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低估了”的桉树,广西发布桉树10年监测报告

 晴耕雨读天 2023-03-08 发布于广西
文章图片1

“人红是非多”,对于桉树也一样。

关于桉树的言论很多,挺桉派认为,桉树是发财树;禁桉派认为,桉树是妖魔树。大多言论缺乏事实依据和科学研究,人云亦云。

文章图片2

那么,有没有权威的研究机构对桉树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有没有长时间科学研究的数据,来证明桉树到底是发财树,还是妖魔树呢?

文章图片3

有了,终于有了!

2011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科技厅资助广西林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南宁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速生树木研究所、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广西国有黄冕林场等单位,开展了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和生态系统功能监测与评价工作。

文章图片4

项目历经10年时间,主要围绕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通过长期定位观测多种经营措施下的固碳增汇、水文水质、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等特征,揭示不同经营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的主要生态功能变化特征,为桉树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依据,助推南方速生树种人工林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南方储备林核心基地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

文章图片5

主要监测结果:

文章图片6

一、固碳增汇特征。

2018-2020年连续3年观测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域桉树人工林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通量表明,桉树人工林白天为碳汇,夜间为碳源,夏季和秋季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最强,冬季和春季减弱,该区域桉树人工林的日均净固定二氧化碳为11克/平方米(每年每公顷固碳量10.9 吨)。基于2014-2018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256万公顷,其中幼龄林的面积最大,占45.23%;总蓄积量1.09亿立方米,中龄林的蓄积量最大,占50.48%;总固碳量为3260万吨,平均固碳效率为每年每公顷12.7吨。

二、水分消耗及水质演变特征。

(一)桉树单株蒸腾水分消耗。春、夏、秋、冬四季典型晴天的中龄桉树单株日均蒸腾水分消耗分别为1.58毫米、1.61毫米、1.23毫米和0.84毫米,其差异表现在早晨液流启动时刻、中午液流峰值到达时刻、傍晚液流停止时刻和白天液流持续时间。

(二)桉树人工林蒸散水分消耗。中龄尾巨桉人工林的日均蒸散水分消耗为3.5毫米、季节平均蒸散水分消耗289毫米(其中夏季为445毫米、冬季为117毫米)、全年蒸散水分消耗占降水量的82%。同时,全年每日土壤相对含水量处于适宜或偏湿状态,土壤水分不成为中龄尾巨桉人工林蒸散的限制因子。

文章图片7

(三)桉树人工林水分循环各组分特征。在中龄尾巨桉人工林叶叶面积指数为1.82条件下,水量平衡各组分特征为:降水输入再次分配的林冠截留占22%、穿透水占77%、树干茎流占1%;水分输出组分为林冠截留蒸发占22%、林冠蒸腾占27%、林下蒸散占46%、入渗和径流占5%。

(四)桉树生长根系吸水来源。一代植苗桉树根系吸水主要源于土层0-60厘米,该土层水分贡献率82%,其中土层0-10厘米的水分贡献率最大占37%。一次萌芽更新(二代)桉树根系吸水也主要源于土层0-60厘米,该层水分贡献率87%且根系对该土层水分的吸收较均匀。二次萌芽更新(三代)桉树根系吸水主要源于土层0-80厘米,该土层水分贡献率84%,根系对该土层水分的吸收较均匀。三次萌芽更新(四代)桉树根系吸水主要源于土层0-40厘米,该土层水分贡献率85%,其中土层0-20厘米土壤水分贡献率最大占39%。综上,桉树根系吸水主要源于土层深度80厘米以内的土壤水。

(五)桉树人工林地表水水质演变特征。桉树人工林地表水未出现“黑水”现象,其pH值为5.8左右。桉树纯林和灰木莲纯林的化学需氧量变化相似,二者的平均值均为55毫克/升;伐桉迹地丢荒的化学需氧量最小,平均值仅35毫克/升;3种混交林的化学需氧量比桉树纯林略高,总体平均值小于130毫克/升。桉树纯林改培6种模式林分地表水5月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波动范围40-100毫克/升,极显著高于其余月份。与《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对标比较,桉树人工林林区地表水的pH值、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文章图片8

三、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一)桉树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及分解归还特征。通过对5年、7年、9年三个年龄段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及其养分含量连续12次的月度监测,发现叶片是凋落物主要成分,占47-54%。明确凋落物养分归还以氮元素为主,归还量55-58千克/公顷;其次为钾元素16-20千克/公顷,最少为磷元素仅2-4千克/公顷。同时,发现养分归还总量随林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延长培育年限7年以上和保留采伐剩余物有利于凋落物分解养分还土。

(二)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分析。桉树纯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灰木莲纯林四种培育模式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显著。与桉树采伐迹地丢荒相比,桉树纯林的土壤有机质及各养分元素含量显著下降,但桉树纯林改培为灰木莲纯林及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改善,同时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钙、有效锌、有效硼含量显著升高。此外,尽管混交林的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镁含量显著高于桉树纯林,但是均显著低于桉树采伐迹地丢荒和灰木莲纯林。同时,桉树人工林调整为桉树采伐迹地丢荒和改培灰木莲纯林后,林地的pH值显著升高。

文章图片9

(三)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桉树纯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灰木莲纯林四种培育模式的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总体表现为桉树纯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灰木莲纯林,多重比较显示桉树纯林与灰木莲纯林呈极显著差异。不同培育模式的土壤质量含水量呈显著差异,其中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的最高,桉树纯林的最低。不同培育模式的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显著差异,其中灰木莲纯林的最高并显著高于桉树纯林,而灰木莲纯林与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之间差异不显著。四种培育模式之间的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变化规律一致,总体差异不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灰木莲纯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桉树纯林。

(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桉树纯林改培为混交林后,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灰木莲纯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两种模式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桉树纯林;桉树纯林、灰木莲纯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四种模式之间的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真菌丰富度表现为:灰木莲纯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桉树纯林。

文章图片10

四、林下生物多样性特征。

(一)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情况。通过调查1-3年、4-6年和7-9年三个龄组桉树人工林林下60个植物样方,共记录植物2482株,隶属58科101属142种(被子植物127种、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2种)。其中,最多的是禾本科植物9属11种,其次为菊科植物7属8种、茜草科植物5科7属。单科单种有28科28属,占调查样方总科数47%,包括闭鞘姜科、番荔枝科、钩吻科、夹竹桃科、金丝桃科等;101属中有38属为单种属。

(二)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特征。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的α多样性随林龄增长而增加,7-9年生时最大且分布较均匀;草本植物的α多样性随林龄增长而降低,7-9年生时最小,4-6年生时分布较均匀。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的相似系数随林龄增长而升高。广西桉树林下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中海拔和土壤全钾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郁闭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分布。

文章图片11

重要研究结论:

文章图片12

一、桉树人工林碳汇能力强于其他主要造林树种。

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碳汇能力年均2吨/公顷,而桉树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每年可吸收固定碳4吨/公顷,广西桉树主产区最优桉树人工林每年固碳高达16吨/公顷,挖掘桉树人工林碳汇能力及潜力,对减排二氧化碳,实现国家30·60双碳战略有重要作用。

二、桉树生长未吸收消耗大量水分。

通过表2列举的几个主要造林树种的单株蒸腾耗水发现,桉树单株耗水量不大,4年生尾巨桉在湿润季节的林冠蒸腾水分消耗仅2升/天,比北方毛白杨的还少,同时6年生尾巨桉湿润季节蒸腾水分消耗8-10升/天,仍少于马尾松等南方主要造林树种,由此证实桉树生长需水量并未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此外,桉树生长根系吸水主要来源于土层80厘米以内的土壤水。

三、桉树纯林改培混交林可显著提升林地土壤地力。

将桉树纯林改培为桉树混交林后,林地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得到显著改善。与桉树纯林相比,桉树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提高212%,土壤有机质、氮、磷和钾养分的保育功能分别提高21.7%、31.1%、1.8%和9.8%。

文章图片13

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随林龄增长呈增加趋势。

调查发现,广西桉树林中有维管植物120科369属584种,包含被子植物101科337属529种、蕨类植物15科28属49种和裸子植物4科4属6种。其中,在1-9年生桉树人工林林下记录有2482株植物,隶属58科101属142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随林龄增长而增加,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随林龄增长而降低,与其他树种林下植物多样性比较,桉树成熟林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并不低。

五、桉树人工林林下土壤动物多样性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在4年生和8年生两个林龄段的巨桉人工林中共捕获土壤动物21711只,隶属于2门10纲26目152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210头,隶属于2门9纲18目73科,优势类群为康叭科和蚁科;中小型土壤动物16501头,隶属于1门7纲16目109科,主要优势类群为派盾螨科、等节姚科、蚁科和大翼甲螨科。巨桉人工林延长主伐年龄并降低林分密度,可显著改善土壤动物生境、提高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谣言止于智者。科学,是谣言的“粉碎机”。

虽然仅仅是10年的监测研究,并不足以平息所有的桉树争议,但是让科学站台,让科学出头,才是广西桉树发展的最好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