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历史」重读“刺廖”案,管窥国民党政治秘辛(四)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07 发布于北京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汪兆铭

政府改组这件事,“中政会”确实办得不太地道,严重伤害了“两委”的自尊心,把一件好事办成了坏事。但归根结底这只是一根导火索,背后是“两委”积怨已久的情绪,“中政会”是个什么玩意儿?过去你们对总理负责,现在你们应该对谁负责?

实际负责“中政会”的胡汉民顷刻成为众矢之的,党内声望和群众基础严重受损。但说句公道话,“中政会”的成员还有廖仲恺、汪精卫等7人,怎么黑锅就让胡汉民一个人背了呢?假使胡汉民因此失去继任党魁的资格,那廖、汪二人又有何颜面去竞争党魁?

文章图片1

然而事实再次告诉我们,要脸面就别干政治。

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表明,胡汉民翻车与廖仲恺脱不了干系。先总理曾夸赞廖仲恺讲党性顾大局,但这只能作为对廖的个人道德评价,廖本人确实不热衷争权夺利,但作为左派领袖,他此时必须为自己的派系利益做出抉择。不管这个人有多么高尚无私,一旦加入政党,则必须完全服从其党派的政治利益,在组织原则面前,个人的道德底线无足轻重。如果我们以信任党员道德修养的方式来信任其政治修养,未免过于天真。一个人倘若不愿自陷泥淖而追求个人修为的高尚境界,那么请记住两千年前孔子的那句话——“君子不党。”

显而易见,作为右派代表人物的胡汉民一旦接班成功,必然摒弃先总理联俄容共、扶植农工的政治纲领,从而使国民党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在廖仲恺看来,只有更加坚定的联俄容共,才能彻底打垮军阀割据,从而取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文章图片2

先总理一生都在探寻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反清起义到南北和谈,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再到护法战争,国民党已经交了太多学费,付出了无量之头颅和鲜血。廖仲恺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是绝对不能容许右派改弦易辙,从而葬送革命大好前途,这是他本人不可推卸的职责,更是对先总理最大的忠诚。

而与廖仲恺持同样立场的,还有一个号称“无冕之王”的特殊人物——苏联顾问鲍罗廷。鲍顾问是先总理用八抬大轿从苏联请回来的,办党极有经验,国民党成功改组即出自此人之手。先总理在世时,对其执弟子之礼甚恭,每每夜半虚前席,纵论党内大事毫不隐讳。鲍罗廷身兼“中执委”和“中政会”高级顾问,在讨论接班人一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举重若轻的话语权。

毫无疑问,鲍罗廷一心支持和怂恿廖仲恺竞争党魁,廖所代表的左派掌权,才完全符合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治利益。

文章图片3

但是先总理在世时,在党内造成了一种廖不便接班的舆论基础。领导定了调子,廖不宜再抛头露面,于是就与鲍合计,转而拉拢和试探党内三号人物汪精卫的态度。

汪精卫作为第三顺位的接班人,居于胡汉民和廖仲恺之后,本来赢面不大,也就没有太多想法。但是荣任“总理遗嘱”执笔人,在北京治丧期间倍受瞩目,陡然使汪的心思活泛起来,参加革命这么多年,谁还不想追求进步呢?

相较于胡、廖二人鲜明的政治立场,汪精卫过于守拙,可能与他长期担任总理秘书的职业特质有关,廖仲恺也吃不准他到底倾左还是倾右。侧面印证了汪这个人城府极深,政治立场投机,我们从他多变且复杂的前半生亦可窥知一二。

文章图片4

汪本名兆铭,祖籍浙江绍兴,出身于一个落魄书香门第,十九岁参加广州府县试夺得第一名秀才,被两广总督芩春煊记名,旋以官费就读于日本政法大学。前途不可限量的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汪兆铭,不思报效朝廷,却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并以“精卫”之名在报上发表大量反动文章,成为先总理的高足。

然而革命清苦,生活拮据的汪精卫归国之后,曾投芩春煊门下,后芩因“丁未政潮”遭罢黜,汪又应邀与先总理赴南洋筹建同盟会分会,于马来亚结识了南洋巨富千金陈壁君。在陈的怂恿下,试图一鸣惊人的汪精卫跑到北京去刺杀摄政王载沣。秀才造反,旋即被擒,但这家伙运气好,适逢武昌兵变,袁世凯起复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仰其才,伸手搭救,出狱后即从于袁氏门下,并与袁太子克定结为拜把子兄弟,又随特使伍廷芳参加南北和谈,替袁世凯从先总理手中讨得临时大总统之位。

汪以刺杀摄政王,促成南北议和而跻身开国元勋,行市猛涨,又抱得千金陈璧君,可谓名利双收。“刺宋”案期间,几度试图居于袁、孙之间调停斡旋,后“二次革命”爆发,孙、黄兵败如山倒,帝师杨度盛邀其北上共图大事,汪思虑良久,终决定东渡日本。

文章图片5

无论是芩春煊、先总理、袁世凯,还是爱他爱得死去活来的陈璧君,皆因汪之高才而优厚于他,汪本人确实对得起“一表人才”这四个字。这样的人往往恃才学以睥睨,对名位期许极高,而其出身贫寒饱经忧患,又带有很深的底层烙印,即精明与市侩,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这两种器质综合起来,在政治上就会表现出高度投机,辛亥前后,无论是附芩附袁还是附孙,都充分展现出一种无立场的实用性。

汪与陈璧君的结合,除了通常所说觊觎陈氏之财力,还有更深一层的觊觎,那就是陈氏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截然不同于汪的气场。我们通常所说“底层思维”,往往体现在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畏手畏脚等方面,因为他几乎没有试错的本钱,左右权衡终究难成一事。而生于南洋巨富之家的陈璧君虽容貌丑陋,但其眼界和胆识,正是寒门贵子汪精卫所渴望,所谓见贤思齐,这一层面,实用远胜罗曼蒂克。

文章图片6

形同儿戏的刺杀载沣行为,使汪在辛亥前后脱颖而出,并成为他受用一生的政治资本,即出自陈璧君的怂恿。可以这么说吧,汪精卫如果不是遇到陈璧君,很难成就大事,当然,也不可能铸成后面的大错。

自北京治丧归来的汪精卫,经廖点拨之后,开始主动向托孤大臣鲍罗廷汇报思想,事无巨细先请示后执行,俨然成了鲍的秘书。而面对广州城内左右两派剑拔弩张的形势,汪跳出三界外,以组织“总理遗嘱”宣讲团的名义,奔赴广东各地集会。在广大基层党员群众面前,每每追忆先总理教诲自己革命道理的细节,都要嚎啕大哭,使闻者无不潸然泪下。似乎先总理弥留之际,是特意拉着他的手才说出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文章图片7

民国十四年七月一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被选举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军政一把手。而一直主导政府改组事宜的胡汉民,仅被推举为有名无实的外交部长。彼时各国认可并建交的是北洋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胡汉民这个新岗位显然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胡汉民一派在权力交替的关键时刻,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廖仲恺身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让半路杀出的汪精卫登堂入室。汪秘书扮猪吃老虎,又有大权在握的建国粤军和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运筹帷幄,二人即将在万众瞩目的国民党“二大”上展开对最高权力的角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