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说(十)

 网上资料_收藏 2023-03-09 发布于山东


图片

新石器时期石磨盘和石磨棒

这组石磨盘和石磨棒采集于蛤堆顶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器形完整。石磨盘长27厘米,宽23厘米,高7.8厘米,为不规则形,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的,正面稍凹,可能是长期使用造成的。石磨棒长21厘米,宽8.6厘米,高4.9厘米,长条状,椭圆形,磨面平整。磨棒是在磨盘上前后推拉的,摩擦面较大,单位时间内所磨的粮食数量也随之增加。
用石磨盘、石磨棒对农作物加工,主要是用以对谷物进行脱壳,也有可能用以加工淀粉类食物或用以研磨颜料。这样石磨盘、石磨棒结合使用就成了研磨、加工籽类作物的理想农具。石磨盘、石磨棒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农具,它是人类使用最早、沿续时间很长、流传范围很广的谷物加工农具,在新石器时代乃至以后铜器时代的许多地区,它都是人们加工谷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片



图片

十六国时期石磨

此展品为十六国时代文物。两扇通高16.5厘米,顶扇高7厘米,底扇高6.5厘米,上下扇直径均为51.5厘米,漏斗直径30厘米。石磨由淡黄色花岗岩凿制而成,外表均鋬以规整的斜短线,底扇底平,上凸,中心有方形磨心孔,顶扇地面上凹,与扇面吻合,中心也有方形磨心孔,孔内安设带凹窝的铁芯,与底扇铁磨芯套合,顶面凸,正中有圆形的盛粮漏斗。现收藏于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相传石磨为鲁班发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出用水力驱动的水磨,一直延续至今。
石磨是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接面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盘上摞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zàn)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两个(小磨一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两扇磨之间有磨脐子(铁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有直径超过三尺六寸(1.2米)的大磨,要用三匹马同时拉。一斗(约合50市斤)粮食用十多分钟就能拉一遍。一般磨直径80厘米左右,一个人或一头驴就能拉动。小磨直径不足40厘米,能放在笸箩里,用手摇动,用于拉花椒面等。还有拉豆腐汁和煎饼糊子的水磨等。

图片

图片

汉半两滑石钱范  

此钱范为汉代文物,长23厘米,宽12.8厘米,高2.6厘米,质量1699克。滑石刻制,圭形,正面正中有一道凹槽,凹槽两边有两排圆形方孔钱范,每排7枚,钱范刻“半两”字样,笔画直角方直,字形结构疏朗,范面磨损较重,可见浇铸过若干次。背面中部也有一凹槽,凹槽的一边刻两排钱范,每排7枚,无字。现收藏于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
汉半两滑石钱范是汉代铸币的模具,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印钞机或铸币机。出土于今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冶头村,解甲庄街道原为解甲庄镇,属牟平县管辖,冶头村村中有西汉冶铸遗址,据《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记载:“元末毛贵曾设军屯于此,明初为御倭患,实行空舍清野,养马岛与城北沿海一带的杨姓来此建村,因汉时设官炼铁铸钱之处,故名冶头。”出土于冶头村的钱范,就是两千年前这座汉代官府造钱厂的最好证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半两铜钱   

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藏

西汉时期制造青铜钱币普遍采用的是范铸技术。铸钱必须先制作带有钱币型腔的钱范,再将熔化的青铜注入钱范之中,待冷却后取出铸就的钱币毛坯,加工而成。因此钱币的生产数量和效率,以及钱币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钱范的制造技术水平决定。

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