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林原创】《草原上的“羊绒季”》——那些令人难忘的草原往事

 赤峰蒙辽风雅颂 2023-03-09 发布于内蒙古

草原上的“羊绒季”

作者笔名:五斗小民


    他们的到来,也意味着“羊绒季”的高潮即将来临。他们走街串巷,高调至极,到处收购农牧民们刚刚收获的山羊绒。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带上一张弹簧床,与农牧民谈好收购事宜后,便将羊绒平铺在弹簧床上,用力地摔打,用力地揉搓,硬是把那些精明的老人们掺进羊绒里的沙子和盐水粉末,筛的一干二净,回过头还会跟牧民讨价还价,并以羊绒掺杂过多,压低收购价格。对于憨厚质朴的农牧民来讲,他们哪里经历过这种商海沉浮的场面,只怕颜面扫地,无奈之下只能以不太满意的价格出售了自家的羊绒。这场博弈,也正印证了“无奸不商”的名词。

是的,在那个经济发展滞后的90年代农村牧区,也许只有这短暂“羊绒季”才会让农牧民们摆脱一年来的经济困境,才会让他们有了对美好生活更多的向往。当然,凡事都利弊共存,在那个日进斗金的美好季节,有的人牢牢抓住资本回流的机会,在满足家人基本物质需求后,千方百计扩大生产,想方设法拓展致富门道,最终走上了人生巅峰。有的人也会因为一时暴富,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起来,过上了纸醉金迷,挥霍无度的日子,最终却落了个“卖了房、赔了羊”,重回穷困潦倒的窘境。

转眼间,90年代就这么无声无息地从我们的身边溜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审美需求的转变,各类服饰面料的问世,让成本高昂的羊绒衫风光不再,随之而来的是农牧民的所期所盼“羊毛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历史的车轮永远碾压不了人类前行的足迹。没有了山羊绒,我们还有绵羊肉,人们不断改良创新养殖,人们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人们依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致富之路终会属于勤劳、笃实、创新的草原人。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市场经济体制方兴未艾。在那个年代,要是谁家因盖房子、娶媳妇....欠了债,倘若你家里有一群白山羊,那么在讨债的人的意识之中是没有“老赖”这个概念的。你只需要说,过了“羊绒季”,我连本带利全部还上,外加一顿烧酒和两条香烟。于是,债主会到你的羊圈里转上一圈,直到看到满圈身披厚重绒毛的白山羊,才会如释重负,爽快地答应你的延期诉求。并且,还会主动关心你的“羊绒季”雇工工钱的困难,甚至还有再借给你启动资金的冲动。债务双方的信任和默契,在这个所谓的“羊绒季”里变得水到渠成,坚不可摧。

在那个年代的北方大地,每到春夏交替的时节,庄稼青黄不接,人们生活艰苦。然而,对于内蒙古草原深处的农牧民来说,却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丰收季节——羊绒季。“羊绒季”是内蒙古草原牧羊人与羊绒贩子在每年农历4-6月份约定俗成的,以收售山羊绒为主的贸易活动时节。在那个年代,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都充斥着“某某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词,羊绒衫也成为了社会各界成功人士衣着打扮的“标志”。这使得山羊绒的价格一路飙升,达到百元一斤的天价。也只有在“羊绒季”,牧民才有机会领略到一沓沓的百元大钞摆在面前的那份心动。山羊绒也一度被人们戏称为草原上的“软白金”。

每到草原上的农历4、5月份,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羊绒也开始在山羊的身上躁动起来急于脱落,这也正是收采山羊绒的最佳时节。此时,家家户户无论农活有多忙,劳作有多累,都要把“羊绒耙子”(各地叫法不一,我们那里叫“羊绒招子”)刷洗的锃明瓦亮,闪烁着如饿狼爪牙一样的寒光,仿佛要迫不及待地把头探进羊皮中,饱饱的吮吸上一口羊皮上的油脂。农牧民会事先检查羊绒的长势,伺机而动选择特殊的日子梳绒。你听吧!倘若是有一家的院子里传来山羊们歇斯底里的嚎叫声。那么其他家的年女老少会一齐上阵,他们手持“羊绒耙子”宛如金刚狼附体,目光如炬,行动敏捷。他们分工明确,男人负责抓羊捆羊,男女一起动手梳羊绒,也不管山羊们愿不愿意,反抗不反抗,愣是将羊绒耙子狠狠的刨进山羊的皮毛里,不一会乳白色的羊绒就汇集成卷,好像一张百元大钞散落在面前。此时,纵是再顽皮的孩子,也会在玩具与小零食幸福憧憬和诱惑下,如获至宝一般把羊绒卷整齐码成垛,还要悉心看护,生怕丢掉半斤八两。精明的老人们,会背着孩子和外人,神神秘秘地将羊绒转移到背人的地方,偷偷的撒上沙子,喷上大盐水,以增加羊绒的重量。但这一切都瞒不过更为精明的羊绒贩子,在这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作弊之中,往往赢家总会是羊绒贩子。

到了农历6月份,村子里会出现一些穿着张扬,举止浮夸,油头粉面,身着时髦的格子衫,腰间挎着黑色大钱包的人。有更张扬的,手里握着老式“大哥大”,肢体夸张扭动,嘴里大呼小叫,谈着各种人们闻所未闻生意人。

作者简介:

作者原名:代树欣,巴林右旗人。是一名奔走在他乡的小学教师。愿与家乡的每一个人分享语言文字带来的心灵共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