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相声

 零度视觉摄影 2023-03-09 发布于安徽

小时候喜欢听评书,再大一些的时候相声把评书从我的耳朵边挤走了。

马季、赵炎;牛群、冯巩;笑林、李国胜;姜昆、唐杰忠;王谦祥、李增瑞;李金斗、陈涌泉;侯耀文、石富宽……都是我耳熟能详的相声名家,这其中,我最喜欢牛群、冯巩这对黄金搭档,《点子公司》《最差先生》《小偷公司》……每个段子都让我笑得前仰后合,眼泪哗哗。

曾经有那么几年,看春晚只为见到那几个人:演小品的陈佩斯、朱时茂,能唱会跳的老太太赵丽蓉和瘦精精的巩汉林;相声则专等牛群、冯巩上场。冯巩只要往台上一站,抿着嘴不说话,就足以逗人眉花眼笑了。

这些年我基本不看春晚了。陈佩斯、朱时茂被央视封杀,赵丽蓉去世,小品引不起我的兴趣。虽然赵本山红透整个中国,他的表演却没有突破,一直在重复过去的套路,了无新意。相声呢,牛群、冯巩拆伙之后,牛群日益沉寂,冯巩的相声越来越像小品,两人皆无复往日的辉煌。

在我眼里整个相声界似乎也缺乏生气了,自马季仙世开始,侯耀文、笑林、唐杰忠相继驾鹤西游,姜昆虽贵为中国曲艺协会主席,自N年前的《虎口遐想》之后便没有让人记得住的作品,李金斗、王谦祥、李增瑞皆垂垂老矣,相声界后继乏人,虽然郭德纲横空出世,然他的段子总觉得缺了一点火候,有时甚至觉得太“饶舌”。

开车行驶在纷扰的市区,收音机里播放马三立,侯宝林等老一辈相声名家段子时,我却不像昔日那般排斥了,经过岁月的沉淀,我听出了大师们言语间隽永的味道。相声难道也像封缸陈酿,越老越好?

2017年岁末,在合肥大剧院欣赏了精品相声专场《嘻哈包袱铺》,该演出由高晓攀领衔主演。这位高晓攀不简单,做过油漆工,推销员,衣店售货员,婚礼司仪、主持人,后来进入相声界,获得过“第六届CCTV电视相声大赛”金奖、“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2015年与冯巩搭档在央视春晚表演小品《小棉袄》一炮走红,自此成为各家春晚的宠儿。高晓攀是《嘻哈包袱铺》的班主,该班拥有近百名相声演员,这次来到合肥,是他们全国巡演的重要一站,所以,班中精英尤宪超、金霏、徐涛等尽数登场。

该场演出的舞台很简单,两只立式话筒,一条桌子,桌子上放着折扇、惊堂木、手帕等传统相声的老物事。演员们身着长衫,脚蹬布鞋,朴素中散发出浓浓的传统底蕴。

这些年为何相声比不过小品?因为小品有道具、服装、灯光、音响等烘托,而相声仅一双人,两张嘴,有时甚至折扇等道具都不用,要想逗笑观众,其难度比小品要大得多。总体来说,小品是演的艺术,相声是说的本事,小品依赖电视传播,相声撇开电视在收音机里照样可以纵横天下。这也是这些年小品虽火,相声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嘻哈包袱铺》的演员们非常卖力,原本120分钟的演出,被主动延长为200分钟,“说、学、逗、唱”四大绝技尽数展现,引得男士们咧嘴傻笑,女士们花枝乱颤。这当中最敬业的便是高晓攀,嗓子哑了,还在台上又唱又跳。他说,年轻人做点事情不容易,期待大家多多支持。这也是他与他的班子如此卖力的原因吧:要生存,就得拼!

然而他们拼得有点过头了,荤话来了,粗话来了,甚至我是你爹,我是你爷爷这样的话也来了。解放前在天桥说相声的民间艺人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去迎合观众的口味,时过境迁,艺人变成艺术家,高晓攀们完全没有必要去降低自己的品味,也不能低估剧院里观众的素质。

与其用低级趣味逗笑观众,不如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本子,把相声里的“讽刺艺术”发扬光大,让大家开怀一笑之余,犹有深刻的思索。想当年,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讽刺官僚主义,多幽默啊,让人听着多过瘾啊。

PS:高晓攀是我见到的最帅的相声演员,有偶像气质,女孩子们不但献花,还投怀送抱。

朱军东,合肥零度广告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96年开始发表作品,文字散见于:《合肥晚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市场星报》《大江晚报》《安庆日报》《滁州日报》《黄山日报》《姑苏晚报》《西部开发报》《中华辞赋》《作家天地》《诗词世界》《诗刊》等。散文集《寻常一样窗前月》(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被《中国出版传媒周报》列为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优秀散文集,并入选安徽省“农家书屋”政府采购项目;诗词集《梨花明月总相关》(201510月,安徽文艺出版社)正在各地新华书店以及网络书店销售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