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派”的雅致仙风

 书柜茶室 2023-03-07 发布于上海

一代越剧宗师戚雅仙,1928.2月出生上海,她专演悲悯的越剧,古有“悲旦王”之称。

1941年进入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师从陶素莲、叶琴芳,工花旦。原名戚爱英,戚雅仙是陶、叶老师为她起的艺名。

1943年春,该科班进入上海大来剧场作为班底后,时值袁雪芬提倡“新越剧”,她们参演了《人海飘航》《雨夜惊梦》《香妃》等剧。

1944年满师出科,先和余彩琴、玉牡丹等合作,后进了尹桂芳、竺水招的芳华越剧团,任二肩花旦。

1947年参加玉兰剧团,和徐玉兰合演《香笺泪》时初挑大梁。《香笺泪》让悲旦戚雅仙一炮而红。

解放初期,拍摄了越剧彩色电影《石榴红》《卖婆记》。灌录的唱片《婚姻曲》,曾风靡一时。

1950年2月组建合作越剧团,同年秋任合作越剧团团长。

在解放后至文革前的十六年中,戚雅仙逐步进入艺术巅峰期,演出了一大批传统古装剧目以及现代戏。

1954年与尹桂芳合演《屈原》(饰婵娟),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表演一等奖。

她和毕春芳(“毕派”创始人)搭档演戏50秋,两人配合相得益彰,一个是委婉悲切,一个是潇洒激昂。

她们演出了《三笑点秋香》《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卓文君》《白蛇传》《血手印》《琵琶记》《玉堂春》《王老虎抢亲》等一大批传统古装剧目以及《祝福》《红色医生》等现代戏。

合作越剧团于1972年解体。

1980年重组上海静安越剧团为首任团长,主演了《玉蜻蜓》《教师曰记》等剧,并三次组团赴香港演出。

戚雅仙表演脱胎于“袁派”,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逐渐形成并创造了朴素流畅、亲切抒情、缠绵委婉、韵味醇厚的戚派唱腔。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戚派”。

1989年退休,任静安越剧团名誉团长。

2003.1.27越剧表演艺术家、戚派艺术创始人戚雅仙因病逝世,享年75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