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推荐|优秀论文:初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

 喜欢的资料 2023-03-09 发布于天津

优秀论文

初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

—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

1 作者简介

陈亮

长沙县罗裕庭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先后在湖南省常宁市一中、娄底市三中等省示范性高中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现任教于长沙市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命题专家库成员,2015年荣获的市级养成教育说课比赛高中组一等奖;被长沙县教育局评为“优秀辅导员”,被长沙县人社局授予嘉奖;多次被学校评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乡土历史等,成果丰厚。

2 论文内容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担负着塑造灵魂、塑造人格、塑造生命的历史重任和时代职责。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中学历史课堂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关键作用,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坚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培养新青年建设新时代。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学生;中学历史;新青年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也是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家国情怀教育直接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本文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对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直接触发家国情怀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学生对家乡人文历史大都十分熟悉、在教学中适时结合乡土文化会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 结合“乡土”文化、乡土史资源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是“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用希沃展示爱晚亭、岳麓书院图片,学生猜地点,得出答案岳麓山,利用熟悉的岳麓山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深层次提问,我们熟悉岳麓山,很多同学去过岳麓山,路过这些地方(展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图),不一定知其背后的事迹。岳麓山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指挥部,展示长沙会战碑,第九战区司令部临时指挥部、岳麓山炮台、抗战阵亡将士名录石栏、77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摆放73军将士骨灰的忠义观、麓山忠烈祠(四路军阵亡将士忠烈祠)等实景图片,无数的抗日英雄长眠于岳麓山,岳麓山是英雄的山。建议学生去岳麓山,感受那段烽火硝烟,长沙军民浴血奋战保卫长沙城的英雄壮举,悼念逝去抗日英雄,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先有国再有家,保家卫国,将家国情怀深植于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本地乡土资源,涵养家国情怀,精心选择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乡土素材,立德树人,培养家国情怀。

二、基于教材,深化问题探究,发挥语言魅力

历史教材是家国情怀培养的基本依托,脱离历史教材、历史事件、历史案例等内容来谈家国情怀,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家国情怀的培养要立足于教材,围绕历史知识内容来开展,教师要增强课程的理解力,领会教材内在的逻辑、思想、内容的过程,创造性使用教材。同时,注重深化问题探究,发挥历史学科思维品质作用,发挥教师语言魅力,做到情感共鸣。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历史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起到情景再现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渲染,身临其境,从而内心产生波动,培养家国情怀。 在讲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展示三次长沙会战的时间,国际背景,思考设问“三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重要,第三次长沙会战守住长沙,不再会战失城,进一步说明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教师介绍第三次长沙会战经过要图,日军南下进攻,中国后退诱敌,日军猛攻长沙,中国坚守布局,中国包围决战,日军败退回守。守长沙,天炉战法成败之关键。守住长沙,天炉战法成,长沙失守,将和盟军一样大败。语言铿将有力,扣人心弦。展示史料,第10军机密日记,展现战争激烈场面,团长陈新善、团附曾有文均身先士卒,壮烈殉国。中国守军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誓死保卫长沙城。出示材料二任光椿《长沙会战纪实》,据当时的《中央日报》记载:12月30日为了犒劳长沙守军,长沙四乡很快就凑齐了1000只鸡、10000斤肉。此次作战共动员40万人民参加破路、救护、运输、侦查等。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归纳第三次长沙会战获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回答,正确的战略战术;各部队的密切配合;中国军人的英勇顽强;长沙人民的大力支援。教师总结,军民齐心,密切配合,共同抗战,守卫家园,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实为不易。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提问,阐述自己观点,教师答疑解惑点评总结,情感价值导向。在知识讲解中,挖掘引发学生家国情感的因素,升华学生的价值情感,增强学生的精神动力。

三、视听结合,情景化教学,在历史场景中升华家国情怀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事人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 教师搜集相关影像史料,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原历史事件,再现当时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情景,在形象直观的影视场景中,唤起爱国情感,渗透家国情怀。在讲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播放视频:1944年美国政府宣传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之《中国抗战》,由三获奥斯卡导演奖的弗兰克·卡普拉执导。该片向美军和美国人民介绍了美国的盟友——中国。46分钟的多方面介绍里,完整推介的杰出战役只有一场——第三次长沙会战。通过观看该片段介绍的会战背景、经过和结果,请同学们回答:第三次长沙会战前中国时局是怎样的?国际形势如何?中国诸多英勇抗战事迹中,美国为何首推此战?学生谈论,教师引导和总结。第三次长沙会战自1941年12月24日,经过二十多天的惨烈搏杀,于1942年1月18日以中国军队完胜而结束。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歼灭日军56900余人,俘获日军2000余人,远远超过台儿庄战役的歼敌数量,是中国抗战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极大振奋了军心民心。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说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日军大将阿南惟几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前,曾扬言要在长沙过元旦新年,当时日军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势如破竹,嚣张气焰,不可一世。在第三长沙会战中,中国军民的奋勇抵抗,最终使得日本提前发布的“日军已经攻陷长沙”的快报沦为笑柄,这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美英等同盟国一连串失败后首开胜利的记录,长沙也是这一时期所有守城战中唯一取得胜利的城市,打掉日军狂妄嚣张的侵略气焰,振奋了抗战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第三长沙会战的影像中,感受战争的艰巨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内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乡土情感。

四、开展好活动课,在活动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舞台的主角,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幕后的导演。活动课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活动课的一般流程:教师确定好活动主题,前置安排任务,各组进行问题分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进行主题探究,舞台成果展示,教师点评总结。在讲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究在国内国际视野下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的背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过程和获胜的原因、从国内国际角度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意义与启示。各组确定具体研究方案,搜集相关资料,研读相关论著,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有条件的话向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士寻求指导。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组内充分交流合作,撰写研究报告。活动课最主要就是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活动课中有学生到档案馆搜集资料、采访湖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场景扮演战前演讲,播放纪录片、展示图片等形式,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感强,在活动实践中,加深对“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理解,增强家国情怀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定期开展活动课,在活动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最高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是历史教学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家国情怀是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抓手,以活动课为主攻方向,渗透情感,浸润灵魂。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写到: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历史教学在知识传承的同时,要对本国历史文化饱含温情与敬意,要不断探究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将家国情怀植根于学生心灵的沃土。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完善学生人格,培养新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略)

编辑:王洪山

审核:罗裕庭

圣和历史家园

微信号

圣和历史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