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起了孔子

 企愚書櫥 2023-03-08 发布于湖南

想起了孔子

    前些日子,收到香港中文大學金先生的長函並論文,函中盛稱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人文價值,盛讚錢穆、唐君毅諸公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功。

在文化方面,越是珍貴的東西,在當時往往越不爲人所重視,且常人也無法發現它所蘊藏的巨大文化價值。可這種文化遺産一旦置於後世,則成了無價的瑰寶,而當時這種瑰寶的發現者與保護者,他們往往不爲人所重視,乃至於處在進退維谷、日食維艱的境地中。在春秋時的孔子,便是保護並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寶藏的大聖人,而孔子在當時的境遇又如何呢?

孔子出身貧寒,早年曾作過小官,到五十歲左右才做到魯國司空與司寇,但不久又去職。此後的孔子周遊列國而不遇明主,然而,他卻在官場外發現了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他此後便擔負起了整理與傳播炎黃文化遺産的偉大使命。孔子有教無類,打破了學在王宮的文化束縛,開私學之先河。經過他的教育,其門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其中既有顔回、閔子騫一類的彥碩,又有子貢、子路那樣一技獨長的一類人才。與此同時,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而傳《周易》,誠如太史公所言:“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贊》)在發掘整理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的貢獻上,孔子功卓古今,後人但可景仰而不可企及。

然而,孔子當年的處境卻是十分艱難的,他周遊列國時的顛沛流離生活自不必說,特別是他困於陳、蔡時,從者病,又缺糧,真有“天喪斯文”之厄。然而,孔子卻“頌講弦歌不衰”,他以崇高的人格輻射到傳統的人文之中,從而使傳統文化益顯其不可掩蓋的光耀。至於長沮、桀溺等獨善者對他的嘲笑,自然更不會置於這位大聖人的胸次了。非但孔子當時的境遇不佳,就連孔門弟子中最賢者顔回,也是“一簞食,一瓢飲,處陋巷,人不堪其憂”,且又早夭。面對現實生活的逆境,孔子及其門人並無懼色,因爲,他們懂得這份文化遺産對後世子孫的巨大價值,所以,他們爲此曆盡艱辛而矢志不渝。在《論語》中,也曾載有子路埋怨孔子“君子亦有窮乎”的話,而孔子的回答卻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千百年來,孔子的這種精神一直輻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令後世賢達奉爲修身準則。也正是因爲有這樣一種民族精神的傳統,以至在中華民族的危難之時,便有不少志士仁人奮起抗爭,乃至殺身成仁。兒時讀文少保的《正氣歌》,其詩中列舉了不少這樣的英雄事例,讀罷令人感慨欷歔,良獲教益。我想,這應當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閃光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潛能所在。

而今,我們不但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而且還要合理地吸收優秀的西方文化。遺憾的是少數人在接收西方文化時數典忘祖,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本體價值,這著實不得不令我又想起了孔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