心,释放了钱邦芑。

在《大错遗集》中,有许多关于钱邦芑出家后生活情况的诗文。其中提及湄潭水源洞,说此洞可住数千人,一批遗民和僧人就居住在里面。他们一边耕作,一边读书,过着遗世独立的生活。钱邦芑平时谈禅说佛,似乎忘却了政治,但一到关键时刻,他那明朝遗民的面目免不了要露出来。有一回,钱邦芑在路上偶遇武将吴应熊,忍不住讥讽了几句。吴应熊把他抓起来送至平西王吴三桂处,请求吴三桂杀了他。吴三桂得知钱邦芑正想杀身成仁,便又把他放了。

钱邦芑法名“大错”,错乎?不错乎?如果错,错在哪里?

当时云贵地区的高僧,都知道大错禅师是为了忠于明朝才出家的,出家之后仍然不忘忠孝。髙僧敏树在寄给大错的信中辨析了“大错”二字:“今禅师以不报之报、不酬之酬而出家,是万幸也,是大忠孝人也,何言错?”其中“不报之报、不酬之酬”说得很好——削发出家,抛弃臣子之道,这是不报天子,不酬父母。可是这一出家,不向异姓异族主子跪拜,正是报了天子,酬了父母,所以是“大忠孝人也”。

明朝灭亡,一些文人旧士面对异族主子,在伦理问题上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要向异族主子称臣,就得抛弃儒家多年来所宣扬的华夏夷狄之说。为了谨守儒家纲常,为了保全民族气节,不少汉族文人出家了,钱邦芑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是为了保全儒家纲常而出家,出家之后,仍然是忠臣孝子。

钱邦芑在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 )削发后,非常喜欢鸡足名胜,常常想登山一游,叩迦叶入定之处。直到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 ) 冬,才得实现多年的夙愿。登山后,攀悬崖,探幽壑,搜奇吊古,纵情游览,数十日毫不疲倦。

庚子(1660 )春,澜沧兵备道四川人曹延生巡查,顺便到鸡山游玩,向寺庙僧人要志书来读,僧人看着他回答:没有。曹以鸡山是迦叶尊者道场,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并称。缺少志书,使游览人士,无从问津。于次日率领僧众向邦芑拜请撰述山志,以光名山。邦艺再三辞谢,均未获同意。于是与无尽、眼藏、子眉等,聚居文笔山西北片云居,每日攀危崖,登险峰,伐山 窥穴,所到之处,无不尽力探索。搜集轶闻,讨论精选,经过140 天的辛劳,完成志稿十卷。邦芑离开鸡足山后,曾住湖南衡山,康熙十二 年(1673 )修宝庆志未成,卒于邵阳旅次,其侄子钱点办理了丧事,葬于南岳山下。遗命用明朝的幅巾方被裹尸入土。著作有《他山诗选》、《十年堂诗选》、《后潇湘赋》、《大招诗》、《游岳草》等。编纂的志书有《永州府志》、《宝庆府志》、《浯溪志》、《九疑山志》、《鸡山志》,以及与徐遵汤、恽本初等同编纂的《靖江县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