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茗闲话 | 大礼堂下曾读书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东南大学大礼堂

我先后在四所大学念过书,又长期在高校当教师,对大学校园一直抱有特殊的亲近感。每到一地出差、旅行,都会尽量抽空去探访一下当地最好的大学,总觉得文风浓郁之地,荟萃精华,无论建筑还是人,都必有可观之处。这么多年下来,天南海北,港台欧美,去过好几百个校园,基本畅通无阻,只在莫斯科大学和西藏大学吃了闭门羹。

中国大陆三千多所大学,拥有历史悠久的校园和文物建筑的学校数量有限。几所名校在民国时期修建了礼堂,留存至今,成为本校最重要的象征标志。其中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礼堂采用中式古典风格,飞檐翘角,典雅秀美,而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礼堂则是西式古典风格,穹顶巍峨,柱式严谨,各具特色。

我有幸在两座西式大礼堂所在的校园中读过书。这两座宏伟的建筑分别建成于1921年和1931年,正好相差十年,南北遥相呼应。

今天主要聊聊后面的一座。

中央大学大礼堂施工景象

1928年,位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开始筹建大礼堂,为此成立了一个建筑委员会,次年决定邀请英国公和洋行建筑师白乐(T. W. Barrow)主持设计。新金计康号营造厂负责施工,19303月开始动工,193169日举行落成典礼——一个多月之前的55日,大礼堂尚未彻底完工,国民政府第一次国民会议已经在此召开。

此后,社会各界多次在中央大学大礼堂召开会议,例如1932年欢迎班禅活佛和章嘉活佛的大会、1935年中国科学社二十周年纪念会。

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大礼堂

大礼堂坐北朝南,主立面底层呈基座形象,二三两层以贯通的爱奥尼柱廊支撑山花,大厅之上覆盖穹顶,内设三层观众席,结构相当复杂。

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校园被中国红十字会用作救护伤员的临时医院,大礼堂与图书馆改为病房和手术室。1213日南京沦陷,中央大学被日寇占领,大礼堂用作陆军伤兵医院。

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校门与大礼堂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迁回原址,大礼堂仍是全校最核心的建筑,重要的典礼和会议均在此举行。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中央大学旧址上成立南京工学院。1965年,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主持扩建工程,在大礼堂两翼增加了三层教室,整体造型更加丰富。

19885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四个月后,我考入建筑系,在大礼堂东南侧的中大院度过了四年时光。

记得开学不久,第一次上美术课,就被老师拉到大礼堂前,要求每人画一张铅笔画,测试一下大家的绘画基础。后来学钢笔速写、水粉、水彩,也经常拿大礼堂当模特。

东南大学大礼堂航拍图

建筑系学业繁重,平时在中大院画图累了,绕着大礼堂走一圈,绿荫下清风拂面,感觉清爽许多。

那时候不太用功,碰上枯燥的课,经常偷懒溜出来闲逛,抬头看见大礼堂端庄的模样,仿佛严肃的师长正冷眼相对,心中一凛,便赶紧回教室了。

学校曾制作过一种徽标,以“东南”二字的英文首字母SE勾勒出大礼堂的轮廓,设计得很巧妙。后来推出的圆形校徽中央的图案也是大礼堂的剪影。

进入礼堂内部的次数不多。一年级时碰上全校文艺汇演,一票难求,我情急之下,自己做了一张,居然蒙混过关。还有一次在大礼堂举办新年晚会,我们班精心排练了一出《南泥湾》,大出风头,我不敢登台献丑,自告奋勇负责舞台灯光调度,坐在半空中的一个室内阳台上,从后面俯瞰了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东南大学大礼堂内景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266日九十周年校庆,杰出校友、著名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和丈夫袁家骝先生从美国回来参加庆祝活动,在大礼堂做了一次演讲,当时的校长韦钰先生全程陪同。记得吴先生对于学校将校名由“南京工学院”改为“东南大学”不以为然,说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在于名字——MIT(麻省理工学院)一直都坚持叫“Institute”,依然是世界公认的顶尖高校,好多乱七八糟的学校倒是“University”叫得震天响,有何意义?

一个月后大学毕业,按照惯例,全年级在大礼堂前合影留念。

东南大学大礼堂秋日景致

东南大学大礼堂前面的水池

东南大学大礼堂夜景

此后多次回过母校,每次都会去看一眼大礼堂。听说后来有多部影视剧在校园中拍摄,大礼堂成为热门的网红建筑。前面的林荫大道直通南门,两侧的法国梧桐树岁久繁茂,秋日带来一片金黄,令人沉醉。正门外的空地上改建了喷泉水池,倒影婆娑。

东南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今年66日正值东南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中国邮政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主图正是大礼堂的线描立面图,影雕套印,朴素低调,很符合学校的气质。

可惜因为疫情,不能回南京参加庆典,毕业三十年的纪念聚会也无法实地举行,只好将记忆中的片段拾掇一下,遥祝母校生日快乐,至善至美,永续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