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纸留声——平谷小地名系列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3-03-09 发布于山东

小地名是构成村镇文史的基础。小地名来源于民间,主要因地貌特征得名、因地势得名、因土地所有权人得名、因事件得名、因用途得名,还有的因山得名、因河流得名、因坟得名、因树得名、因石得名、因草得名等。诸多小地名和历史事件有关,从而成为研究地方史的重要依据。

平谷区档案馆优选区内千余份田房契约资料和家谱资料征集进馆,并由收藏家李润波先生初步探究整理形成平谷部分小地名资料,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史料,传承弘扬平谷历史文化,助力高大尚平谷建设,助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

《故纸留声》栏目选择挖掘记录的平谷小地名进行系列展示,欢迎大家品读。

     平谷镇仁义村小地名(一)

平谷城区所属各村历史久远,为再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平谷城区各村名称和小地名概况,选择1951年政府颁发给民户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为解析对象,让读者更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平谷城区各村名称、部分家庭人口、住房和土改时的土地分配情况。

明初平谷城内城加上南、北岔子街共百余户,编为十甲,村子以街巷划片区分。那时居民区和市场分开,小市场在西门内路南及南岔子街。仁义村即现在的和平街。

1950年平谷第一区仁义村王姓最多,其余是金姓、崔姓、李姓、刘姓、林姓、吴姓、赵姓、贾姓等。本篇选择部分王姓家族,将户主名、人口、住房和土地信息及相关名词择要解读如后:

1. 王芝,六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五间,灰房一间。城北杨庄有地二亩,城北小柳树南有地二亩半,城北双石碑地二亩半,城北白石碑,地二亩半。

注:“铜井胡同”是平城内的老胡同,名字从明代就有,因井深,投入石块回音有金属声得名。“灰房”就是土房,只不过在墙的外面抹了白灰,既能防雨冲涮,又显得干净整洁。“城北杨庄”原本是个小自然村,为明代营州中屯卫世袭指挥使通知杨春家族居住地,在城北新车站路北,其家族坟茔设立在今消防队西北公路对面的工商局和粮食局家属自建的二层小楼位置。“白石碑”在新车站附近,为清代光绪年间外交部左侍郎出使韩国大臣徐寿朋墓碑。

2. 王志,三口人,住西城根,瓦房四间。城西马道子有地三亩、城北行宫有地一亩。

注:“西城根”即靠近西城墙位置,在西门内北段。“城西马道子”即登上城墙的马道。“城北行宫”在老武装部北一里,即城外壕沟的北上坎,旧城隍庙演戏说城隍出巡的第一站,名行宫实际不是真的行宫。

3. 王富,二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三间,城北西新房子黄土地三亩。

注:“新房子”在今北岔子街后至北斜街之间,1947年成自然村名北辛村,1955年改名太平街,属太平街村的原始住户。

4. 王春,五口人,住塔儿胡同,瓦房三间,城北小柳树南洼地三亩,城北胡家坟洼地六亩。

注:“塔胡同”在西城内,主街北部,原有一座辽塔,碑文有“大王镇罗汉院建八大灵塔记”,重熙十一年(1042年)建,塔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地震中被震坏,塔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清理。仁义胡同、塔胡同、铜井胡同是王宇信家族的集中居住地,清代至民国期间是首富之区。

5. 王和,六口人,住塔儿胡同,瓦房三间,城西天齐庙西三亩,城北杨庄一亩半,城北东水盆洼地四亩八分,城东河东沙土地一亩九分,城北田家坟一亩。

注:“城西天齐庙”在今平谷粮食局家属院内。“城北东水盆洼地”在今北斜街东段。

6. 王宪文,四口人,住塔儿胡同,瓦房三间,城西三股道地一亩半,城西十八道河地一亩,城北胡家坟地一亩。

注:“城西三股道”在大马转盘。“十八道河”在影剧院南,旧有小河流甚多,集中流向南北两个大水坑,北水坑1975年被填埋建了平谷电影院,南水坑到1997年因政协提案被填埋,修建了叫响市场。

     



7. 王玉池,一口人,无住房(彼时无住房不罕见,没房就找大户的闲置草房串房檐住或住大户场房),城南南套沙土地二亩。

注:“南套”在东寺渠大桥东北紧邻的大块地。

8. 王玉生,五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七间。城北井家坟西黄土地七亩,城北小柳树北段地二亩。

注:“城北井家坟”是平谷井姓老坟。

9. 王宪生,五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五间。城北湾圈地洼地五亩,城西大道南地五亩。

注:“湾圈地”在平谷新汽车站东侧。湾圈地的地名在平谷沿泃、洳两岸村庄多有出现,大致是河湾的河滩沙地。

10. 南王张氏,住铜井胡同,瓦房二间半。城北小柳树南段洼地一亩,城北白石碑地二亩半,城北马家沟地一亩半。

注:“南王张氏”说明北边还一户也是此名。旧时百姓家的女孩无名,出嫁时将夫家姓氏放前,自家姓氏放后,即可。“马家沟”即大牌楼东北一公里处,今平谷和平街社区服务处南院位置。马家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盖房被彻底平掉。

11. 王广田,八口人,住西城根,瓦房三间半。城西陈家坟洼地五亩,城北刘家坟地三亩,城北小柳树南洼地四亩,城北棋盘洼地八分,城北胡家坟地五分。

注:“棋盘地”指比较平整的大面积方框地,近似棋盘,平原大村差不多都有此地名。棋盘洼地则指在一块相对面积较大的低洼地,位置在陈家沟西南。

12. 王泽宽,三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三间。城北杨庄地三亩,城北东新房子地二亩,城南南套地一亩。

13. 王政宽,七口人,住北大街,瓦房五间。城南南套沙土地三亩五分,城北小柳树北洼地九亩五分。

14. 王化宽,三口人,住塔儿胡同,瓦房三间。城北倪家坟地二亩,城北三股道地四亩。

注:倪家坟在北斜街,平谷老邮局院内,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倪光荐家族坟茔。

15. 王瑞宽,二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三间。城北井家坟西洼地二亩,城北刘家坟三亩半。

16. 王玉宽,四口人,住北大街,瓦房二间。城西大道南洼地二亩,城北马家沟地二亩。

17. 王者宽,六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六间半。城北井家坟西地五亩,城北天齐庙四亩。

18. 王兆宽,五口人,北大街瓦房四间。城北湾圈地洼地三亩,城西六道河洼地三亩。

19. 王维宽,六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四间。城北湾圈地洼地五亩。

20. 王来恭,一口人,住北城根,瓦房二间。城北刘家坟地二亩。

21. 王义恭,八口人,住塔儿胡同,瓦房四间。城北刘家坟地四亩,城北路家坟地五亩,城北行宫地一亩,城北城梯子地二亩。

注:“路家坟”在老城东北方向,大体在平谷新车站西300米处。路姓是原始军户,在营州中屯卫为把总,最早住今城东街即原路家胡同。

“井家坟”在平谷城北老邮局东百余米,占地面积大,坟头高,有大石碑,民国初期还有看坟户。坟主为杨各庄井姓,正宗满族人,顺治年随龙入关,落户平谷城南杨家庄,行伍世家,光绪二年(1876年)有井登屿由武生投效古北口,随军出征奉天,迭次擒获马贼,历升千总(六品)、守备(五品),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功赏顶戴花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游击补用(游击为正三品武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充敌忾育字亲军左营步队帮带官,相当于三品武官,副总兵。

22. 王寅恭,六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四间。城北湾圈地洼地二亩。

23. 王魁恭,三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五间半。城西朱家坟洼地三亩半,城北行宫三亩半,城北马家沟二亩。

24. 王郁恭,六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三间。城北杨庄地四亩,城北上坎地六亩。

25. 王靖恭,八口人,住北城根,瓦房六间。城西二股道子地五亩,城北小柳树南节洼地五亩,城北飞机场地二亩。

26. 王建恭,三口人,住铜井胡同,瓦房四间。城南南套沙土地二亩。“南套”在今东寺渠村南、通往三河主路东部靠近泃河的滩地。



​从1951年土地房产所有证可以看出,仁义村的老地名很多,在平谷城北有:倪家坟、金家坟、胡家坟、高家坟、刘家坟、井家坟、景家坟、郝家坟、何家坟、秦家坟、韩家坟、田家坟、史家坟、马家沟、行宫、行宫下坎、飞机场、杨庄、教军场、六大教、棋盘、石桥(城北五里)、石桥(城北二里)、条濠子、城梯子、新房子、东新房子、三股道、南小柳树、北小柳树、北上坎、北土坑、上马子坑、园子坑(平谷城西、城北大坑有十几个,最大的就是平谷叫响市场下边的坑,南端到平谷中学西南大铁架子处。可能都是明初修筑平谷城时留下来的)、断卦、四不漏(在北小柳树北段)、大石碑、白石碑、双石碑、泉水盆、湾圈地、北坑沿、东城根、北上营村南,上纸寨村北。城西有:马道子、三股道、二股道、墩台、西街、天齐庙、教军场、西城根、新房子、西洼子、六道河、十八道河、大道南、陈家坟、朱家坟等。城南有:南套、南湾圈地、戏台。这些地名用于确定耕种土地方位,在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转移时用于书写于契约纸上,因而是最重要的土地标记,也是宝贵的历史符号。这些小地名,各有各的成因,如墩台指的是城西二里大约在今平谷电影院西侧的墩台。墩台为明初军事设施,可见那时为了平谷县城的安全,在城西设置了墩台,以作预警之用。其他还有十几个村出现墩台地名,如夏各庄、北上营、中罗庄、小辛寨、东古、刘家河等村。“教军场”在城西北二里,大约在今慧慈医院西北院,是用于明清之际守城军队操练人马。北上营、熊耳营也有这样的地名,同样是操练人马的场地。城北的“飞机场”地名,年轻人不知道,但平谷城内老年人仍有能说出的,原来是日本侵占平谷城后,为方便运输而专门修建的飞机场,地点在今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位置。据王友信老人介绍,其父辈曾见过小飞机往来,但不经常。机场没有跑道,就是大平地,飞机构造也特殊,后尾下部有两个大铁钩,如同农民犁地的铧犁,飞机降落时后尾先着地,“滑行”二三十米就能停下来。平谷城北有“杨庄”小地名,访乡间老人,有说确实有此地名,在今平谷新车站西北约三四百米处,传说有杨姓几户,因看坟而成村,后不知所终。查旧县志,有“杨春墓,在城北半里许,明营州中屯卫世袭指挥同知,原籍湖州府人,至其七世杨加猷立石表墓”,可见杨庄之存在或与此墓有关。


   1950年中辛村小地名(二)

中辛村面积大,今园田队、建设街大部均属之。高、马、张、席、贾、王、崔为大姓,本姓各有胡同,且张家胡同有两个,一是老张家胡同,一是王家坟北的张家胡同。1. 村公所,四眼井南西胡同,瓦房二间半。地:天齐庙前非耕地一分三,教场坑十九亩二分五厘,天齐庙前土坑一亩一分五厘。注:“天齐庙”在今平谷粮食局家属院内。土坑即原平谷粮食局汽车队院南部,解放前村民在此挖土,形成大坑。据访问得知,到二十世纪70年代初,土坑深度达五六米,粮食局将这个大坑买了过来,于1976年利用大坑修建了地下仓库,修完后因防水工程不力而废弃。教场坑现在平谷电影院北。2. 谢廷方,三口人,无房。地:耿家地四亩五分。注:大旺务耿家为清初平谷大户,不仅在本村地多房产多,而且在城关附近也有很多地。3. 蔡明贵,四口人,住北胡同,土房三间。地:八大窖五亩,陈家坟三亩五分。注:“八大窖”地名在平原村出现很多,周边村如寺渠、岳各庄西到马昌营都有,同时还有六大窖之名,也有写成八大轿、六大教、六道窖的,名称起因不详。可能就是上等好地,能打多少粮食之意。4. 曹荣九,五口人,住四眼井南王家胡同,瓦房五间半。地:十八道河六亩,陈家坟三亩,小柳树二亩。注:“四眼井”在南岔子街西,与南岔子街并行,即崔家胡同西口外南北街。5. 吴凤鸣,九口人,住北胡同,瓦房九间,土房一间。地:石羊坟四亩,小套一亩五分,景家坟北三亩,墩台三亩,大荒坎四亩。“石羊坟”即坟前有石羊,是身份较高的家族坟茔。据传是后世给有名望的先祖立的标志。平谷城北石羊坟位于城西北。6. 徐长青,四口人,无住房。地:头股道四亩,鲶鱼头八亩。注:头股道在旧城街西新华书店西。鲶鱼头不知所在。7. 于禄嘉,二口人,住南栅栏,瓦房二间半。地:马道西五亩。注:“马道”即大马环岛向南通往三河的旧道。“南栅栏”在南岔子街南头和北头,民国时期有栅栏门。8. 于浩,四口人,住大石头坑东,瓦房四间。地:大石碑西二亩,大石碑东二亩五分,大荒坎三亩,十八道河五亩。9. 常文明,三口人,住四眼井,瓦房七间半,土房一间。地:大石碑东二亩五分(有坟九座),教场坑东一亩(有坟九座),马道西一亩,寺渠庄窑西二亩(有坟二座)。10. 常文瑞,四口人,无住房。地:虾米沟四亩五分,天齐庙前五亩,大石头坟南一分六。注:“大石头坟”位置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在平谷利源辉商场西侧,旁边有一巨石,而且倪家坟、金家坟的石人石马也被填埋在坑内。常家是清初大户,贾各庄、东古常姓是一家。11. 杨树桐,三口人,住北栅栏外,瓦房四间。地:二股道一亩五分,三股道三亩。12. 孙宝玉,四口人,住贾家胡同,瓦房三间。地:松树坟三亩,北洼壕四亩。注:贾家胡同在平谷新华书店西靠近平三路大道第一胡同。13. 孙廷春,七口人,住大石头坑西,瓦房二间,土房一间。地:八大窖五亩五分,八大窖又一处三亩。注:大石头坑就在今平谷利源辉商场位置。

​1950年文安村小地名

原平谷县城南门内叫南门口,1946年起叫文安村,1956年叫胜利街,大姓为安、李、赵、王、马、田、费、徐、郭等。

1.  区公所在南城根,有瓦房十二间。文安村在城主街南面,即今胜利街主体部分,区公所相当于现在的镇政府。

2. 林玉珠,二口人,住南城根,瓦房三间。

地:城北井家坟旱地四亩五分。东门外旱地一亩四分。

3. 蔡元陵,三口人,住路家胡同,瓦房一间半。

地:城北下纸寨庄西旱地二亩五分。城北飞机场旱地一亩七分。

4. 高福庆,四口人,住路家胡同,瓦房六间。

地:杨庄一亩九分,井家坟二亩二分,南套头节地一亩九分,西洼子一亩九分。

5. 谢福生,六口人,住交道口,瓦房六间半。

地:城北东新房子五亩五分,东门外二亩,城北西新房子三亩五分。

注:“交道口”在北斜街西头,即大马环岛北200米处。

6. 郝寿山,六口人,住大街路南二处,一处瓦房四间,大街路南另一处五间半。

地:城北六大轿三亩,城北郝家坟五亩三分,北门外四亩七分。

7. 倪殿英,四口人。住安家胡同,瓦房五间半。

地:荒城西坎子旱地三亩三分,城北罗庄旱地二亩九分。

注:安家胡同形成于明代,明初由山东迁来,在平谷城内是上等大户,清初有安姓到太平庄、北城子为收租户。荒城西坎未查明在何处。

8. 张世泽,三口人,住安家胡同,瓦房四间。

地:城北六大窖三亩三分。

   1950年中辛村小地名

中辛村面积大,今园田队、建设街大部均属之。高、马、张、席、贾、王、崔为大姓,本姓各有胡同,且张家胡同有两个,一是老张家胡同,一是王家坟北的张家胡同。

1. 村公所,四眼井南西胡同,瓦房二间半。

地:天齐庙前非耕地一分三,教场坑十九亩二分五厘,天齐庙前土坑一亩一分五厘。

注:“天齐庙”在今平谷粮食局家属院内。土坑即原平谷粮食局汽车队院南部,解放前村民在此挖土,形成大坑。据访问得知,到二十世纪70年代初,土坑深度达五六米,粮食局将这个大坑买了过来,于1976年利用大坑修建了地下仓库,修完后因防水工程不力而废弃。教场坑现在平谷电影院北。

2. 谢廷方,三口人,无房。

地:耿家地四亩五分。

注:大旺务耿家为清初平谷大户,不仅在本村地多房产多,而且在城关附近也有很多地。

3. 蔡明贵,四口人,住北胡同,土房三间。

地:八大窖五亩,陈家坟三亩五分。

注:“八大窖”地名在平原村出现很多,周边村如寺渠、岳各庄西到马昌营都有,同时还有六大窖之名,也有写成八大轿、六大教、六道窖的,名称起因不详。可能就是上等好地,能打多少粮食之意。

4. 曹荣九,五口人,住四眼井南王家胡同,瓦房五间半。

地:十八道河六亩,陈家坟三亩,小柳树二亩。

注:“四眼井”在南岔子街西,与南岔子街并行,即崔家胡同西口外南北街。

5. 吴凤鸣,九口人,住北胡同,瓦房九间,土房一间。

地:石羊坟四亩,小套一亩五分,景家坟北三亩,墩台三亩,大荒坎四亩。“石羊坟”即坟前有石羊,是身份较高的家族坟茔。据传是后世给有名望的先祖立的标志。平谷城北石羊坟位于城西北。

6. 徐长青,四口人,无住房。

地:头股道四亩,鲶鱼头八亩。

注:头股道在旧城街西新华书店西。鲶鱼头不知所在。

7. 于禄嘉,二口人,住南栅栏,瓦房二间半。

地:马道西五亩。

注:“马道”即大马环岛向南通往三河的旧道。“南栅栏”在南岔子街南头和北头,民国时期有栅栏门。

8. 于浩,四口人,住大石头坑东,瓦房四间。

地:大石碑西二亩,大石碑东二亩五分,大荒坎三亩,十八道河五亩。

9. 常文明,三口人,住四眼井,瓦房七间半,土房一间。

地:大石碑东二亩五分(有坟九座),教场坑东一亩(有坟九座),马道西一亩,寺渠庄窑西二亩(有坟二座)。

10. 常文瑞,四口人,无住房。

地:虾米沟四亩五分,天齐庙前五亩,大石头坟南一分六。

注:“大石头坟”位置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在平谷利源辉商场西侧,旁边有一巨石,而且倪家坟、金家坟的石人石马也被填埋在坑内。常家是清初大户,贾各庄、东古常姓是一家。

11. 杨树桐,三口人,住北栅栏外,瓦房四间。

地:二股道一亩五分,三股道三亩。

12. 孙宝玉,四口人,住贾家胡同,瓦房三间。

地:松树坟三亩,北洼壕四亩。

注:贾家胡同在平谷新华书店西靠近平三路大道第一胡同。

13. 孙廷春,七口人,住大石头坑西,瓦房二间,土房一间。

地:八大窖五亩五分,八大窖又一处三亩。

注:大石头坑就在今平谷利源辉商场位置。


1950年文安村小地名(三)

原平谷县城南门内叫南门口,1946年起叫文安村,1956年叫胜利街,大姓为安、李、赵、王、马、田、费、徐、郭等。

1.  区公所在南城根,有瓦房十二间。文安村在城主街南面,即今胜利街主体部分,区公所相当于现在的镇政府。

2. 林玉珠,二口人,住南城根,瓦房三间。

地:城北井家坟旱地四亩五分。东门外旱地一亩四分。

3. 蔡元陵,三口人,住路家胡同,瓦房一间半。

地:城北下纸寨庄西旱地二亩五分。城北飞机场旱地一亩七分。

4. 高福庆,四口人,住路家胡同,瓦房六间。

地:杨庄一亩九分,井家坟二亩二分,南套头节地一亩九分,西洼子一亩九分。

5. 谢福生,六口人,住交道口,瓦房六间半。

地:城北东新房子五亩五分,东门外二亩,城北西新房子三亩五分。

注:“交道口”在北斜街西头,即大马环岛北200米处。

6. 郝寿山,六口人,住大街路南二处,一处瓦房四间,大街路南另一处五间半。

地:城北六大轿三亩,城北郝家坟五亩三分,北门外四亩七分。

7. 倪殿英,四口人。住安家胡同,瓦房五间半。

地:荒城西坎子旱地三亩三分,城北罗庄旱地二亩九分。

注:安家胡同形成于明代,明初由山东迁来,在平谷城内是上等大户,清初有安姓到太平庄、北城子为收租户。荒城西坎未查明在何处。

8. 张世泽,三口人,住安家胡同,瓦房四间。

地:城北六大窖三亩三分。



1950年安乐村小地名

安乐村在县城内东北,以安乐巷为核心,即现在的平安街。民国初改称安乐巷,因县衙门、城隍庙和监狱均在此范围,有求平安之意。1946年新政权建立,称为安乐村。1956年改称平安街村。

1. 韩晋卿,六口人,住街东,瓦房七间。

地:二股道一亩八分,三股道三亩一分,胡家坟,三亩八分,中罗庄西(坟地)八分。

2. 史雅轩,三口人,住北街,瓦房三间半。

地:六大教二亩九分,秦家坟一亩四分。

注:六大教也称六道窖。

3. 吴绍孔,五口人,无住房。

地:井家坟二亩三分,飞机场一亩九分。

4. 刘芳,七口人,住街北,瓦房三间半。

地:土坑,六亩,小柳树北截五亩七分,小柳树南截二亩八分,行宫一亩七分。

5. 张廷羕(yang),六口人,住街东,瓦房六间。

地:马家坟二亩,马家沟二亩三分,东新房三亩三分。

6. 王义,二口人,住街南瓦房正房三间,厢房三间。

地:六大叫三亩八分,南埝头三亩八分。

7. 王现文,四口人,住街南瓦房三间,南倒坐瓦房一间。

地:六道轿一亩九分,北门外七分,井家坟二亩六分。(内有坟五冢)

注:六大叫、六大轿都是“六大窖”别字。

8. 王焕然,四口人,住街南瓦房四间半,空场一所。

地:西新房六亩一分,何家坟三亩八分,东寺渠王家坟二分,王家坟生荒地二分(原注:因碉堡压着)。

注:“王家坟”在东寺渠大土坎东部位置,旧时有一座碉堡。

9. 王建忠,十五口人,住街东瓦房五间半。

地:六大教八亩六分,十八道河五亩,二股道子三亩四分。


​1950年南辛村小地名

南辛村(今园田队大部分),园田队民国初称南辛庄和北新街村,1946 年南辛庄改称顺利街,北辛街改称民主街,1960 年两村合并,改称园田队。

1. 村公所,在大街西,瓦房四间半。

2. 杜晓建,十二口人,住西上坎,土房三间(大院二亩三分一,树三十棵)。

地:二股道六亩,马家沟二亩,徐壕子二亩,刘家坟二亩。“徐家壕”在今平谷东门桥南侧,清代是马各庄徐家地,徐家是庄头。“马家沟”在徐家壕南,一道泄水沟,那块地旧属马姓家产。

3. 姜德旺,五口人,住西小街,瓦房三间。

地:天齐庙三亩,牛家坟一亩五分,四截地二亩五分,虾米沟一亩三分。“牛家坟”在东门桥南,旧有牛坤家族坟。牛坤墓老县志有记载。“四截地”在东套,即东门桥北侧大块地,分四节。

4. 孙永春,四口人,无固定住房。

地:天齐庙西二亩,杨庄西四亩五分,齐各庄庄头七亩。

南辛村小地名有:八大窖、飞机场、蛇腰子、盆坑、东大坑、教场坑、松树坟、天齐坟、天西坡等。其中蛇腰子地名在其他很多村都有,指的是地形似“腰子”。“教场坑”,电影院所在地。天齐坟即天齐庙大院西南角的老坟。“天西坡”即天齐庙南口西坡,后来成了粮食加工厂大门,即今平谷慧慈医院西侧。“松树坟”在村东南,与牛家坟隔河相望。

平谷镇岳各庄村小地名(四)

岳各庄村是平谷城西部第一大村。岳各庄辽金时是养马场,岳姓为养马官,故名岳家庄。明洪武年间有杜姓由山西迁来,在此立庄,最早的宅基地及向南通道后被称为杜家胡同,是全村核心。不久又有汪姓来此,在东上坎搭建窝棚。不过杜、汪二姓在岳各庄并不发旺,几百年户数不过几十户,因为有张王两大户日益繁荣,于是杜家后支分别迁到峪口、南独乐河、清水湖。汪家则分散到其他一些村,甚至还有的去掉了“三滴水”,改为王姓。王姓是第一人口大户,根据现有简易家谱(某一分支自清代起)记述,结合实际调查,应该是明永乐二年由山东周村迁来。《岳各庄史话》记述是三个儿子抱着王应彬骨殖从山西来的,但根据从白各庄王姓和周村王姓家族调查,都说是山东周村大榆树迁来的,王应彬率三子来此,三子落足安稳后他又回老家了,因为家里尚有老伴和幼子。老大王君佐(有说王君章的)落白各庄,成为新立庄户,移民时被编入辛寨社第七甲,老二王君恒落在岳各庄,被编入辛寨社第九甲,老三王君佑落在周村,被编入辛寨社第十甲。据白各庄王悦(86岁)及另四位王姓老人说,过去见过家谱,是山东周村大榆树来的。尤其王悦老人非常肯定地说,十几岁时带铁锹骑驴去岳各庄上祖坟。曾走访周村赵怀才(故宫博物院退休干部。曾在国家文物局工作多年),得知周村王姓和赵姓原是表兄弟,由山东周村大榆树一同迁来。赵怀才现年74岁,对历史非常有研究。



岳各庄的地契和土地执照中很多户都有“闫家庄”地名,如土地平分后,岳各庄杨相魁所得四块土地:张家坟地一亩九分五,闫各庄五亩二分,杜家坟二亩,张家坟后二亩四分。这里的“闫各庄”即原来的“阎家庄”,百姓为书写方便,在清中期逐渐不写“阎”而用“闫”。在岳各庄村五十年代初的土地房屋执照中,有三十几户写有“一坟古肚”“一坟咕嘟”“庄头坟”“大坟头”等地名,其实都说的是一个地名,这个小地名包含了一件血腥的历史事件。2002年走访,据当村一些老人讲,因为东边有几个村庄造反,被官府集中给屠杀了,掩埋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大坟,过去叫“肉丘子”,查小地名未见“肉丘子”字样。王士雨、王贵先老人说得很清晰,闫家庄在平谷岳协医院路南那片,“一坟古肚”在林荫家园位置,马圈庄在南边老电子管厂北,大体是文发市场左近,距离闫家庄一里多地。

据查史料,“阎家庄”“马圈庄”在顺治六年(1650年)因参加白莲教造反,率众围攻平谷城,被知县牟云龙率兵镇压。清代县志没有记载。民国县志也只记载了这方面传说,说当时只杀了为首者。根据情节分析,平谷绝不止这两个村的百姓造反,其它村也有,为首者被杀后,仍有人挑头继续,结果闹得最凶的“阎家庄”“马圈子”被封了村,全部被屠戮,集中掩埋掉,上边堆了几米高的土,民房也被大火烧掉。马圈庄村民被屠戮后同样被集中掩埋,而且用石板将坟土压实。因而,此坟后被称为“石板坟”。查地契发现,确有“大坟”“一坟咕嘟”“石板坟”等名称,而且出现达几十次之多。据李秀芝老人说,生产队时期“一坟古肚”和“石板坟”都属于他们队地,经常到那干活,“一坟古肚”在平谷岳协医院南,靠近平谷地,石板坟更在东南边,在马圈庄东,大约是现在“崔记饺子馆”附近。去年走访时,王宝玉老人(当年92岁)也说过,过去出工下地干活能见到很显眼的大坟头,石板坟的石板没看到,但坟也挺大,石板可能被人使用了。



岳各庄村大地多,地貌复杂,导致小地名繁多。本章从几百份土改时的土地房屋执照中选取了20户做取样分析。

1. 王金,八口人,住张家胡同,瓦房三间,土房一间半。

地:砚窠(多写成燕窝)地三亩五分三,小北圈二亩三分二,小元圈元子地四分六厘,大道沟地七分,马蹄港地七亩七厘,花白坟一亩四分。

注:“燕窝”在今一号地住宅区内。对“燕窝”解释不一,多认为过去洳河西岸有许多大柳树,其中有两棵上有大鸟窝,南北相距一里地,故有南燕窝、北燕窝之名。北燕窝在今博物馆位置。“马蹄港”在村西洳河湾,即今洳河大桥南约200米处,旧时曾经建有船运小码头,形似马蹄印迹,故称马蹄港。“小北圈”“小元圈”也在河岸附近,是菜地。

2. 王财库,四口人,住八蜡庙后,瓦房三间。

地:北砚窝地四亩三分三,南砚窝一亩九分二,崔家坟地三亩八分五,龙王庙四分六,小北圈四亩七分四。

注:“崔家坟”在村西南洳河东岸。

3. 王鸿章,四口人,住关帝庙西,瓦房五间半。

地:都堂坟四亩六分五,小北圈三亩一分六,庄后边一亩二分,庄后边九分三,石板坟二亩五分一,后边场非耕地五分一厘。

注:“都堂坟”即张家老坟,因明代张桧、张龠弟兄均官居佥都御史,故称张桧为大都堂,张龠为二都堂,坟茔在今平谷体育中心北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里是苗圃地,墓地石碑横放当吃饭桌。张家是岳各庄村大户,而且出现多位官宦,故此处对其家族略作叙述。张家也是山东人,来的是弟兄二人,老大张道玄,老二张道明。老大精通风水学,一直想寻找能够彻底改变家运的坟茔,于是在蓟县居住下来,四处寻觅,没有理想地,于是又东去玉田,滦州双山,然后又寻找到三河的灵山,顺着灵山北行,终于找到一道龙脉,即岳各庄—村东斜向横亘的高土岗,于是在岳各庄定居。老二身强力壮,老大让他去已经发家的王家去扛活,等待机遇。王家一看这个山东大汉,非常满意,时间不长便托人提出要把双目失明的“瞎姑奶奶”许给老二张道明,开始老二不同意,老大为其指点了迷津,老二这才接受。王家一看对方同意了,多年的“包袱”落下来了,于是给了丰厚的陪嫁和土地。老大选择风水最好的位置作为坟茔(据说携带其父骨殖过来的),之后远走他乡。“瞎姑奶奶”并不生育,王家看中了张道明人品,于是又将“老姑奶奶”续嫁给他,之后十余年间,老二连得三子,长子张然、次子张英、三子张弼。三子中老大、老二长大后走上科举之路,到外地做官(张然做到江西提学副史,张英做到陕西茶马司承,负责茶马古道的运输安全和各驿站的马匹配置),家眷以后也没回来,只有张弼在家继承父业。娶了赵各庄村的李氏,李氏去世后续娶杨镇的杨氏,共生四子:驯、云、弘、岩。其中张云,考中正统年间甲子科举人。



4. 王克宽,九口人,住前大街,瓦房五间,土房五间。

地:马圈子三亩二分五,王家坟三亩四分四,西沙子四分,大道北一亩三分六,棋盘地七亩,石板坟一亩七分六,坟地二亩。

注:“马圈子”就是马圈庄。“王家坟”指王家老坟,在村东,今紫贵庄园院内南部。王克宽与和平街的王敬宽辈分同,用字同,王克宽的父辈和他本人在解放前还常给王宇信爷爷王寅恭送蔬菜、杂粮,因为他们种的地产权是王寅恭的。(西沙子在村西靠近河岸。“棋盘”即棋盘地,是相对比较平的方形大面积土地,在村北今岳各庄村公交车站北部。)

5. 王凤先,十八口人,住前街,瓦房九间,土房二间。

地:松家坟(应为松树坟)地五亩七分,大道北三亩二分五,观音庙后(园子)一亩一分,骡子坟地二亩五分一,达子地七亩四分四厘,桥头北六亩五分,江水沟二亩四分。

注:“松树坟”在村东,即王家老坟,坟场有二三百个坟头,有十多棵古松耸立。“观音庙”在村主街北。“骡子坟”据说与历史上一桩案件有关,具体地址不详。“达子地”即鞑子坟地的简称,在村北,今平谷机动车检测场位置。

6. 王自信,四口人,无房。

地:牛犊坟三亩五分。

注:“牛犊坟”在村西南,不知其详。

7. 王殿三,十三口人,住东庄头,土房四间。

地:王家坟四分六厘,长顺地三亩二分二,沈家地四亩五分五,庄头坟三亩八分,坟头顶六亩二分三,坟地六亩五分,孙家坟三亩八分八。

注:长顺地在村东,即较为平整的长条地块。沈家地在村北。庄头坟在村东,一说是王家老坟,一说是达子坟(无主的金元代坟墓)。坟头顶在村东,今平谷岳协医院附近。

8. 王林白,三口人,住土地庙街,瓦房二间半。

地:闫各庄八亩。

9. 王义顺,五口人,住小胡同土房三间。

地:一顷地五亩三分,张家坟西二亩七分九,元子地一亩八分六(内有坟头五个),后井地七分,东上坎一亩五分五。

注:“一顷地”在村南,大概有一百亩上好平地。这里的“张家坟”指的是村东的张家老坟。能说清的张家坟有四处,第一处在村东,即王家陪送的“胭脂地”,位置在平谷大桃环岛偏东南约200米处。第二处在村北,即今岳各庄村大桥东北150多米处。第三处是今平谷紫贵庄园内,西部与杜家坟接壤,南部与王家老坟毗邻,为第三世张弼所立。第四处是第四世祖张铸所立。张铸,明成化辛卯科举人,官至延安同知。第五处是第五世张桧、张龠,他们二人同时考中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举人,张桧考了第一,为“解元”,张禴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中己未科进士,中前者官至右副都御使,从三品,老二张禴是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属于高官。老县志对他们弟兄有介绍。他们选择的墓地在洳河之湾南岸,即今平谷体育中心体育场位置。他家之所以不断改坟,是由于当时迷信风水,不同时期请不同“级别”的风水先生看坟所致。“东上坎”在村东,旧时有大土岗,多年用土培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有痕迹。

10. 王永春,十八口人,住闫家街,瓦房十间。

地:北沟子地七亩七分,华尖地四亩六分,闫各庄地五亩二分二,下桥元子(水地)一亩,泉眼地一亩七分六,石板坟十九亩六分二,泉眼南四亩三分七。

注:“闫家街”在村南部,闫姓即清初闫家庄遗民。另有遗民逃到北山投亲。查北部山区仅大峪子村有多户闫姓,可能与此有关。“华尖地”有的写成铧尖地,即三角地,一角呈小角度锐角。泉眼地在村西南靠近洳河处。

11. 王荣太,八口人,住八蜡庙,瓦房七间。

地:桥上边一亩八分六,桥西边二亩五分一,泗河沿二亩八分(内有坟头十五个,松树二十三棵),北沟子三亩七分四,松树坟二亩三分二,贾各庄洼子四亩二分,西空场六分五厘。

12. 王世云,十五口人,住大庙后,瓦房七间。

地:沈家地四亩一分,张家坟二亩四分,一坟古肚二亩五分二,小北圈四亩一分,干沟地二亩六分,杨家坟八亩九分,沈家地二亩三分二。沈家地,沈家坟都与熊耳营村沈家有关。熊耳营村沈家清代出过拔贡,也出过优秀的工匠(油匠及画匠),是大文化家庭。

13. 王世增,五口人,住北大门街西,瓦房三间。

地:都堂坟一亩八分六,坟顶东四亩三分七,华尖地九分三,坟顶西二分八,杨家坟后五分,土桥地二亩,杜家坟一亩八分六。

14. 王郭氏,三口人,住关帝庙大街,瓦房三间。

地:泗河沿四亩六分五,杨群(多有写成羊群)地三亩七分二。

注:“泗河”为村西南一条小河,注入洳河。据访问得知,杨群为清代人,杨家某一代世祖的名字。“杜家坟”在今紫贵庄园院内。

15. 杜明贤,七口人,住张家胡同土房三间。

地:张家坟东三亩二分五,西河湾一亩八分六,桑树坟三亩三分,赵各庄地三亩七分二,周村地四亩二分,石板坟三亩三分五,指根坟二亩五分。

16. 李氏,二口人,无房。

地:枣树坑二亩五分(张贺利等二十几户有枣树坑地名)。

17. 杨恒茂,六口人,住杨家街瓦房四间,土房二间,东庄窠房基一处。

地:桥头子地一亩,张家坟前地三亩一分六,一坟古肚地二亩,东庄头地七分四厘,八大桥地二亩五分,顺道子地二亩一分,泗河沿地三亩七分二。

18. 闫成璀,二口人,无房。

地:下桥一亩一分,闫家(庄)地三亩一分六,龙王庙一亩二分,下桥地二分。

19. 闫瑞太,三口人,住前大街,瓦房三间。

地:长顺地三亩一分八,闫各庄一亩一分,闫各庄一亩九分五,闫各庄二亩八分,沟南地三亩七分二。

20. 张永生,二十四口人,住南小街,瓦房十四间。

地:崔家坟南六亩八分,崔家坟南十七亩三分七,南庄头园子一亩八分六,大道北地三亩五分三,石板坟地三亩五分三,沈家地五亩一分,沈家地二亩四分。

注:张永生一家二十四口人,在全平谷也算是数得上的人口大户了,但不是最大户,原杏园村(现分为东、西杏园两个村)张怀家有二十五口人。

岳各庄村地名以坟地为名最多,几乎家家地都有带“坟”的地名,甚至有的户分到的五块地都是坟地,如柴正荣家土改时分到手的土地有:王家坟前旱地三亩零七厘,崔家坟东旱地三亩一分,石板坟东旱地三亩五分、石板坟南旱地二亩八分,石板坟南又一处旱地三亩。

与此相关的还有 “闫各庄”“闫家庄地”地名,约有60多户土地执照中有出现,如赵福山家分到的土地小地名有:干沟地三亩六分二,杜家坟前五亩三分九,赵各庄东二亩二分三,马圈子一亩六分,王家坟后一亩五分五,闫各庄地一亩八分。


​张景文家土地小地名有:马圈子地二亩三分九,闫各庄北二亩二分三,闫各庄南二亩八分八,枝根坟地一亩八分六,东坑北八分五厘。



王山家小地名有:土桥南二亩三分九,坟地六分,华尖地一亩三分,坟头顶二亩零六厘,坟顶下边三分四。对马圈庄的写法也有“马圈”“马圈子”“马圈庄”三种写法。还有执照有“八大轿”和“八大窖”地名,先后出现十几次。据王贵先老人讲,“八大窖”是相连着的八块地,都是好地。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就是产粮多,如同粮食窖一样。说不清的地名有“万号坟地”(王启贤家地名)“骡子坟”“骡子地”“牛犊坟”“草驴坟”“南然窠”“北然窠”。有的地名多看几次才悟出,如“指根坟”“只根坟”说的就是一片荒坟长满了酸枣树,另如“家庄地”应该是“嫁妆地”,即旧时女方陪送女儿的土地,也称“胭脂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