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解读敦煌:法华经故事》

 大能猫的天地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本书虽然叫《法华经故事》,实则介绍了法华经变、涅槃经变和维摩诘经变。敦煌现存法华经变67铺、涅槃经变21铺、维摩诘经变81铺,莫高窟420窟将三者绘于一窟。

法华经变


法华经是广受信徒欢迎的大乘佛教经典,它的出现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隋代智顗以此经为基础创立了天台宗。敦煌写法华经存五千余卷,是现存敦煌写经中比重最大的,可见流传之广。

(金墨)
现存影响最大的是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莲华即莲花,以花之纯洁无瑕比喻此经。
全经分二十八品(即章):
序品第一

介绍释迦在王舍城灵鹫山召开法华会盛况,是讲《法华经》的缘起,被称为“灵鹫会”。

420窟四批是绘制大幅法华经变的洞窟,就将灵鹫会突出画了一个鸟形山,表现灵鹫山 ↓

方便品
佛提出“方便法门”,引导众生成佛。

(礼拜佛塔,哪怕只有幼童聚沙成塔,也是修行)

譬喻品

将三界比喻为火宅,长者停着羊车、鹿车、牛车,呼叫正在火宅中傻中作乐的孩子逃出火海。

芸芸众生犹如孩子,长者好比释迦,三车比喻小乘、中乘、大乘,体量大的牛车能载人、普渡众生。

化城喻品
一群人去远方寻找宝藏,在历经了千难万险后,大家疲惫不堪驻足不前,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这群人中最有智慧的“导师”便用他的智慧为大家幻化出一座城池,城中亭台楼阁、曲水流觞一应俱全。众人欢欣异常,被城中舒适的生活环境所吸引,生出了停止前进的念头,只想享受城中安逸的生活。导师见状,又将城池化去,告诉众人这座城池只是暂时休息的场所,万万不能就此满足,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终点,获得“宝藏”。最终,众人追随导师而去,终于找到了“宝藏”。

见宝塔品
当释迦牟尼佛宣说《法华经》到一半时,多宝佛乘坐七宝塔从地下涌现,证明此经所说皆是真实。之后,七宝塔开启,多宝佛邀请释迦牟尼佛入坐,二佛遂并坐于塔中。
“二佛并坐”也是法华经变的代表场景,此题材不见于印度和中亚,可能是中国独创。
(259窟西龛 二佛并坐)

由于宝塔“从地涌出,往虚空中”,也称虚空会。

(420窟)

提婆达多品

佛某世曾为国王,受过提婆达多的指点。

这一品有一段讲文殊菩萨在海中讲法华经,教化无数龙成菩萨,表现为“从海涌出”。

包括龙女献珠礼佛后成佛,表示众生皆有佛性。

观音菩萨普门品

因为这品也不长,我摘录一下。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开始是观音菩萨的同事无尽意菩萨找茬,问释迦牟尼,观世音有什么牛的?佛说,只要众生受苦难呼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得解脱。可概括为观音救诸难。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佛说,观音可消七难
火难

水难

(救水难)

海难(罗刹难

(救海难,左下角有个大鱼)

(船给吹到罗刹国,都是罗刹鬼)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刀杖难(右)、恶鬼难(中)、枷锁难(左)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怨贼难,也称王难。

(表现怨贼难时描绘的胡商遇盗图,侧面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真实情况)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一婬一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解贪嗔痴三毒,

(解淫欲,画成求爱少女)

满足二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二求)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根据众生需要化身为各种形象为其说法,称为三十三现身。
(化现为婆罗门身)
(化现为阿修罗身)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无尽意表示,我服了,要把璎珞献给观世音。观世音不敢要,把璎珞一半给释迦牟尼、一半给多宝佛。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宏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闇,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结尾偈中还提到猛兽难、毒药难等。

(猛兽难)

(堕落金刚山)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历代名画记》中将绘画分为疏密二体,隋代展子虔、郑法士的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属于“密体”,在莫高窟隋代洞窟419、420绘制的观音经变中有所表现。

像唐代的45窟、205窟都有绘制观音菩萨普门品,或称观音经变。

归义军时期都僧统法荣的功德窟85窟南坡绘制巨幅法华经变,涵盖24品,且有106条榜题,虽然有些文不对图。曹氏家族功德窟61窟绘制的法华经变也有23品之多。
(61窟 法华经变)
涅槃经变


     涅槃是释迦牟尼进入“常乐我净”的永恒世界。释迦大多右枕横卧,周围哀悼人物有闷绝倒地的阿难、抚摸佛足的迦叶、先佛入灭的须跋陀罗、最后供养的纯陀、从忉利天下凡的佛母、泪污佛足的百岁老妇等。六七世纪涅槃经变中新出现火化佛身、八王争舍利等情节。

(隋295窟,佛母形象是调和佛家出家与儒家孝道的产物,有先佛入灭弟子形象,有以手拔发的俗家弟子形象。)

(隋420窟,出现焚棺)

初唐332窟塑像就是卧佛,南壁绘制了涅槃经变。

(这图注少一点 7为焚棺 8为八王争舍利)众人不知如何入殓 帝释天说按转轮王金棺入殓

(为母说法)

(八王争舍利)

盛唐120窟窟门上的涅槃图,采用左卧,又称“爱欲卧”,在佛教是不被允许的,这样绘制的原因不明,仅此一例。

(张大千临摹)

盛唐148窟为涅槃窟,
绘制的涅槃经变,从南壁,经西壁、结束于北壁,规模巨大。

(飞出来的,只有148窟涅槃经变表现了佛陀自举金棺)

(八王分舍利 没有打打杀杀)

中唐后涅槃经变即开始式微,归义军收复敦煌后,民众沉浸在喜悦中,更喜欢场面热闹的《劳度叉斗圣变》。

(158窟 涅槃窟 中唐)
维摩诘经变


     魏晋时期崇尚清谈玄理的风气下,《维摩诘经》大派用场,所以维摩诘手执麈尾、凭几而坐,一派文人士大夫形象。


维摩诘经变的常见情节:
天女戏弄舍利弗
      取自“观众生品”。维摩诘方丈室里有一天女,当两位大士说法辩论时,天女便将鲜花散到众人身上,花落到菩萨身上,便纷纷落地,落到舍利弗身上却沾牢不落。舍利弗用尽神力也抖不掉。这时天女问舍利弗:“你为何抖落鲜花”。舍利弗说:“此花不如法”。所谓“此花不如法”就是说按照事物发展规律,花落到人身上,如果没有什么粘合物粘着,应当落地,此花不落地,就不符合客观规律。天女说:“不能这么说,花岂有落与不落?那是你心里产生了分别落与不落的想法。你看菩萨身上不粘花,就是菩萨断除了一切分别之想。你说花不如法,那完全是你自已主观意识的幻化” 。不是“花不如法,而是人不如法”。

(天女与舍利弗隔龛相望)

(舍利弗无法抖掉天女散花而尴尬)

(103窟的天女戏弄舍利弗)

请饭香土
取自“香积佛品”,舍利弗听法时想吃饭,维摩诘派化身菩萨向香积佛求取香饭。

(103窟 献香饭菩萨)

手接大千

       维摩诘原为妙喜国菩萨,众人想一堵妙喜世界,维摩诘以神通手掌变出祥云,展现阿修罗矗立海中。

(220窟手接大千)

(332窟手接大千)

(103窟手接大千)

(第9窟手接大千,忉利天宫与人间靠天梯可连接)

借座灯王

取自“不思议品”,舍利弗担心探病众人没地方坐,维摩诘现神通,向须弥灯王借三万二千狮子座,从空而降。

不二法门
文殊问维摩诘“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感慨说“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手指表示“不二法门”)

(103窟比耶文殊)

      莫高窟隋代存11铺维摩诘经变,都是表现文殊问疾。

420窟主龛两侧的文殊菩萨和维摩诘:

还有宝池、莲花、水鸟表现佛国净土:

唐代前期,维摩诘信仰盛行不衰,不然不会有王维,李白还称自己是维摩诘转世。
220窟(盛唐)东壁门两侧的维摩诘经变,堪称杰作。
帝王官属问疾,出现了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类似图样。

      中唐时期中原仍崇拜维摩诘,白居易也自称维摩诘。

(中唐159窟维摩诘经变)

      敦煌地区在帝王问疾部分会重点突出吐蕃赞普(图中白衣红帽子)。

(特别是表现背影的吐蕃人,可以看到当时的服饰,包括身着云肩、头发结环、蹀躞带插刀。)

      维摩诘经变下部出现屏风画,绘制一些小故事。

(“诸法皆妄见,如镜中像”)

(小故事之阿难乞乳——段文杰临摹)

归义军时期营建的98窟维摩诘经变,高2.95米、宽12.65米,是敦煌最大的维摩诘经变画。
61窟东壁两侧的维摩诘经变,留下了很多榜题,

 9窟出现了十一品(“佛国品”、“方便品”、“弟子品”、“菩萨品”、“文殊师利问疾品”、“不思议品”、“观众生品”、“香积佛品”、“菩萨行品”、“见阿闪佛品”、“法供养品”),是晚唐时期绘制最完整、精美、生动的一幅维摩诘经变

晚唐时期维摩诘经变仍有故事画:

(还是镜中像)

表现“是身如草木瓦罐”

“是身如水如浮云”

      西夏后,莫高窟和榆林窟维摩诘经变绝迹,仅肃北五个庙尚存1铺。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