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鳞鱼”少吃,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3-09 发布于江苏

鱼是我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从淡水到海水中,都有它们的存在,而且无论是生活在那种环境下的,只要是鱼就会成为我们的口中餐。一般情况下,我们见到的鱼都是有鱼鳞覆盖的,无鳞鱼比较的少见。那么,有人说无鳞鱼少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说无鳞鱼少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有鳞鱼

鱼是鱼纲下所有物种的总称,现已知的鱼类超过了20000种,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域中。在整个鱼纲下,约有90%以上的鱼类属于有鳞鱼,只不过不同的鱼鱼鳞也有很大的差别罢了。

从整体来看,有鳞鱼的鱼鳞可以分为三种:盾鳞、硬鳞以及骨鳞。骨鳞的鱼类很好理解,因为这类鱼是我们最常见的,比如鲤鱼、鲫鱼等等体表有着瓦片装的坚硬鳞片覆盖的都是骨鳞鱼类。

而硬鳞则是指由鱼类的真皮形成的一层骨质板,骨质板多呈菱形互相连接,硬鳞鱼多为硬骨鱼纲下的成员,比如中华鲟、达氏鳇等等。

最后是盾鳞。盾鳞是软骨鱼纲下鱼类独有的鳞片,与其他两种鱼鳞不同的是,盾鳞不但有防御能力,还有攻击性。因为盾鳞是有棘突和基板两部分构成的,而起棘突几乎垂直于体表,并且由于棘突的构成与牙齿的构成几乎是一样的,因此棘突非常的尖利。比较常见的盾鳞鱼就是“海中霸王”鲨鱼了,鲨鱼的盾鳞不单能保护自己,在攻击时,如果让鲨鱼撞到,其身上的盾鳞就会将猎物划伤,所以,也能当作是一种进攻武器。

小结:所谓的有鳞鱼并并不是只有表面有明显的瓦片装鳞片的鱼类才算,在自然界中,许多看似没有鱼鳞的鱼实际上是有鱼鳞的,不过是它们的鱼鳞特化了而已,比如上面我们说的盾鳞。还有像泥鳅、黄鳝这类的鱼看似没有鱼鳞,实际上它们的鱼鳞不过是退化到皮下了,再加上有一层黏液覆盖,所以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最后再辟个谣,许多资料说鳗鲡目是无鳞鱼,其实鳗鲡目与泥鳅一样只是鱼鳞埋于皮下,并且非常的细小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鳞鱼。

下面我们来列举几种无鳞鱼

首先,在海中,无鳞鱼大都是在海底生活的,比如魔鬼鱼,而相对来说,生活在海底的鱼并不是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而且相对来说捕获的几率也很小,再加上魔鬼鱼由于没有鳞片作为防御,所以为了自保,魔鬼鱼在尾巴进化出了一条尝尝的含有剧毒的三角状毒刺。一旦有天敌靠近,它就会用自己的毒刺狠狠的刺向对方。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淡水中。在淡水中,也有无鳞鱼存在,比较有代表性且为人熟知的有两种:河豚和黄颡。

相信大家看到河豚这个名字就明白了,许多人说“无鳞鱼少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河豚鱼是外表看起来非常可爱的鱼,它有着可以“膨胀”的能力,当遇到危险时,其腹腔内的气囊就开始扩大,将河豚整个吹起来像一个气球一样。但是正是如此萌的一种鱼,身体内却有着致命的毒素。据研究,作为世界上毒性最强的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平均1克河豚毒素就能毒死500人。如果处理不当,食用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黄颡

看到黄颡这个名字,有些小伙伴可能比较的陌生,但是如果说“黄辣丁”、“黄鸭叫”,你肯定就知道了。作为一种无鳞鱼,黄颡也属于底栖型鱼类,由于没有鱼鳞的保护,黄颡也进化出了毒性,在黄颡的胸鳍和背鳍中都有毒腺。而且其毒性在淡水鱼中属于比较强的一种,一旦被刺伤,伤口极容易肿胀化脓。

大多数的无鳞鱼由于没有鳞片的保护,所以大都进化出了毒性,因此,许多人说“无鳞鱼尽量少吃”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不过即使这些无鳞鱼进化出了毒性,也难逃下油锅的命运,黄颡被剪去了鱼鳍、魔鬼鱼被扯掉了毒棘,就连河豚也被去鳍去尾、剥皮后变成了一道道“美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