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历史」重读“刺马”案,管窥晚清政治辛秘(八)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百年疑问:曾氏起事,究竟有几成胜算

清末四大奇案中,三案的苦主都是底层平民百姓,是民间经济和感情纠纷,情节曲折,只奇在案件本身。而“刺马”案的受害人是朝廷重臣,恰是在简单案情掩盖下复杂的政治斗争,又牵扯到清廷最高领导人太后和最有实力的汉人领袖曾国藩。

文章图片1

我们关注和研究“刺马”案的最大兴趣就在于,曾国藩到底会不会起事?毕竟,这是满清入关两百多年来,自平定“三藩”以后,汉族势力第一次有实力向满清发起挑战。

要揣度曾氏的意图,不能不说到另一个湖南人王闿运。王与曾,是齐名晚清的理学大师,曾是汉臣领袖,王是士林领袖。相较于曾国藩的仕途顺利,王闿运早期经历颇为坎坷,几度参加会试均被斩落马下,心灰意冷的王举人从此潜心经学,开书院、搞讲座、办辅导班,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教育事业中。而在学术研究上,王闿运天分极高,有天纵之才,短短几年时间即声名鹊起,享誉士林,被称为经学权威。

咸丰九年(1859年),王闿运入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幕。此时的肃顺权倾朝野,显赫一时,王籍此欲施展鲲鹏之志,然而好景不长,咸丰十一年(1861年)帝崩,奉遗诏受命为首席“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肃顺与太后权斗失败,被斩于菜市口,史称“祺祥政变”。而作为肃顺集团重要骨干和文化枪手的王闿运,政治上基本被判了死刑,从此流落江湖,四方乞食为生。

文章图片2

故事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但同治元年(1862年),王闿运却悄然入两江总督曾国藩幕。这下舆论立刻沸腾,王闿运是什么人?肃顺遗党,本朝太后的死敌,后脑勺上长着反骨,你曾国藩是几个意思?当然曾氏辩称邀请王是共同探讨经学,是咱们学术界的事情,不要过多揣测。这话就连六岁的同治小皇帝都不信,太后会相信吗?并且江湖流传,王闿运除了熟稔经学之外,更以王霸之学见长,是失传多年的帝王学传人。

所谓帝王学,相传为辅佐皇帝之术,但究竟出于何门何派?史籍上未见记载,诸子百家中也没有这一家。不过历史上却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张良张子房。传闻张良少时路过一座小桥,桥上有老者故意把鞋丢落溪中,请张良帮忙拾捡,小张良翻身下桥拾履,又跪地为老者穿履,老者赠其一本无名书,然后哈哈大笑仙遁而去,此书即是帝王之术。

民间传说不可信,但刘邦得张良而治天下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今曾氏得王闿运欲何为?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曾国藩一生以谨慎著称,不可能冒这么大政治风险把王闿运搞来研究学术,这基本上就相当于暗戳戳地明牌了。这里不得不佩服年轻太后的政治涵养,江宁城破前后,湘系势力如日中天,曾国藩身为汉人领袖,四海望附,假如此刻登高一呼,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淮、楚两系亦出自其门下同为汉人,三系拥兵三十余万,几乎是国朝全部的军事力量,义师北上,被压制了二百多年的汉人民族情绪一旦点燃,大清国顷刻就崩塌了。

文章图片3

但历史没有如果,史籍评价曾国藩谨慎有余,权变不足,可谓一针见血。与已经名满天下的曾大帅相比,幽居深宫的年轻太后只能算一个政治新手,这就好比竞技赛场,老将曾国藩的思维性格、打法套路已完全被对手摸透,而湘系对初出茅庐的太后显然一无所知。《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复盘一下,太后针对湘系集团是如何出招的。

第一步,激。曾国藩行事极为谨慎,绝不打无准备之仗,曾氏欲谋大事,必然精心筹划。然而事急从权,从舆论宣传到兴兵备战,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此时太后要做的,就是不断推动你的变化,使你永远不能达到爆发临界点,从而持续这种引而不发的状态。

同治三年(1864年)江宁城破后,朝廷突然兴师问罪,意在打湘系一个措手不及。这是一步险棋,闹不好就直接逼宫,但对付曾国藩,却是一步稳棋。太后吃准了湘系不会立即爆炸,同时,又进一步迷惑了多疑的对手,明明朝廷手中没牌,却敢直接叫牌,难道?莫非?这种反常的突然进攻直接惊惧了曾国藩,湘系果然不敢动了,开始频繁测算胜率,重新运算整个系统数据。这种心理博弈于微妙处见惊雷,赌的就是气场,一旦你心理素质不过硬,就会陷入全盘被动。

文章图片4

第二步,拖。自古以来,起兵这种事,求快而不能求稳,讲究一剑封喉,快刀斩乱麻,具有相当大的赌博成分。想要稳稳当当坐上皇帝宝座是不符合逻辑的,都已经十拿九稳了还用起兵?那就可以直接举行禅让仪式,传檄而定天下,譬如曹丕、司马炎。

在这件事情的判断上,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未免过于天真。《左传·曹刿论战》里面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太后打了曾氏一个措手不及之后,就开始各种拖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曾国藩找不到发作的理由,同时频繁调动八旗绿营扼制关隘,把最有可能追随湘系而动的楚系调至遥远的西北与回民酣战。照样还是吃准了曾氏性格犹疑不决,一拖再拖,使当初决意追随曾大帅的部将谋臣意兴阑珊,三军士气逐渐衰竭,从而无形之中瓦解了曾氏心中那一点赌徒的念想。

最后,“帝师”王闿运心灰意冷出走江宁,只留下一句话,曾国藩望之不似人君。

文章图片5

当然,我们设身处地为曾氏着想,在这件事上,他的收益和风险似乎不成正比。《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者在这场斗争中,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而位极人臣的曾国藩在这场斗争中,失去的将是高官显爵、子孙荫庇、青史流芳……而得到的,只是一个并没有太大把握当皇帝的机会。并且这个赌局一旦开启就无法结束,稍有不慎则身首异处,几十年家底一把搞光。这是任何一个稳健的投资人都不可能接受的项目。

而对于已年近花甲的曾国藩本人来说,做皇帝并非十分必要。曾氏有三子,长子纪第夭折;次子纪泽承爵位,但无心经营仕途,只对外交感兴趣;三子纪鸿干脆不仕,专心做学问。这大概也是曾国藩不热衷皇位的原因之一,后世袁大总统的皇帝梦,一多半是他儿子袁克定给撺掇出来的。曾氏著有《冰鉴》一书,专门讲述相面的学问和心得,估计看到自己两个儿子也望之不似人君,心气已凉了半截。

文章图片6

综上,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曾国藩没有帝王之相。曾氏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当初重兵在握,众人劝进时他未必没有动心,后来权衡利弊,时不利兮骓不逝,也就转而保守亦属常理,一切都是时势使然。

在这件事情上,真正决定曾国藩选择的是整个湘系集团的利益,这个集团以宗族、乡谊、姻亲和师生关系牢牢捆成一团,俱荣俱损,已经不是曾氏一人能够左右或操纵。大船不走险滩,湘系籍此兴盛,亦因此沉疴在身暮气已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