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洪侠|认了吧,你的命运可能是大器晚成

 胡洪侠 2023-03-08 发布于广东
【拍了封面上传,结果此处空白。什么鬼?】


《大器晚成: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故事》,王晓、莫弗特(John Moffett)著,大象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


十年不见,前天终于又和王晓聊了次天。 席间他签名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书,叫《大器晚成》。

阿偶!他太懂我的心思了,他如何晓得近来我最喜欢的成语就是“大器晚成”呢?所以,读他新书之前,我得抒发一下对这个成语的热爱之情。

大器晚成!你读一读就知道,这几个字在口腔一滚,简直语调铿锵,气势夺人,每个字都那么刚烈、硬核。

当然,就那个“晚”字,未免让人不爽。

可是,这个成语之所以招你喜欢,不就是因为这个“晚”字?风华正茂时,你一方面信奉“出名要趁早”,一方面又从容不迫,反正岁月悠悠有的是,成家立业不着急。那时候若有人鼓励你“大器晚成”,你会恼火,会觉得你被看轻了,看扁了,看弱了。也是啊,早春二月的天气,响哪门子大器晚成的惊雷?

可是,到了什么都晚了、来不及了的年龄,你就会无比喜欢“大器晚成”的气魄了。你就会觉得,一个“晚”字,端坐在“成”字之前,多么贴心,多么励志。虽然晚了,但“晚”有何惧?前面是“大气”,后面是“成”,怕它怎的?夕阳无限好,成功不怕晚。不服?到你“晚”了的时候你就服了。

“大器晚成”难道没有透出一股自信?这自信,无视年龄,傲视青春,透视未来,正视自我。喜欢听“大器晚成”如我者,其实是自认“来不及”的同时,又自信一切都还不晚,仿佛“大器”的希望就在于“晚成”,而只有“晚成”的才算“大器。

而且,“大器晚成”给你一种无中生有的希望:你是大器!你一直是大器,现在还是。慢说“晚成”,即使“不成”,于我大器又何妨!正所谓成事有早晚,反正我大器!

所以,甲子之年,遇见《大器晚成》,果然是相见恨晚。至此“抒情”告一段落,言归正传,说书。

王晓长期从事图书、音像、电子出版,是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博士,十年前赴英伦访学,是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出版技术史。与他合著《大器晚成》的莫弗特是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馆长。他们二位的这本新书,讲述的是一部大书的诞生史、成长史与出版史。这部大书就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简称SCC)。书中提到,SCC以出版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早已成为一部大器晚成的鸿篇巨制。

现在知道李约瑟的年轻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知道的。我之所以知道李约瑟,不仅因为他的SCC,还因为所谓“李约瑟之问”——为什么在15世纪之前,中国的文明在应用自然知识来满足人类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更有效率?为什么在17世纪伽利略的时代以来,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只发生在欧洲,而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个问题,不知引发了多少论文与专著。1990年代我读过不少,近来我最欣赏的一本,则是陈方正先生的《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诞生于西方》(增订本)(三联,2023)。

王晓因敬佩李约瑟其人其书,特地访学于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一心要复原出“一部书的传奇”。面对诞生“李约瑟之问”的SCC档案,王晓有了一个“王晓之问”:为什么我没能取得李约瑟那样的成就?他是怎样做到的?有秘诀吗?因解答这些问题,于是有《大器晚成》。王晓说,那些真实的历史,往往比虚构的小说还精彩。

这部讲述大书故事的书,足有五百多页厚,本身也够“大”的了。好吧,为了大器晚成,今天起我准备好好读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