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黎民||濮阳小小说·一纸判词化纷争(小小说)

 望安山文学 2023-03-08 发布于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濮阳小小说·
一纸判词化纷争
文/黎民(河南)


这天,两位举人,亲哥俩儿,为争家产,在开州(濮阳)范县县衙轮番击鼓。
县太爷升堂问案。
两个人,站立左右,憋气不吭。
“谁是原告?”县太爷问话。
两个人争先恐后地举手。
县太爷又问:“被告何人?”
两个人低头不语。
“退堂——”县太爷拂袖,要离开公堂。
“大老爷,且慢,”两个人异口同声,“状纸在此。”
县太爷接过两份状纸,分别瞅一遍,观看两个人面色,大眼瞪小眼,绿豆对王八。他猜这两人是针尖对麦芒,一个比一个尖的主儿;心想,你俩不开口,我也不问话,遂与两个人演哑剧。
僵持一会儿,县太爷憋不住,坐在公堂之上,给家弟写信,边写边念:“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悌,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
两个人以为县太爷不见礼不问案,遂从袍袖内各取出一枚银锭,递上公堂。县太爷把银锭装入袍袖,捻笔伏案,好像书写什么东西。
两个人仍立在两侧,谁也不先开口。
突然,啪,啪,啪,县太爷拍惊堂木,震得两个人打冷颤。
“打官司为啥不跪本官?”县太爷怒言。
“俺俩是举人。”两个人亮出身份,说出各自的姓名。大哥叫贾忠仁,二弟叫贾忠义。在清朝,乡间秀才、举人地位是不低的,在公堂上可以不跪七品县令。
县太爷若有所思,笑道:“噢,原来是两位举人驾到,免礼。二位,多大年龄?”
兄长应:“我年近花甲。”
“我五十挂零。”小弟答。
县太爷冷笑道:“二位年过半百,有功名,有身份,又是亲兄弟,为啥因宅基一点小事争吵?骨肉同胞一母生,祖上产业莫要争。互助相亲和为贵,难得一世为弟兄。要学昔日三大贤,牢记血脉手足情。”
“家兄他……他不忠不仁。”小弟手指大哥。
大哥指责小弟:“家弟他见利忘义。”
“忠仁、忠义,你俩名字多好听呀,咋不办人事呢?先人的遗训全忘光啦?”县太爷揄揶两位举人。他说罢,从袍袖中取出两枚银锭,用他刚写的一纸判词裹好,扔在堂下,说声退堂,拂袖而去。
哐啷啷,两枚银锭在堂下跳动。
二兄弟一时愣怔,回过神,争拿银锭。同时,二人想看判词上到底写的啥。二人看过,羞色满面,用袍袖遮脸,驻足对视片刻,紧紧地抱在一起。
判词如下:“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嘤其众,义也;羔羊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结网而为食,蚂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啼,燕非舍而不至,信也。禽鸟尚知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德乎?以祖宗遗业之小物,而伤手足之大情,岂不悲哉?兄读五经,全无教弟之才;弟读四书,焉有伤兄之理。忠仁不仁,忠义不义。记先人之恩,念兄弟之情,早悔改,可敬之。铭记家训,传承家风,方可人丁兴旺,家业永昶。子丑年,寅卯月,辰巳日,范县知县郑板桥判记。”
兄弟二人,扯手,走下公堂,有说有笑离去。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