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修养”这个词,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从广义上讲,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以人文和职业为例,看看素质和素养具体有哪些差异。
1、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
人文素养是指人具备的人文科学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内在品质。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2、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等。
总的来说,素质是人的生理上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而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即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
从素质和素养的含义来看,素质侧重先天禀赋,素养则为后天习成。我们平常所说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指的素养教育。 修养和素养的区别是啥? 素质sù zhì : 1.白色质地。 2.白晳的容色。 3.事物本来的性质。 4.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亦指素养。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56734.htm(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
修养xiū yǎnɡ : ①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或完善的行为规范。②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文学修养|理论修养很高。③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他很有修养,虽然受到围攻,但还是和颜悦色。④休整调养:修养残躯,安排暮景。 素养是指 由 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比如军事素养 修养是指
1、培养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古代儒家多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 2、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比如 文化修养
3、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素养是指 由 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比如军事素养修养是指 1、培养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2、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比如 文化修养3、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辞海》中对素养的定义为第一,修习涵养;第二,平素所供养。而对素质的定义为第一,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所谓“素”,原意是“本色”、“本来的”、“原有的”;所谓“养”,原意是“培植”、“教育”、“熏陶”、“培养”。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从广义上讲,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以人文和职业为例,看看素质和素养具体有哪些差异
区别: 素养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比如军事素养。 修养是指: 1、培养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 2、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比如 文化修养。 3、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一、含义: 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道家的修炼养性等。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二、区别: 1、含义 。 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 2、表现不同。 教养和涵养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人的外在方面;而修养更多地表现着一个人的内在方面。 3、出处不同 。 “修养”语出唐 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涵养”语出 宋 朱熹《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 4、内容不同。 教养比较多地同个人身上的道德水准、文明举止相联系;涵养更多地是同个人的心理素质、各种情绪相联系;而修养则同个人身上的所有综合素质相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