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记 | 13 昆明湖上的仙山岛屿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昆明湖风光(楼庆西摄)

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开始,乾隆帝将福建水师将领调来北京,负责率领健锐营的兵士定期在昆明湖上进行水操训练,与当年汉武帝在上林苑昆明池演习水军的往事遥相呼应,算是没有辜负昆明二字的典故。但操练终究是做做样子,更多时候昆明湖只是皇帝泛舟游览的最佳去处。

乾隆帝经常选择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刻乘船游湖,这样可以体验湖上风光的四季变化和朝夕反差,引发诗兴。他写的诗并不算很高明,却自鸣得意,还特别希望旁边能有人唱和或者喝彩。有一次一群御前大臣以及额驸(即娶了公主的驸马)陪他一起坐船,都是不懂诗的粗人,乾隆帝吟了不少诗,却无人喝彩,仿佛对牛弹琴,只好自己在诗中发牢骚说:同舟不是能诗者,腹稿成来独自吟。这情景多少有些尴尬。

湖上碧波万顷,种了很多荷花、芦苇,还经常有一些野鸭来此栖息,增添了更多的生气。

昆明湖辽阔的水面上除了长堤之外,还有三大二小五座岛屿。如果把长堤比作项链,这五岛就像是五颗散落的宝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三座大岛象征着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刚好分别坐落在长堤划分的三块湖面中心位置,彼此遥相呼应。

南湖岛广润祠大门

南湖岛靠近东岸,这里有一座广润祠,原来是一座龙王庙,早在清漪园修建之前就存在了,不过那时候湖面还没有经过改造,面积比较小,庙不是在岛上而是位于湖岸上,后来挖湖填山,水面扩大了,龙王庙所在的一块地方被保留在水中,成了南湖岛。

岛东侧用一座长长的拱桥与东岸相连。整座桥长达150,宽8,共有十七个拱洞,全部用汉白玉砌成。两端桥头树立了4个石狮子,神态各异,是非常出色的雕刻作品。

十七孔桥金光穿洞(引自网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冬至前后的傍晚时分,夕阳余光会从十七孔桥的桥洞中穿过,形成“金光穿洞”的奇景,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来此捕捉镜头。

廓如亭

桥的东边建了一座八角重檐的廓如亭,这座亭子体量特别大,内外一共用了三圈共四十根柱子支撑,规模几乎相当于一座宏伟的楼阁,与同样超长的十七孔桥组成和谐的一对。

《崇庆太后万寿盛典图》上的南湖岛旧景

(故宫博物院藏)

南湖岛东西宽120,南北宽105,接近圆形,象征着满月,沿岸装设汉白玉栏杆,也与十七孔桥取得呼应;岛西和岛南各建一座牌楼,岛的最北段以土山进一步堆高,山冈上修建三层的望蟾阁,就是蟾蜍,传说月亮上有广寒宫、蟾蜍和桂树,古代也常用来蟾蜍蟾宫来指代月亮,所以有个成语叫蟾宫折桂。岛上另建有一座月波楼,十七孔桥上则有偃月的刻石题额。

南湖岛北侧的涵虚堂(楼庆西摄)

所有这些其实都强调了同一主题:这个小岛是月亮的化身,再现了传说中的广寒宫。乾隆帝也有一首诗描绘此处:隔湖飞睇者,望此作蟾宫,点出了其中的意境内涵。岛北正对万寿山,也是欣赏前山胜景的最佳位置。望蟾阁后来被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仍然是南湖岛上主体建筑。

藻鉴堂岛位于南外湖中,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形状不大规则,岛上主要在南部建了一座庭院,以游廊围合,南端伸出两个方亭子架在水中,院中还设了一个方形池塘,形成水中有岛,岛中又有水的格局。乾隆帝《藻鉴堂》诗中说道:碧水周堂中有池,廊围一亩湛华滋,还形容这种内外交汇的水景像镶嵌的镜子一样澄静明爽。

治镜阁旧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供)

治镜阁岛完全是一个圆形的石台,台上建了一圈圆形的围廊,中央是一座二层楼阁,底层各突出一间,造型比较复杂。这是典型的仙山楼阁模式,从北宋大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金明池夺标图》上就可以见到类似的水心殿景象,后来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贾全也画过一幅《登瀛洲图》,图上的仙山正是这样的圆台楼阁。圆明园附园长春园的水面上也建有一座海岳开襟,造型几乎和治镜阁一模一样,说明二者出于同样的主题和设计。

湖上另外两个小岛都靠近东岸。其中南侧的凤凰墩是圆形平面,上面建了一座凤凰楼,又叫会波楼,是整个园林最南端的观景点。

知春亭

北侧的小岛严格来说可以分成两个更小的岛,彼此之间用一座小桥联为一体,又用一座石板长桥与东岸相连。岛上建有一座重檐的方亭,名叫知春亭,在亭中向北可近观对面不远处的玉澜堂、夕佳楼以及乐寿堂的门殿水木自亲,向南可远眺南湖岛、西堤、凤凰墩,向西则面临渺渺的水面和更远处的西山。

知春亭岛屿航拍图

(引自google地图)

有人觉得这处小岛的平面形状像一只毛茸茸的小鸭子,而北宋苏东坡有句诗说过春江水暖鸭先知,推测或许知春二字与此有关。这个猜想无法证明,但非常有趣。

与宽阔的昆明湖相比,万寿山北侧曲折的后溪河是另一番天地,且看下回分解。

【阅读目录】

颐和园记 | 01—10 目录 

颐和园记 | 11 楼台掩映画中游 

颐和园记 | 12 雄关漫道锁清秋

全文根据《北京颐和园》(贾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增删改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