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民情深】难忘的巴林驻军时的一次拉练

 赤峰蒙辽风雅颂 2023-03-09 发布于内蒙古


巴林草原

驻军老兵

致敬

        那是1970年的正月初五,连队要从内蒙昭盟一个叫“胡斯台”的村子拉练到樹北,到那里去执行开挖反坦克壕的战备任务。这次拉练是营里统一部署,以连为单位组织实施的。当时中苏关系紧张,百万大军压境,珍宝岛上空硝烟刚刚散去,战备空气很浓。

提起樹北,可是个有名的地方。据当地牧民讲,为什么叫樹北,因为它的南面是树中,是清朝固伦淑慧的公主陵。清政府为了笼络蒙古上层王爷,皇太极把17岁的女儿固伦淑慧公主,下嫁给巴林草原的色布腾郡王爷。公主下嫁时,有300户燕支(蒙语为陪嫁人),陪嫁到巴林右旗。公主死后葬在树中,陪房的燕之满洲人有40户人家,被指派为守护公主陵地的陵丁,他们被称为“珠腊沁人”,意为“点灯人”。那里有881颗,400多年的古榆。这些古榆苍茫遒劲,枝干虹屈,蓊郁葱茏,姿态各异,是巴林草原的名胜之地。

珠蜡沁古榆树群

早上7点钟,连队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顶着飘着的雪花出发了。村中大部分群众都不约而同出来送行,上至70多岁的大爷大娘,下至十几岁的孩子们,佇立在村头,神态庄重肃穆,象送行将要出征的将士,有点像“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望着他们,军民鱼水情深的往事,不由得浮现在眼前。

春节期间,大队给连队送来了整头牛,整只羊。连队坚持付款,他们说什么也不要,几次拒收后,实在没办法收了一半价款。队里把靠近河边能灌溉的最好土地百余亩,让给连队种菜。连队当时没营房,全部住在群众家,牧民大部分是两间土房,东屋老人住,西屋晚辈住。连队来后,他们把东屋让给部队,一家三代人挤在西屋的小炕上。大娘把炒米、奶豆腐,还有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黄油,(一种从奶里提炼出来的高级营养品),拿给战士们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次战士到外面为房东楼草,作柴禾用,突然下起了鸽子蛋大的冰雹。大娘头顶洗脸盆,抱几件棉衣,到野外给战士送去。当战士们看到大娘的手背,都被冰雹打坏了,感动得掉下泪来。战士在群众眼中,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六班长张宝有一天半夜里,被年轻的女房东叫醒。说她的丈夫“夜游症”犯了,又出去挑水了。以前犯病时,都是她出去照看,现在孩子太小出不去,想让张班长出去照看一下,班长爽快地答应了。她告诉不要和他说话,不要惊动他,只要在后面悄悄的看护他,别出事儿就行了。张宝友跟着她丈夫来到井边,她丈夫先是给自己家挑水,挑满缸后,又去给前院儿的父母家挑水。直到都挑满了,才回家睡觉。张宝有就在后边一趟趟默默的跟着,等到回来时已是后半夜了。

乡亲们知道连队这次施工回来,就要转换驻地了,不回到大队,所以十分恋恋不舍。不知是谁为了打破这沉闷的气氛,带头呼起了口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群众也和我们一起,呼起了口号。战士们走了很远,还一步三回头回头张望,看到老乡们还在挥着手臂。

出发的前一天,连队指导员做了动员。讲到这次拉练不同往常,路途较远,有120华里;路况复杂,途中要翻越高山,穿过沙漠,非常艰苦。要求全连同志,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从實战出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圆满完成拉练任务。

      行军开始后,全连士气高昂,各排之间互相拉歌,歌声此起彼伏,在山谷中回荡。连队宣传员打着快板,宣传行军中的好人好事,背诵毛主席语录,连队还组织了“传递口令”,“紧急疏散”等科目演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连队走到一座山的北坡,大家眼前一亮,发现一片白桦林。虽然树木只有碗口般粗细,但挺拔俊秀,亭亭玉立,树皮洁白如雪,令大家惊喜赞叹不已。要知道在内蒙古很少见到这样壮观的树林,在公路旁,要想栽活一棵树,要费多大的功夫。首先要围上铁丝网,因为当地牲畜散放,还要连续浇上三年水,这样的成活率还达不到50%。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狍子”!在前方200米处,有一对棕黄色的狍子,竖起了两只耳朵,傻乎乎的站着,好奇的看着我们。等有人捡起石头向它投去时,才一溜烟地跑了。

二        

中午,连队找个背风向阳处野餐。战士拿出炊事班发给的油饼,已冻成石头般坚硬。战士捡来树枝生起火来,用携带的战备锹烤饼,烤饼时要不停地翻动,否则饼就烤糊了,吃的时候饼外面烤焦了,里面还是冻的。军用铝壶装的开水,早已结冰。解下背壶带,放到火上将水烤化。这样的野餐,战士们第一次经历,感到新奇有趣,兴致很高。

按照行军地图,一上午连队才走了60华里,刚好是行程的一半,都说百里路,半九十,艰难困苦的在后面呢。有的战士脚起了泡,直喊脚痛。每名战士除了行李,日常用品外,还有皮大衣,自动步枪,加在一起,二十几斤重。午饭后,连队又进行了动员,要求全连同志,发扬连续作战作风,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互相帮助,保证安全按时到达目的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行军遇到了复杂地形,连队要翻过一座海拔1300余米的高山。当地人把山口叫“坝口”,说:“要想过坝口,必须爬着走。”风把黄沙一直吹到山顶,呈扇形分布。当我们艰难迈出一步,脚下的沙子就哗哗流淌,迈出一步,退回半步。没办法,只好两手着地,手脚并用。当爬到山顶时,一股强劲的西北风,又狠狠的把我们推了回来。大家互相搀扶,一个拽一个,好不容易过了山口。

      连队已进入了沙漠地带,四周是茫茫无际的沙漠,黄沙在夕阳的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有人把沙漠比作大海,叫沙海,是有一定的道理。它漫无边际,惊险莫测,沙浪起伏、涟漪,象雕塑的海浪。当脚踏在沙漠上,软绵绵的,像踩在棉花上,鞋子陷进很深,费了很大力气才能拔出,真正体会了什么叫跋涉。队伍过后,留下了大大小

小、杂乱无章的小坑,狂风吹过,又夷为平地,没了踪迹。

途中,见到一片风蚀地。水有水路,风有风道,狂风经过之处,把大地刮成沟沟豁豁,高低不平,形状各异,千奇百态的自然景观。这些土块有的像塔楼亭榭,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群峰峭壁,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战士们艰难的跋涉着,喘着粗气,已无心欣赏这些景观。连队开展了互助活动,体质好的战士帮助体質差的扛枪背背包。体质弱的,也不甘示弱,坚持自己背。你争我夺,出现了友爱互助动人场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远处传来了驼铃声。有50余峰骆驼成一路纵队走来,每峰骆驼都拉一辆勒勒车,车上装载的是从锡林郭勒盟,东乌旗额吉淖尔盐湖运来的盐。据说该盐湖已开采2000余年,所产的“大青盐”驰名中外。长长的驼队只有两个人管理,分别在头车和尾车上,每峰骆驼都系在前面的车上。拉盐的汉子很辛苦,一出去就是一个多月,一路上风餐露宿,常在沿途群众家吃住,难免出些风流韵事。听牧民讲,只要酒喝好了,他们讲起自己的罗曼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吃苦耐劳,见多识广,能挣敢花,是一特殊群体。驼铃悠扬,驼队逶迤,是沙漠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队同志们都停下脚步,欣赏这难得的风景。

        下午的风越刮越大了,肆虐的西北风裹挟着沙粒,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刮得天昏地暗,百米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了。同志们都戴上了风镜,面对风沙,战士们可不陌生。战士们编了顺口溜:“来到内蒙古,一天二两土。白天要不够,晚上给你补。”战士们都弯着腰,低着头,像羊顶架似的,一个跟着一个,艰难的行进着。战士们的耳朵里,鼻孔里灌进了不少沙粒。连队的宣传员也都自顾不暇,没人去宣传鼓动了,战士们很少说话,喘着粗气,情绪比较低落,只有干部们跑前跑后照应着,鼓动着。大家都知道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边呢。

太阳开始落山了,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夜幕很快降临了,天空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这是一个月黑风高寒冷的夜晚。全连只有两支手电筒,一支交给卫生员,一支由连长掌握。为了保存电量,一般不轻易打开。连长召开班长以上骨干会议,说明当前的困难,天黑路难,战士疲惫不堪,饥寒交加。连队计划是到达目的地吃晚饭,离目的地还有30华里。现在一个小时只能走五六华里,据说汽车经过这段路时,一个小时才行进20华里。连里要求干部,共产党员要起先锋模范作用,不能让一名战士掉队,就是抬也要抬到目的地。并指定连队副指导员,带领几名战士,在队伍后面负责收容掉队的同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疲劳,饥饿和寒冷一起向战士袭来,有的战士实在走不动,坐在地上不起来了。没办法,只好用两个人架着,背包、步枪全由别人背着。连长一个人,就背了两支步枪,谁要背,就和谁发火。战士们到了最后,神经已经麻木了,大脑一片空白。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望前走,就是爬也要爬到目的地。两腿有千斤重,只是机械地走着。有的战士苦苦要求,説只要歇一会儿,然后马上赶上部队。可是一旦坐了下来,就别想撵上部队。收容队同志顾此失彼,實在照顾不过来了,有些战士陆陆续续掉了队。队伍已经稀稀落落,前后拉得很长,首尾不能相接,一副溃不成军的样子。连长只好叫体力好的战士先走,到达后,回来接掉队的同志。

当时我在连队做班长,是第一批到达目的地的,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头一天连队打前站的同志,已把帐篷架好。帐篷架在牧民羊圈旧址上,为的是利用半截围墙挡挡西北风。炉子生好后,把冻在地上多年的羊粪烤化了,散发着又羶,又骚的臭气,直冲鼻子。连队带来的蔬菜,大头菜、白菜、土豆,没地方放,全部放到外边,冻得像石头一样。冻土豆,煮熟后,变成黑色,有一股汤药味,很难吃。这些大家都顾不得了,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饭后,连队马上组织一批同志返回救援,我是其中之一。我们边走边大呼小叫的呼喊着,声音被狂风吞没了,显得那么微小;我们用仅有的两支手电筒向四周搜索着,光亮被风沙遮挡着,显得那么微弱。连长命令通信员向天空发射信号弹。一颗颗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信号弹腾空而起,然后呈弧线缓缓落下。掉队的战士看见了信号弹,惊喜交加,靠拢过来。那些距离远的战士也急中生智,向天空鸣枪。每名战士出发前,连里下发了10发子弹,顿时枪声大作。由于战士们使用的子弹是普通的子弹,不是曳光弹,只能听见枪声,看不见弹道,判断不出战士的具体位置。子弹越来越少,枪声稀落,最后归于寂静。由于风沙掩埋了行军路线,不少掉队的战士迷失了方向,有的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到最后也没有遇到前来接他们的战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救援队回到连队时,已是凌晨四点了。一清点人数,还有七人没有回来,全连同志的心,都在半空中悬着,不知他们在哪里,他们情况怎么样?为他们的安全担心。第二天团里派来了卫生队的救护车和汽车参加搜救。找到他们后,得知他们当时又困又乏,有的连背包都没有打开,就坐着地上睡着了,醒来时脸和脚都冻坏了,脸上冻起了黄亮亮的水泡。还有的战士怕穿大头鞋沉,穿着胶鞋,结果把脚趾都冻黑了。最糟糕的要数那些掉队的单兵,他们一个人在荒山野外,到处漆黑一片,饥寒交迫,困乏交加,心里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欲哭无泪。他们回到连队后和班长见面,抱头痛哭,全班人跟着哭,哭声大作。指导员听到哭声前来制止。战士不哭了,他走出帐篷外,自己也掉了眼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拉练结束后,据统计全营当天共掉队32人,不同程度冻伤15人,其中四名战士脚指截肢。在拉练中还出现了两件事儿。一件是九连两名战士掉队后,实在走不动了,就解开背包,两个人合盖被褥,脱掉棉衣,身穿秋衣秋裤,上面压皮大衣,头戴皮帽子,头朝两头,一宿安然无恙,谁也没有冻伤;还有一件事是我连驭手班副班长由长斌带领两名掉队战士,走到12点后,发现一座牧民房子,为了不打扰群众,他们三个人钻进牧民的草垛里睡了。第二天天亮时,发现连队的帐篷就在距他们100米处。真叫人哭笑不得,还好他们三人谁也没有冻伤。幸运的是全营拉练中没有遇到一只狼,要知道草原上的狼很多,旗里的打狼能手,一年就打死三百只狼,这在当地的昭乌达报登载了。

据“雨花”杂志2005年5期报道,1970年3月一支来自江浙两省,200多名新兵拉练部队,在青海贵德县一个叫“老虎坡”的地方,有67名干部战士被狼群包围吃掉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掉队的战士遇到了狼,后果不堪设想,叫人后怕。

拉练过后,对这次野营拉练,干部战士们众说纷纭。有的说这次拉练计划不周,缺乏科学性,人为造成不必要的冻伤,是一次失败的拉练;有的说这次拉练从实战出发,敢于摔打锻炼部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智者说智,仁者说仁,莫衷一是。

        不久师里下发了通报,表扬肯定了我营这次野营拉练,并把两名战士野外合盖被褥宿营,作为经验推广。

        一场争论,终于尘埃落定。

2005年初稿,2018.7.20修改。

作者:张玉国,1950年生,满族,党员,大传文化。1969年入伍,1970年进驻内蒙古巴林右旗,1984年从81581部队转业。2010年在吉林市昌邑区人大退休。对第二故乡内蒙古巴林右旗,有很深的感情,熱爱巴林右旗的山山水水,怀念巴林草原的父老乡亲。


发扬原创·鼓励原创·传播原创

本公众号值得您关注的理由:

我们是一家不以商业盈利、广告噱头为目的,不以转载抄袭、恶搞低俗为手段吸引眼球的公众平台。

而是一家立足家乡,面向全国,以发表旗内外有“爱心”人士的原创影视、文学等艺术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

记录我们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您提供一个有格调、有内容、有思考的人文艺术传播平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如果你手中也有有关家乡题材的优秀文章、摄影等艺术作品,   欢迎与我们一起交流互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