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记 | 18 巧夺天工的假山与玲珑奇石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以人工手段堆筑假山或陈列奇石,并以此模仿自然界的真山,其手法与传统山水画相通。清漪园在真实的万寿山的基础上构筑山景,此外也有很多人工堆叠的假山,创造出更精致的局部效果。

园林中最常用的假山材料分湖石、青石和黄石三大类。

颐和园中的单峰太湖石

湖石又叫太湖石,主要产于江南的太湖流域,颜色灰白,姿态最秀丽,上面有很多孔窍,内部通透,号称“瘦皱透漏”,最受文人阶层推崇。清朝皇室也很喜欢这种石头,但不可多得,大多采用单块陈列的方式,还加上底座衬托,清漪园前山重要的庭院里大都放置着湖石山峰以作点缀。

《崇庆太后万寿盛典图》上的石丈亭景象(故宫博物院藏)

最著名的一尊湖石传说是从扬州某名园千里迢迢运来的,名为“丈人石”,用的是北宋书画家米芾向奇石下拜、尊为“石丈”的典故。为了安置这块奇石,特意在前山西侧设置了一个“石丈亭”小院,石头就露天耸立在院中,并无亭子覆盖。

丈人石今景(引自网络)

此石至今犹存,体型高大,玲珑奇巧,下垫石雕基座,上面刻着一首乾隆帝的御制诗,夸赞说:“岳立真堪称丈人,莓苔烟雨渍龙鳞。

颐和园中的北湖石

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出产湖石,只有北京南郊的房山地区有少量的北湖石可采,经常拿来替代真正的江南太湖石。这种石头有点像太湖石,形态比较圆润,颜色偏黄,上面的孔窍细小,内部不通。清漪园的一些庭院用北湖石堆了规模不大的假山,同样有玲珑之感。

颐和园中的黄石山洞

黄石颜色发黄,体形敦厚,呈块状,在北方也不多见,万寿山前山和后山的一些局部假山就使用了黄石。

颐和园中的青石假山

北方园林最常用的是青石,清漪园相当数量的假山也都采用青石来堆叠,颜色偏于青灰,多数呈现片状,在所有石材中显得最为雄健刚劲。

颐和园后山黄石假山

清漪园中的叠石数量不如圆明园多,但用的都很精当,起到了以少胜多、画龙点睛的作用。万寿山本身是一座以土为主的真山,经过加高改造后山势更加巍峨端庄,而在佛香阁、须弥灵境等部位以大块黄石堆叠局部的假山,可以为山体增添壮伟的气韵。

山脚也是堆石的重点部位,既可以起到挡土加固山体的作用,又可以强调山势变换的轮廓。

山间突起的台地和临水的位置都以叠石形成陡峭的崖壁,还结合山径形成幽深的洞穴。

玉澜堂后院假山(楼庆西摄)

一些建筑的院落平地上完全用北湖石或青石堆成小假山,造型凹凸起伏,把自然界的峰峦浓缩在咫尺之地。玉澜堂后院的假山分为东西两组,形态参差多变,内藏蜿蜒的洞穴,被认为是手笔不凡的叠石佳作。

透过勤政殿后的假山缝隙看佛香阁

假山上大多有磴道可以攀登,两山之间经常夹有小径,山道的转弯处或许放置一块巨石作为对景,兼作登山路上的标志物。假山同时也起障景的作用,对景区进行分隔,显得层次更加丰富,例如勤政殿西侧的山石之间特意留下一个缝隙,隐约露出远处佛香阁的雄姿。

画中游楼阁下的云步

重要的殿堂建筑台基下的踏步采用规整的条石,而很多亭榭建筑的踏步改用自然的石块代替,称作云步,又叫“山石如意踏跺”,这样显得更有自然情趣,与周围山地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后溪河两岸叠石(楼庆西摄)

后溪河两岸同样利用开挖河道的土方进行了加高处理,特别是北岸紧靠宫墙的土山完全是新堆的,凹凸高低变化很多,与南岸的真山密切配合,好像是天然的丘壑一样。河道转弯的地方特别注意加上叠石,表现水岸被水流冲刷后,裸露出石骨的景象,仿佛峡口一般。

明朝的造园著作《园冶》说:“掇石莫知山假”,意思是以人工将石头叠成假山,却能让人真假难辨。园林中的假山经过精心设计,往往比自然界的真山更趋于完美,经过一段时间的风雨洗礼之后,看上去尤为逼真,正如乾隆帝诗中所说:“假山岁久胜真山”。颐和园中现存的假山大多都是乾隆时期清漪园的旧物,历经两百多年的沧桑,更有浑然天成之感。

清漪园的植物十分繁茂,在不同的地段表现出丰富的景观效果,其中有哪些讲究?且看下回分解。

【阅读目录】

颐和园记 | 01—10 目录 

颐和园记 | 11 楼台掩映画中游 

颐和园记 | 12 雄关漫道锁清秋 

颐和园记 | 13 昆明湖上的仙山岛屿

颐和园记 | 14 曲折幽静的后溪河

颐和园记 | 15 皇家园林中的繁华闹市 

颐和园记 | 16 须弥山与四大部洲

颐和园记 | 17 天下美景萃一园

全文根据《北京颐和园》(贾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增删改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