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满堂灌,去激发学生的“渴望”学习心理

 园丁禾合 2023-03-09 发布于四川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喜欢“满堂灌”,上课和批改作业尽心尽力,课上课下不停的讲,不停地教,却学生听不进去,或者听的“苦不堪言”,最后成绩一般般,老师也很委屈,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不好好学习。

我刚转行做老师的时候,也经常“满堂灌”,总觉得不多讲点就是不负责的表现,所以一堂课知识密集地讲授,自己讲的累,学生听的累,听到最后也没有太多兴趣,反而没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热情。

后来,我也是去听课,发现很多时候听课比上课还累,尤其是那个老师没有互动一直讲,满堂灌的时候,听得真累。那一刻突然也明白了。

讲课不能“满堂灌”,我就简单总结一些反思经验吧!

不要满堂灌,在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巧,很多时候不要把一个知识点或者问题,滔滔不绝的从头讲到尾,在讲到某些环节的时候,需要半途而止,比如互动、提问、或者留下思考讨论,甚至可以留在下节课再解答,这样会给他们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往往,在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正进行到一半,他的心理处于一种张力状态,但若是突然中断,这种张力引起的紧张状态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会一直压在心头,让他念念不忘。这反而更容易让他记忆深刻。若是为了完成这个中断的任务、获知结果,他更会去努力思考、寻求答案,因为内心的张力让他渴望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这就像我们成人,在看一部电视剧的时候,往往在情节关键时候,突然一集结束,下集再看。为了得知故事的结局,我们一整天都会魂不守舍,等着下一集开播时间。对故事情节也会有各种推测、期待和讨论。那些热衷于追网文的朋友肯定更是深感同受,往往在追文的过程中,很是享受也很是煎熬,不断催更,不断讨论,建议,完全参与到了作者的写作过程中。

这种心理效应若是运用在学生的学习上,也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渴望、念念不忘。比如,在讲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讲到关键时候、讲到学生最感兴趣的时候,嘎然而止,让学生来讨论,甚至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后,来回答问题。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内心好奇、求知,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会加强记忆。

这种中途而止胜过滔滔不绝,更能够让学生对进行到一半的知识念念不忘,内心渴望得知结果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早在近百年前,蔡加尼克就了一些列有关记忆的实验,发现中途而止能够加强记忆,引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好奇心、渴望欲。当时,蔡加尼克做了一个实验,其中实验组在进行数学题演算、写诗词等,实验结果都神奇地表明,在任务中途被打断,之后让学生们回忆任务内容,在回忆起来的任务中,竟然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已完成的任务在记忆里只占到了32%。

蔡加尼克效应实验表明,当心理任务被中断时,反而对未完成的任务更加念念不忘,更加记忆深刻。这或许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得不到的越觉得宝贵、越难忘,越容易得到的,越不珍惜,甚至弃之如敝履。

所以,对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让他过早的满足求知欲,应该让他经过一番思考、讨论、探索,然后再得知结果,这样才会更加难忘。而对于孩子的其他方面,也不要过于容易或者过早的满足愿望,因为他太容易得到反而不愿意珍惜。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对学生一股脑地“满堂灌”,而应该分阶段地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应用蔡加尼克效应,适时地进行中断,让学生来思考、讨论、回答,这样也会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逐渐让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渴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