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科普】中国四柱八字发展简史(下篇)——群星闪耀的子平术

 法厉无边 2023-03-08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作者:楚水一枝笔

前言:看完了八字发展简史的上篇和中篇,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四柱八字从古法论命转到今法论命,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子平模式。

那么本篇是四柱八字发展简史的最后一篇。

会向大家交待一下:从宋朝后期正式诞生出的子平版本的四柱八字,之后经历了哪些论命框架上的改变,以及主要的作品分布。

本篇浓缩集合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篇幅不长,主要阐述其中细微的变化和重要作品。

耐心读完,再结合上中两篇,就会对八字的历史发展基本有个清晰的思路了。

全文会尽量以简易的随笔口谈形式来描述。

文章图片2

第三章————《群星闪耀的子平术》

————那些历史留痕的命理先师们

宋朝之后,进入了中国一个特殊的大一统王朝时代——元朝。史上称之为“蛮元”。是中华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相信有历史基础的朋友们会知道,元朝的寿命非常短暂,从取代宋朝到真正大一统,总共时间不到一百年,而不少历史学者表明元朝实际统治时间只有八十多年。

由少数民族建立,加上统治者汉化缓慢,游牧民族风格彪悍,汉族身份低微,导致了社会整体发展非常迟滞,历史文献稀少。同理,也就没有为四柱八字等命理学留下太有价值的资料。

而元朝之后,重新进入了由汉族为群体统治的明朝。社会发展重新恢复,四柱八字等命理学也重新得到了复苏和发展。

虽然之后经历了以满族人为首的清朝,但好在清朝汉化得很成功,其中尤其是史称“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对命理术数,四柱八字尤其热衷,这也使得后续子嗣,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帝王对命理保持着向往和尊重的态度。

在乾隆年间,甚至将民间不少的经典命理书籍收录于国家级别藏书库《四库全书》中,这给予了当时江湖上的命理学者们能有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去不断研究新的理论,而这一环境和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民国结束.........

从明朝建立,到民国结束,将近六百年的时间里,四柱八字也不断注入了许多新的理论。不少的命理师和研究者们,也都留下了各自的心血和案例。 下面,让我们着重分析那些关键的环节。

首先,让我们回到子平术的第一本著作《渊海子平》。 这本书在中篇,楚师也已经为各位交代它的来历。《渊海子平》原本的是南宋后期,杭州徐大升所写的两篇作品《渊海》《渊源》,后来在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合并了一本书,其中也加入了徐大升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定真论》就是出自他手。

而这之中也加入了后来的子平术使用者们的理论和歌诀,其中出现人名的便有:草堂丁进士,西山易鉴,印净禅师,明醉醒子,王诠。

这之中,尤其以西山易鉴最为关键,他首次提出了——主六格一说,也是我们说的格局(财官印绶食伤)这里,印绶,财星不分偏正。所以尚且是六格。同时他也提出了,取格要以月柱提纲,不用年柱。

其次,逢官看财,逢杀看印,逢印看官便是出自此人。

而后来,到了嘉靖年间,一位叫万民英的进士,创造了命理学的两本集大成之作:四柱八字代表《三命通会》和占星学代表《星学大成》。这两本书后来也被收录进了清朝皇家官方藏书《四库全书》之中。

《三命通会》这本书起到了非常好,总结和论述的作用。不仅大量收录子平术的理论和案例,而且还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古法禄命,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教你学习论命的书,而且你细读之后,还会发现一些命理术数的发展过程。

但明朝末年,浙江海宁人,《命理约言》的作者陈素庵曾锐评《渊海子平》和《三命通会》是贵多不贵精。

什么意思?就是说:只顾着收集理论,但不佐证案例和理论的真实性。所以是大杂烩。

————这也是楚师一直苦口婆心地劝很多命理爱好者们:不要钻书眼,要跳出书的框架来,注重实际应用。 不要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很多内容不是书上写的就是对的。

而和万民英同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张楠,也就是《神峰通考》的作者。他提出了一个论命核心理论——病药说。“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便是出自此人之手。非常推荐各位去了解一下。楚师本人断命之时,用此理论,万无一失,每每精准。只不过病药之说,了解容易,使用上手却非常难,需要有非常足够的经验才能自通。

明朝时期的,除了,完善版本的《渊海子平》,万民英的《三命通会》,张楠的《神峰通考》。此外还有三本重要书籍《滴天髓》,《耕寸集》,《拦江网》。

《滴天髓》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此书的作者大家议论纷纷,说是刘伯温的,说说京图的。但陈素庵却认为这应该是出自一个命理高人之手,只是可惜自身名气不够大,只能托名刘伯温的名气,将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

而《滴天髓》的待遇却是和后两本《耕寸集》,《拦江网》一样,在清朝才彻底走红。

是来自一个叫任铁樵将他发掘,并重新带入世人眼中。

不过楚师本人不推荐任铁樵做注释的《滴天髓 任氏注本》

文章图片3

《滴天髓》任氏注本是术士任铁作焦对《滴天髓》书原文、原注加以理论演绎和实例说明的一本清末命书。从《滴天髓》原文体制来看,其书原作者可谓用心良苦雄心万丈。徐乐吾当初认为《滴天髓》书原文结构混芜、内容琐碎割裂,完全是由外行人编辑而成。

事实上真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

《滴天髓》原书分为“通神论’’(共34章,始自“天道'、“地道’’章至“坎”“离”章)和“六亲论”(共29章,始自“夫妻'终于“贞元”章),全书合为.63章。

仔细观察此书编撰体制,很明显《滴天髓》原文在全书体制上是仿效《易经》结构而来的。我们知道,《易经》一书分上下二经,上经始自“乾坤’’二卦至“坎离'二卦结束,专重天道;下经始自“咸恒”二卦至“未济’’卦结束,着重人事。

很明显只要对照比较《滴》《易》两书,《滴》书体制模仿《易经》结构的用意十分明显。《滴》书以“通神论”对应《易》书上经,以“天道”、“地道”对应《易》上经起首“乾”“坤”二卦,以“坎离”章节对应《易》上经结束“坎”“离”二卦。《滴》书以“六亲论”对应《易》书下经,以“夫妻'章对应《易》下经起首“咸”“恒”二卦,以“贞元'章对应《易》下经结束“未济”卦。

另外,“通神论’’绝大部分章节着重“天道’’自然层面上的意义来讨论八字命局,比如“理气”、“形象”、“方局”、“体用”、“中和”、“刚柔”、“寒暖’’、“燥湿’’等。而“六亲论’’绝大部分章节着重“人事’’社会层面上的意义来研究八字命理;比如“小儿”、“才德'、“奋发”、“恩怨”、“君象”、“臣象”、“母象”、“子象”“从象”等等。

对于《滴天髓》全文体制结构的真正认知,我们就会了解《滴天髓》原文原作者构思上的“野心”,想要其书成为子平命学中的“易经”。遗憾的是,大力吹嘘渲染此书的徐乐吾未能透彻原书原作者的最始“用心’’,反诬其书编撰体制混乱不堪。

由此可想而知,徐乐吾对《滴》书构思和原文布局上初步认识已经扭曲,大方向已悖离原作者之想法了。今日台湾钟义明先生惟徐乐吾氏马首是瞻,作“现代破译《滴天髓》”研究书;在原文、原注、徐注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个人之“钟注”,重重叠叠床上加床,将命学进一步引入“繁琐化”;且钟氏喜在命书中加入“禅机”以附庸文雅,又将命学引入“玄学化”;其误导更具欺骗性令一般术者防不胜防,堕入《滴天髓》的无穷“黑洞”之中而不能自觉。

任铁樵在“知命'章节注文中自称“详考古书”,因此他以为“奇格异局”、“神煞”、“纳音”诸名乃好事者妄造非关命理休咎,彻底否定外格、神煞和纳音三类内容。

其言语偏激妄傲其议论矫枉过正,自然不足为真学者所法。外格、神煞及纳音历来是传统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对不能轻视可以忽略的。

文章图片4

另外任铁樵还以日主强弱为惟一标准,彻底否定财官印食杀伤枭刃的吉凶本质属性,视日主旺衰为论命最高标准和惟一原则,脱离上千年古人论命极重格局的一贯传统,离经叛道由此而启。

民国以后至今的主要论命方式皆依日主强弱为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发源于《滴天髓》任氐注本的论命思想当中。

事实上我们脱离《滴天髓》一书去观察《渊海子评》《三命通会》《神峰通考》等宋明命书中所举命例阐释,就会发现古人从没有仅依日主旺衰为惟一标准核心来论命的。

同时日主强弱的判断在这些古命书中也不是什么大难题。而如今的命学界一切论命皆以日主强弱为归依,而日主旺衰判断又成为论命之大难题。呜呼,视今较古,根本之学未明,枝条之说漫涎,悲哉!悲哉!

而另一方面,关于地支和干支关系,任铁樵注本彻底否定地支的刑冲化合害数种千年传统学说,欲凭一己之力倾覆千年大厦似乎有点不自量力。

他的说法是将地支与地支的关系完全教条化简单化,直接将地支按生克此一线索去议论,似乎简洁明了,但实际上却是非常荒谬。

《三命通会——玉井奥诀》中早已提出在八字论命中必须“天干专论生克制化,地支专论刑冲化合(害)”,

基本上否定排除了地支之间仅讲生克此一简单化的举动。

事实上传统主流经典中论地支,着重的就是按“刑冲化合害破'六大法则去进行的。观察当今之世论八字者,都将地支之间的直接生克(生生克克)为至高法则而流行成风,以讹传讹似乎成为“真理”了。

关于十干旺衰的“长生十二诀”,也是子平术中的传统困惑之一。自然阳干之长生十二诀不庸置疑,而阴干的长生十二诀则争论不休。

任铁樵注本彻底否定阴干长生十二诀,视阳干阴干完全一体看。

这种过于武断极端的做法,实在不是一个研究命理学者该有的风范,我们也能从这里看出任铁樵的水平如何了。

关于格局一说,至今论命者绝大多数数典忘祖妄称先贤论命评格局是愚弄后学的“把戏”,学命不学格局也可,只要走日主强弱路线就可以了。

楚师就要问的是:难道《渊海子评》《三命通会》《神峰通考》《子平真诠》中大篇幅的谈论格局的文字真是先贤们吃饱了饭没事来干

故弄玄虚愚弄后人的吗?

当然不是了!

六格大纲始终是传统子平命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只是清末《滴天髓》任铁樵注本偏离了这条主线去“剑走偏锋”,

只用日主强弱“一根筋”去看命,成为后世命学中的“旁门左道”。

现代不少人讲传统论命就是依日主“扶抑”“众寡”“病药”“专旺”“通关”此五条路线去行进的。

请观察《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神峰通考》《子平真诠》此四本命书,是否真有纲举目张地按此“五条路线,,来展开论述命理命局的吗?

当然没有了。

此论命五法仅是民国大师徐乐吾自己的论命思想而已,绝非宋明清论命名著的主流观点。

因此若硬要讲依此“五法”命就是“传统派”,那么此一所谓的“传统派”也实在太牵强了,其“资历”也实在太浅了仅有半个多世纪而已(从民国至今)。

所以依这种“五法'自据的“传统派”是不彻底的不根本的;要讲论命的“真传统派”,那么就要必须追根至宋代《渊海子平》一书开始方算得上是;若仅依徐乐吾的见解就为“传统派”似乎不太确实吧。

说到这里,基本也算是剧透了接下来民国的内容了。

我们如今使用的六亲论等,完善的概念都是来自于原文《滴天髓》,所以楚师这里建议诸位如果想要看《滴天髓》的话,一定要看《滴天髓》的原文。而不是任铁樵,徐乐吾的注本。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就快速点一下。

上文提到的明朝末年时期的《耕寸集》和《拦江网》,到了清朝之后,遇到了各自的“贵人”———(清)沈孝瞻,(清)余春台。

而后换了新的名字,分别是《子平真诠》和《穷通宝鉴》。从此开启命理学至高无上,当红辣子鸡的江湖地位。

这里补充一下:沈孝瞻的《子平真诠》可以好好研读一下,它算是弥补了《三命通会》只注重(财官印食)这种正神的弊端。里面的内容添加了(枭杀刃伤)这种凶神的运用思路。

文章图片5

而《穷通宝鉴》的核心思路便是——“调侯”。 简单理解就是:格局的最佳搭配。也就是最适合你这个格局的用神。比如辛金日主,就适合用伤官。

为什么呢?

因为辛金软弱,需要伤官的刚强。

那为什么不用羊刃呢?羊刃也刚强,那是因为辛金喜水来淘洗。所以只能用伤官。

而这里面的核心思路就非常广泛了,涉及到到:十神关系网,格局喜忌,以及《穷通宝鉴》中十干实物说(其实就是来自于《渊海子平》里的十干体象诗)

也就是说《穷通宝鉴》里的思路还是以传统子平的格局派来走的。只不过书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性,所以添加了很多 实物对环境的喜厌。寒暖,燥湿的概念,比如:正月,二月,三月的甲木 分别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也就是正月的甲木,环境太寒了,所以喜欢丙火,来暖根,以防燥热,再加上癸水来中和一下燥气。转换成十神格局来看,就需要七杀和正印。火之七杀势猛,火大驱寒,水之正印柔和,能缓和火势。不至于让邪火烧身。

楚师说:其实穷通宝鉴原文的发展思路是对的。只不过后世余春台等人,将这篇作品又带偏了方向。搞得后来的人都用这一套“环境说”来论命了。使得格局中十神的概念越来越弱。

文章图片6

民国时期:

民国是三大家的时代:

徐乐吾,东海人(江苏连云港一带)

袁树珊,镇江人(江苏扬州人后搬家去了江苏镇江,晚年定居香港)

文章图片7

韦千里,嘉兴人(浙江嘉兴人,后搬家去了上海,晚年定居香港)

文章图片8

:历史真是个循环,从徐子平看到徐大升,江浙一带还真是自古都是算命达人们的聚集地啊。

虽然楚师上文对徐,袁两位的一些理论不认可,但内心还是要非常敬佩这两位的。

在曾经的历史改革中,收集保留文献,为它们一一注释,尤其徐乐吾先生功不可没。

而其中袁树珊的《命理探源》和《命谱》都是非常不错的初学者入门知识。里面收录了从古至今多位历史名人的信息,可见袁树珊本人的文学功底深厚。

而徐乐吾先生的《子平粹言》更是继《三命通会》后的一本子平书集合体,虽然里面有部分内容模糊,不过仍旧不失为一本好的入门学习资料。

而韦千里先生的《命学讲义》,更是一本非常轻松,简单理解的初学者入门作品,只不过里面的内容有些贴标签的概念,让读者忽视了格局整体的成败取用,只运用部分歌诀的用法,如逢杀看印,逢印看官等。让灵活的论命思路变得流水线化了。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

总结:通过八字发展简史的上中篇,终于进入了最终篇,奠定了历史地位的子平版的四柱八字,也得到了各个朝代学者们的研究和理论添加。

从明朝的四大本(三命通会,渊海子平,滴天髓,神峰通考),到清朝的两大本(子平真诠,穷通宝鉴,)逐渐让子平术的体系更加完善,虽然这之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思路并且不断流传了下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为后人前赴后继的继续去研究,去解开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

全篇《中国传统四柱八字发展简史》

发展路线:

唐朝(李虚中的那些事儿)→ 宋朝(命理学井喷的时代)→明清/民国(八字发展的高峰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