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工作总结(三)

 园丁禾合 2023-03-09 发布于四川
 

戳 蓝 字 “
园丁禾合

关 注 我 们 哦 !

个人工作总结(三)

本文接上篇个人工作总结(二),并非年终总结,而是对曾二十年工作的系统总结回顾!若需要看年终总结模板或范文,可直接点击文后链接文章!

—————(正文)—————

提起化肥农药,很多人就开始吐槽,“就是因为农产品化肥农药用的多了,所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话不假。可没有化肥农药,恐怕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更不可能吃饱肚子。

试想刚解放的时候没有化肥农药,作物产量有多低,当然品种问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病虫害和土壤营养跟不上。即使现在,国家每天都提要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但真的不用化肥农药,一是成本受不了,二是防控不住。就像现如今到处都是医院药店,卖的大部分还不是化学制品的药物。人都需要吃化学药品杀病杀虫,作物也是。当然,化学药品还是要少用,但目前现状而言,不用不行。化学农用制剂也是。

总之,我从一个搞生态防控的科研人员,从一个“生态主义理念”的理想主义者,终于还是迫于现实生活,进入到了农药化肥行业,最起码这样的行业有经济收入,对个人而言工资提成也比较高。

回归正题,下面就接着回顾工作。接上篇。

01
营销与策划

非常感谢新加入的农化公司对我认可。刚进公司就担任产品经理。主要因为我的文凭在公司较高,当然,硕士文凭在上一个研究所是最低文凭,连进编申报项目都指望不上,但来了公司就成了珍稀物种,“硕士生来厂里了!”。另一方面,也有农业的底子在,毕业学校和专业,以及参加过很多农业项目等。

但我要重新学习农药知识、营销知识、运营管理知识等。先是带着我去每个部门拜访、参观,从研发部、质检部、各制剂厂区、库管部、物流部,然后办公大楼里的营销部、财务部、采购部等,我作为产品经理属于市场部。我们的办公楼和各个制剂生产车间、库房都很近,毕竟,也是为了方便我们随时去车间、库房、包材库以及各部门交流查验。

我们公司属于某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虽说刚起步两年,但年销售量已经上亿,集团公司更是我们十倍以上。

前三个月,我基本上处于坐冷板凳阶段,还没有负责产品,每天就是看、听、学,总结。第二年开春,开始负责产品。给全国各地每个区域经理电话沟通,告知哪些产品是我负责,有问题有需要找我等,后续需要政策、宣传推介等找我,产品质量找我,客户投诉或需要技术服务找我,一致目标就是把产品质量做好,让产品上量,大家都赚钱,公司赚、销售赚、市场赚、大家都赚。

做产品经理的那段时间,一大半在跑市场,北方跑的多,南方也跑,开推介会、农民会,产品培训会,跟着区域销售人员做推广,同时根据市场情况策划优惠政策,给各市场申请政策福利等。另外就是调研,做方案,优化产品配方,策划海报、宣传单。

另一半时间在公司,对接各个部门,产品质量和新配方对接质检部和研发部,商标海报宣传单包装及标签等对接设计部和知识产权部,优惠政策产品方案等对接对接销售部,以及向上级领导汇报申请,包材存货退货等对接采购部、生产部库房以及质检部等。每天都要在系统中看销量、成品库存、各种原料助剂、各种规格瓶子袋子箱子盖子垫子及标签卷标等库存量,还要随时关注排产计划,以防备货不足或过量。最重要的是农药化肥产品要关注三证是否合法合规,日期是否过期等。随时都有工商农业环保等部门查验……

说实话,刚开始一年我也是做得战战兢兢,非常感谢公司当时给我的产品大都是比较成熟的产品,相对问题较少,不少产品的卖点、销售渠道模式也都比较成熟,所以我大部分时候跟着往年的套路执行即可。

但个别新产品,以及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各种配方、组合、营销模式和宣传方法都要跟着变。以下是我当初做产品经理时候的一篇工作总结文章,可供参考。(此文11年前发表在《营销界  农资与市场》)。

一位产品经理的工作总结(内容较长,可先收藏)

02
培训与创作

说起文章创作,确实是我的爱好之一。在公司期间,发表了几十篇有关农资、农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文章,因为当时跑市场,看的也多,想的也多。那时候一共发表五六十篇不止吧,其中有一年光稿费收入有五千多,一篇文章稿费平均也就不到200元。记得在《农资与市场》《农业市场信息》《农化市场十日讯》《山东农药信息》《辣椒杂志》《湖北植保》《农业研究与应用》《西北园艺》等都发表过不少文章。虽然文章科技级别不高,但面向市场的杂志,实用性强,不收版面费还给稿费。最重要的是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路、策划思维,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打造品牌,为公司树立名望。

喜欢创作的习惯和我之前的两份工作有很大关系。第一份工作做农业育种,经常一个人在偏远的基地,孤独的时候就喜欢写日记,因为没人和我说话,我就自己和自己说。那时候忙完总是睡不着,就写,写回忆,写感受,写思考,写梦想,写诗……(至今还保存着电子版,当初为了拍照备存十本厚厚的日记本,把我第一个至爱的尼康相机都拍报废了)。所以,我后来竟然喜欢上了写东西。不管写的好不好,写,好像成了我的一种发泄和寄托的自然习惯。所以,我要感谢那段犹如在地狱又像是在天堂的孤独时光。第二份工作是科研工作,那时候我就保留了喜欢写东西的习惯,读研和做两年科研工作写了不少科技论文,还写了不少科普。科技论文有好几篇一直没发表,其中有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比较犀利尖锐,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当时已经录用,但我撤稿了。还有关于育种方面,《华北农学报》也录用了一篇,但担心材料涉密等(毕竟是在前公司筛选的亲本),我也让撤稿了……

来了公司,没人喜欢做这些,虽然领导还是很支持的。但有些同事就看不惯,说话酸不拉几的,话里带话的,总之啥人都有,你也管不到别人,那就管好自己就行。

说起管人,当时也会管几个推广员。配合我们一起负责相关产品策划、推广等。

但当时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培训。对公司员工进行产品培训、新员工技术培训,各种汇报、产品宣讲、政策宣讲,很重要的是产品卖点宣讲,标签解读,宣传单宣讲等。

比内部培训更重要的培训是市场上的培训,推介会宣讲,产品技术宣传,那是比较考验控场能力的。尤其是话术,要让经销商、零售商记住,感兴趣,那么提炼的卖点就要能打动他们,而整个宣讲过程,流程环节就是设计地有节奏,有氛围,这样才能引导,也可以说煽动,他们订货……

不过,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农民培训,农民会。那时候出差基本都背着投影仪,去一个地方就开会,来一个镇上,村里,就联系我们的客户,在当地开农民会,针对作物、季节等讲病虫害知识,讲技术,讲产品,讲优惠。

印象比较深刻的场景,就是到一个村子,在村中央找一个有一面墙的人口密集点,客户帮忙摆上桌椅,我整好设备,投影,放歌曲,吸引人,天黑下来了就放公司宣传片。同时发点小礼品,有了人气了,开讲。有一次讲到一半,突然断电了,有人直接拔了我们的电源,还吼着说我们的东西不好。当时我直接怼了回去,就是一个竞争的店铺老板,卖的其他公司产品,见不得我们的好。

前几天翻看以前的照片竟然还看到当时给一个客户录制的产品技术推广的视频,十多年前的录频看着原来当年的自己青春正盛,意气风发,一眨眼都四十多不惑了。

03
产品、方案到模式

又是两年左右,一方面公司在转型,各种变革让我心生动摇;另一方面我本人不是八面玲珑的人,不太会阿谀奉承,拉拢关系,所以在需要万金油这种精神的岗位上,我是不太受有些人待见的……另外,长期出差,新婚后又有了大宝,分身乏术,所以就换了一家同类的,但办公点离家很近的公司。依旧是产品经理,工作内容基本类似。

这家公司随后也是各种变革,从事业部产品经理,到技术部作物经理,再到新成立的子公司项目经理,公司的口号也成为:“卖产品不如卖方案,卖方案不如卖模式”。公司真的推出了一套又一套新模式,甚至震撼了农业部高层,很牛的一位专家开始牵头推动我们的模式,召来全国高价值经济作物县区的农业和植保相关领导,开大会,宣传我们公司的模式,参观我们公司的工厂,众人都点头称赞,唏嘘不已,似乎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而我们的公司就是新理念新模式的领军人。

当时的我,也从起初做产品策划,做产品培训,到做作物方案,做技术方案,到直接策划模式,推进更进一步的合作。拿着盖着大红章子的函,按照公司的各种手册、步骤流程,在各地区农口相关部门和领导的介绍牵线下,找有实力的经销商,谈入股共建合作公司,推行我们的运作模式,植入我们的全链条产品,搭建各地政企农渠道,通过理念和文化以及管理模式,标准化运营全国各地合作公司……

当时我找了好几个县域的经销商,让其投资入股,他看了看要投的钱,纠结不已,后来说如果我个人能够一直服务他们分公司,他就投……

后来与上级领导一起在大西北的某个市谈了一家经销商,直接打了要入股的钱,信心满满地像打了鸡血一样,要一下子在各村建五十个连锁服务点,我拦着让他建五个就行,为此,经销商还在我的上级领导那里投诉我,说我不按公司手册建议执行……后来,建的三五个都撤了……原因很多,在此不方便说太多。

总之,在农化农业类公司干了五年多,后来又有了二宝,不想再到处出差,长期不着家了。于是开始找新工作,看到有一家大专院校招聘农业经济管理教师,要求有实战经验,于是投了简历,面试试讲等,都通过了。

我挺激动的,做了这么多年产品经理,挺喜欢讲台的感觉,本来就出身教师家庭,做个教师似乎也很不错。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谈的工资虽然和公司没法比,但自由啊,上完课就可以走,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副业。心动了。

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原因是想离家近,照顾家庭。公司也挽留了,说那就调回四川吧,川西川南的合作公司也谈的差不多了,负责这些地方的模式推广运作。我说我想在成都。可城市里哪里有真正的农业。

当时上级领导对我离开很不理解,说我们都谈成了合作了,提成年末就拿到了。问我这么好的事业,大家都信心满满的,为啥我要打退堂鼓,难道不认同公司的理念和模式。我也就直接给他说了,模式和理念很好,我很认同,但我觉得时机还不到,做不起来,另一个原因,这种模式,光靠我们这样一个公司做不起来,等以后有一天,这种模式需要靠更强大的力量才能做起来……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思考,到今天也是,依然是……

总之,出于种种考虑,我从奔波多年的公司、市场,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高校,过上了我渴望已久的稳定生活,开始相对单纯平静的工作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