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下园亭 | 恢台园•绾秀园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古城西北侧,明清时期在此兴建了一百多座私家园林,却无一幸存至今,后人只能通过文献钩沉,约略回顾昔日诸园的绝世风采。恢台园和绾秀园是明代河下两大名园,园主一为探花翰林,一为世家名士。

恢台园

恢台园位于萧湖东南岸,是明末退休官宦夏曰瑚的宅园。夏曰瑚字肤公,号涂山,年轻时即有文名,被乡人目为奇才。崇祯四年(1631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沈坤状元府重建景象

明清两代河下镇的居民十分重视科举,无论是富豪之门还是贫寒之家都把子弟读书应考当做头等大事,因此科甲鼎盛,共出了60多位进士,其中包括状元、榜眼、探花各一,状元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沈坤,榜眼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汪廷珍,夏曰瑚就是那位探花。

夏曰瑚任职不久就因病退休还乡,在萧湖之滨构筑恢台园,从此留连园中,饮酒赋诗,自得其乐。可惜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恢台园旧址在清代成为福建庵,后改福建会馆。

园中搭建花棚,堆砌乱石假山,种植了很多高大的柳树。周围环境极为优美,东侧临近城墙,南北均有大片水面,沿岸酒家、妓馆、佛寺、高塔相望,相邻之处有好几座园林,溪流环绕其间,因此又名“绕来园”。

成都杜甫草堂

夏曰瑚本人有诗云:“傍水成幽筑,诛茅得草堂。所期垂钓处,俨似浣花庄。杨柳月初上,薜萝风正凉。何能谢缨冕,读《易》濯沧浪诗中将此园比作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上所建的草堂,并且说自己甘心辞去官职,以读《易经》、濯沧浪之水为乐,表现出高洁的志趣。

绾秀园

绾(wǎn)秀园位于湖嘴,是明代富商杜氏宅园。杜氏祖籍山西太原,世居河下,因为经营盐务而成为巨富,素以资产雄厚而著称。

南明政权铸造的“弘光通宝”

明末园主杜光绍有秀才功名。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三月福王、周王、潞王、崇王四位藩王来淮安避难,福王朱由崧曾经在杜氏宅园借住一月之久,五月至南京,被拥立为监国,建立南明弘光政权。福王昏庸荒淫,次年即告覆灭,被清廷杀害。传说杜氏有女貌美才慧,福王约征为皇后。如果故事属实,恐怕是一出悲剧。

杜首昌墨迹

清初绾秀园由杜首昌继承。杜首昌字湘草,十分喜好读书,擅长诗词、草书,他不愿意经营生意,坐吃山空,家道竟然慢慢中落。杜首昌经常在园中举行雅集,与当地文人交往,留下不少诗词题咏,格调颇为风雅,绝非庸商俗贾可比。杜氏有两句诗很有名:“黄鹂养就娇性情,骂得桃花没处飞”,被当时人称为“杜黄鹂”,并将他比作汉末名士孔融。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此园临近西湖,其中设有挥麈亭、如如室、天心水面亭,假山上竖立三座灵秀的石峰,景致极美,号称“淮阴园亭极胜者”。其中“如如室”是杜首昌独坐冥思或用来招待朋友小饮的场所,典出唐代白居易《读禅经》诗:“不禅不动即如如。“天心水面亭”借用北宋理学家邵雍《清夜吟》中的两句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由此揣度,此亭应该浮在水面上,夜间可与倒影的明月作伴。苏州网师园中有一座“月到风来亭”,与“天心水面亭”用的是同一个典故,可作联想参照。

清代后期杜氏园废毁,旧址尚存四尺见方的巨石,据说是当年福王所住的大厅的柱础,可见其宏伟之势。

原文《淮安河下园林散记》发表于《文史淮安》2018年第3期(总第13期)42-53页

【河下园亭·系列目录】

河下园亭 | 楔子·餐花吟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