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事儿丨朱公允:卖大米的故事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3-03-09 发布于山东

改革开放后,父亲经常带着我们姊妹去做些小生意。

夏天卖粽子、凉粉,贩过西瓜、花生等等;秋天,也摘自己家柿树上的柿子卖,到园艺厂贩葡萄;冬天,我记忆中,炸过兰花豆,贩过大米等等;像贩鸡蛋、磨绿豆饼等等不应季的小买卖,也做过不短的时间。

生意很小,为了在农闲时挣一点买油盐的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到城里贩卖大米。

大概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吵闹着要跟着去城里,后来父亲拗不过,就带了去。

二十多公里,十来岁的孩子怎么能够走得下来?走了几公里,脚上就打了泡,父亲只好把我放在米车上拉着。

父亲在板车中间掌着车把,在车把旁边拴个绳子,两个姐姐轮流用肩拉着。

一车大米三四百公斤,如果顺利的话,一天能够卖完。记得郭达演过一个贩大米的小品,那个走街串巷叫卖的情景,就跟我们差不多。

那天下午,在一个居民区,有一个人比较挑剔,有一点点糠皮都要吹掉,却只买了1.5公斤,让我们耗费了很长时间。

正当我们卖完几份,准备要走的时候,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恶汹汹地嚷着,快步走了过来。

他竖起眉毛,把手中半袋大米,一下子撴在地上,一手拎着秤,一手指着父亲,大声斥责我们米缺斤短两。

这时,买过米还没走的人,都围过来看。

很显然,如果这个问题是真的,我们就要背上恶名,不仅要赔偿人家的损失,今后在这个地方也很难卖出米去了。

他拿着一杆秤,勾着米袋子,冲刚才买米的几个人说:“你们都看看,他这1.5公斤米,少了五分之一!信不信,我折了你的秤,让工商局的来没收了你们的米车!”

他来者不善,一下子把我吓蒙了。

父亲愣了下神,眉毛拧成了疙瘩,而后又舒展开来,镇静地说:“您一定是弄错了,我这秤不会有问题,也绝不会缺斤少两。不信你们拿公平秤来。”

那人却怒起来:“我这就是公平秤!”

父亲说:“你刚才把米已经拿回了家,现在来找后账,按说,我不应该理你。但是,看你拿了一杆枰来,我觉得你也是个实诚人,那咱们就找找问题。”

“把你的秤给我看看行吗?你是不是称错了?”

“绝对没有,就是你们耍奸!你们赔我米!你敢不赔,就别走出这个巷口,敢动一步我砸了你们米车!”说着话,他脱下衣服,露出身上的肌肉,仿佛立即要上台打擂一般。

父亲说:“你别生气,如果真是少了你的,我们加倍赔你就是,用不着发这么大的火。如果不少,大家都在这儿,也给我们做个证。”

父亲又说:“你把秤和米给我看看行吗?”

“看就看!”他赌气把秤撂在了父亲的面前。

父亲接过秤后,用他的秤称了称,确实少了。他又用自己的秤称了称,一点都没少!

父亲心里有了数,说:“你们大伙谁有秤啊,咱们得用个中间秤来称一称,这样公平。”

“你这个秤是不是拿错秤砣了?我们自己的秤绝对没有问题!”

那人嘴里仍然吵吵嚷嚷,但是,气势下去了不少。

有个好心居民,乘那人不注意,小声对父亲说:“这人用这种办法讹人惯了,你们小心点。”

父亲非常感激地看着他说:“我们做老实本份生意,不会少的,放心吧,谢谢您。”

有了这个好心人的话,父亲更加有信心了。他提高了嗓门说:“大家都在这儿,这么着吧,谁拿公平秤来,我们称一称,主持个公道。如果是我少了,绝对赔双份。如果是这位先生弄错了,让他给我赔礼道歉。”

这时,那人见充“大头虎”没唬住父亲,就装模作样地仔细看自己的秤,然后说:“我看看是不是真弄错了,我家里还有一杆秤。”

说着,拎起自己的米灰溜溜地回去了。

我们等了一会儿,见没回来,就拉起车子串下一个巷子了。

(已载3月10日《德州晚报》)

■作者:朱公允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