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人篇(冎)

 汉字历史 2023-03-09 发布于黑龙江

    人的椎骨    

   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冎”guǎ,象形字,'咼、骨’的初文,'冎’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甲骨文的'冎’呈'’形,像人的椎骨(脊柱):三条'斜线’为椎骨的大致轮廓,左右的'短竖’为椎骨弯曲处的切线。商晚期的一款金文写作'’形,应属个例,旨在强调骨架结构,未成为主流。从西周早期金文中的'過’字可知,'’款仍是主流。暂未发现春秋版本,战国楚简有两款:一款将'’中间一笔省略并加'口’,写作'咼’;另一款将'’中间一笔省略并加'肉(月)’,写作'骨’。秦简将'’中间的一笔变作'横折’,写作'冎’,或省作'’。造字本义:人的椎骨,引申为'骨的统称’;又引申为'支撑、支架’又引申作动词'去骨、剔骨’等。

备注:由于甲骨文的'冎’过于抽象,经朝代更迭、笔画转换,楚简与秦简的'冎’的写法虽不同,但仍能根据甲骨文的'冎’推断两者同源。虽然在'冎’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咼、骨’,但字义上并无太大变化。



古文释义



【唐韻】【集韻】【韻會】古瓦切,音寡。

【說文】剔人肉,置其骨也。

【集韻】亦作剮。

【韻會】或作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您点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