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洒五圣山《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女兵》系列

 梦想童年594 2023-03-09 发布于江西

作者:庞怀玉(志愿军第24军72师团卫生队调剂员)

我是江苏省镇江市人,1935年3月出生,1950年在镇江市清华中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24军72师医院任学员、调剂员、司药,72师干部部工作员。

1952年9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转业到唐山市机械局任医生,后调到上海市搪瓷厂保健站任站长。

1990年退休。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每当听到这首志愿军战歌,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

因为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我和无数的志愿军战士一样,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国土上。

我15岁时,从镇江市清华中学弃学从戎,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女战士。

入伍后,我分配到24军72师团卫生队当调剂员。

1952年9月随24军入朝,经千里行军达到朝鲜东线的元山港,进行冬防和适应性训练。

1953年夏季,我们军移防到中线接替在上甘岭一战成名的志愿军15军防线。

我们团指挥所设在上甘岭地区的五圣山上,团卫生队设在距团指挥所不远的獐谷。

獐谷,一无村庄,二无居民,是一片荒凉的山丘。

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军、师两级的后方;

也是向一线作战部队送给养、武器弹药和转运伤员的必经之路。

为此,敌人实行了重点封锁,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轰炸和炮击。

獐谷,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

卫生队到了獐谷后,立即修建坑道,开设了野战救护所,各个科室分别安置在几个坑道中,准备展开救护工作。

由于时间紧,当时又没有坚固的建筑材料,坑道十分简陋,根本无法抗御敌人重磅炸弹和重炮的轰击。

野战救护所刚刚开设好,我们还没来及喘气,前线的伤员就下来了。

在简陋的野战条件下,大家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为伤员手术治疗、清洗伤口、换药、输液,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大家心里都清楚,我们多一分辛苦,就能为前线战友减少一分痛苦,就能多换回一条生命。

美军和李承晚的部队每天都发疯一样向獐谷空袭和炮击,

各种炸弹、炮弹落在救护所附近,大地颤抖起来,坑道里的尘土不时地震了下来,汽灯也时常被震灭。

但大家忘我地抢救伤员,将生死置之度外。

轰炸、炮击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没有想到死神正向我们逼近。

一天,我们药房的3位同志正在紧张地工作。

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药房坑道口,

随着一声巨响,一块弹片穿过司药李伯钊的腹部,击穿了他的肝脏,当场牺牲。

弹片也钻入我的右腹部,穿破了肠子。弹片一半留在腹壁上,一半穿进了肠子,鲜血不停地往外涌,伤口钻心一样的疼痛。

我在朦胧中,感到战友们把我抬上了手术台,血还在流着,伤口更加疼痛。

这时,我想起祖国人民的重托,想起朝鲜人民的痛苦,想起牺牲的战友,我感到自己留点血、受点痛苦,算不了什么!

于是,我咬牙坚持着,没有叫喊,没有流泪,以顽强的毅力接受手术治疗。

后来我昏了过去。

在战友们精心的手术和护理下,我从死神那里闯了出来。

休养了一段时间,我要求提前出院,重返战地工作。

从15岁参军到如今50余年过去了,

我已经进入花甲之年,但回眸一生的往事,我感到最自豪的是当年把青春年华献给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五圣山上。

文章转自:和风美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