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蚌会战国军高级将领系列(六)——飞将军孙元良(下)

 兰州家长 2023-03-09 发布于甘肃

Q1:谁出生时父亲67岁?(谁不服站出来)

飞将军:正是在下

Q2:进黄埔前在北大读预科,进黄埔的推荐人是李大钊,考官是前北大图书馆管理员,这人这么优秀,是谁?

飞将军:没错,正是在下!

Q3:北伐的时候是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是谁?

飞将军:正是在下!

Q4:北伐差点成了北伐第一个因为临阵脱逃罪被枪毙的黄埔学生是谁?

飞将军:正是在下!

Q5:黄埔学生里头第一个被推荐出国留学的,第一个黄埔学生去日本士官学校读书的,也是黄埔生里头第一个因违反校规被陆士开除的,这人是谁?

飞将军:正是在下!

Q6:参加一·二八事变,在庙行镇击退日军,此役被当时国际间评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此役指挥官是谁?

飞将军:正是在下!

Q7:黄埔一期第一长寿者,活了103岁,是黄埔一期最后一人的是谁?

飞将军:正是在下!

Q8:台湾第一小生秦汉的父亲是谁?

飞将军:正是在下!

肆| 16兵团

抗战胜利以后,因为陈诚看不上孙元良,所以45年到47年孙元良一直闲职混日子(你们就说神奇不神奇,飞将军内战将近一半时间也是混过去的)。1946年6月孙元良调任重庆警备司令。

飞将军有个好叔或者是孙叔好有个好侄子,他叔叫孙震,川军大佬,校长赞扬其为抗日以来,建勋最多,辛劳最甚。不过孙叔可不是校长嫡系,是川军的一个军阀,抗战的时候孙叔带自己的部队跟邓锡侯凑了一个22集团军出川抗日去了,川人从未负国,川军抗战到底,始终不渝。

后来抗战结束了,邓锡侯回川去了,孙震的41军和邓锡侯留下来的47军,留在中原,由孙震统一指挥,到了1947年,校长又开始玩分化杂牌军的手艺,这次快轮到孙震,孙叔一想不能坐以待毙啊,既然校长要架空我,要用黄埔学生夺我的兵权,与其让与外人,还不如让我大侄子上,我大侄跑跑正儿八经的黄埔一期,在校长手下任职多年,校长能信得过,我也能信得过,皆大欢喜,就这么,孙元良于1947年10月出任郑州绥靖公署整编第47军军长。

文章图片1

孙震

将孙震的军队接入手中后,孙元良重回巅峰,随后还于48年8月当上了第16兵团司令,官途一片光明。

飞将军有一点跟黄百韬一模一样,但是作为黄埔一期的大师哥,孙其实还不如黄百韬,孙当兵团司令官之前,也是没有自己的基本武装,抗战初的弟兄让孙元良扔在南京了(88师),抗战大部分时间和内战期间,孙都是鱼腩职务,混日子,其实抗战后期也多是副职,果军副职多数没什么权利。

可黄百韬可不一样,人家靠自己后天努力,从跑腿的,硬混到东家分店的经理,让东家顾祝同给了启动资金(25军)和不少外来投资(63军64军),才算置下了家业(7兵团)。我孙司令官是有福的主,纯粹的躺赢,屁都不用干,就有亲叔给送的好大一笔财富(41军,47军),这就是高富帅和矮穷矬的差距。

(一)41军

41军是孙震的基本部队,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川军2师刘存厚一部,后自立门户,1935年的时候有番号为29军(跟宋哲元的29军番号重叠)有五师三路(共计24个旅2个团)的实力,1935年后被校长分化,编迁29军改番号为41军三个师,抗战结束后又被拆撤成两个师,孙震把原来属于邓锡侯47军的104师划拨给自己的41军,保证自己的41军还是三师制军(屌丝内卷)。

不过104师很快就在中原战场损失,重建的104师又被校长划给了康泽15绥区,又损失了,再后来就是后话了,孙震的基本武力41军从一开始的五师三路,经过校长的不懈努力,到孙司令官徐蚌前就剩下两个师的实力,也就是一万多人的样子,据说三次重建的104师在四川整补,不过这些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文章图片2

(二)47军

徐蚌前47军也只剩下两个师,邓锡侯最早也是川军2师刘存厚一部,也是自立门户,1935年前有25个旅左右,1935年后整编成3个军6个师,抗战爆发,邓锡侯亲率自己45、47两个军4个师和孙震的41军3个师,共同出川抗日,自己的95军2个师留在四川守家。

抗战结束后,校长不让邓锡侯的两个军回家,撤销了45军番号,45军两个师一个划给了孙震,一个撤销了,47军虽然还是邓锡侯的系统,但是不允许回川,继续归孙震指挥,校长这是一套标准的掺沙子打法,顺利把邓锡侯从6个师缩减到2个师,这一下彻底让邓锡侯怒了,也就埋下后来邓锡侯联合刘文辉在西康起义的故事。

伍|“飞将军”第三次跑路

讲飞将军第三次跑路前,讲一讲孙元良在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徐南阻击战的表现。

(一)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郑州方向的孙元良兵团两个军也前来救援开封,被中野9纵(秦基伟纵队)阻击在开封以西。

开封战役后,粟裕又提出了分割邱兵团、区兵团的作战方案,但遭到了刘陈邓的反对,刘陈邓力主打郑州的孙元良47军,最后教员同意了粟裕的方案,孙元良兵团算是暂时逃过一劫。

整个豫东战役打完,孙元良两个军磨磨蹭蹭,始终无法突破中野9纵阻击阵地。

文章图片3

(二)徐南阻击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兵团覆灭后,孙元良在徐南算是表现了一回。

黄百韬被歼灭也算是帮国军卸下了一个大包袱,接下来国军只需要考虑徐州被包围的这些部队怎么跑路就行了。

很快,国军就拿出了应对办法:由徐州的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和南面的黄维、李延年、刘汝明来个“南北对进”,三路会师,打通津浦路。

有意思的是,校长在知道黄维被围后,仍下令继续执行南北对进策略,估计校长是觉得徐州的部队只要南下,则黄维自然解围。至于已经被围的黄维要怎么“对进”就没人知道了。

不过,国防部的“南北对进”得到了徐州一位兵团司令的大力支持——沉寂许久的孙元良,一听说国防部终于下令往南进攻,立刻拿出了十二分的动力。

孙元良早就对刘峙大大的不满:“粟裕主力十几个纵队南下,还不让黄百韬西行集结徐州,反而要他掩护第44军,贻误良机,为了救一个军而害了五个军。这样指挥,焉能不败?现在共军正在整理部署,如果我们再犹豫不撤,将来只能坐以待毙。”

向南打通撤退道路——这命令可太对“飞将军”的胃口了。孙元良一刻都没有耽误,率领手上的两个军对当面的我军发动了猛攻。

文章图片4

孙元良一反常态的凶狠进攻让华野大吃一惊,措不及防之下,华野前线几个阻击阵地接连被孙元良突破,孙元良的部队一路突进到了卢村寨一线。

只要突破这道防线,孙元良就可以长驱直入,直奔黄维兵团。

防守卢村寨一线的,是华野的两广纵队。把这支部队称为“纵队”其实非常勉强,淮海战役开战前,两广纵队总共只有三个团,共5500人。

尽管实力悬殊,但两广纵队的南方汉子们不打算让孙元良继续前进了。

急着逃命的孙元良叫来了空中支援,集中了兵团全部的几十门火炮,不间断的对卢村寨进行猛轰,仅仅半个小时,卢村寨的全部房屋被毁,离村子不到100米的纵队指挥所也险些被炸毁。

然而,两广纵队的战士们一步也不后退,国军一次又一次冲进村里,却又一次又一次被两广纵队赶了出来。

对撤退有着敏锐嗅觉的孙元良知道这是他的最后机会,他一反常态,连续几天在夜间发动进攻。

经过连日苦战,两广纵队前线部队伤亡殆尽。卢村寨内战斗尤其惨烈,打到28日晚,负责坚守卢村寨的一团,剩下的战士只够编成一个排。

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下令,把警卫连、侦察连、文工团、后勤人员全部派上去,一步也不能退!

拼上了最后一点家当,两广纵队终于又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夜晚。天亮了,孙元良的部队还是没能冲过卢村寨。

这个时候,双方都已经拼到了精疲力竭,然而,孙元良仍然没有放弃的意思。

曾生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脸色煞白的看到5辆坦克从国军的阵营里冲了出来,掩护着一支国军朝着卢村寨的侧翼开了过去。

孙元良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他派出了手上最后的机动部队,准备从卢村寨的侧翼迂回,从背后包围已经动弹不得的两广纵队。

孙元良这次猜对了,两广纵队已经拼掉了最后一点力量,曾生手上连一个能调动的人都没有了。

文章图片5

曾生

两广纵队幸存的战士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坦克不断前进,默默地握紧手里的武器:一旦这支部队绕道村子背后,两面夹击之下,两广纵队恐怕只有全体牺牲在这里。

突然,坦克边上响起了枪声,手榴弹、燃烧瓶向坦克砸了过去,迂回的国军被突然袭击,掉头就往回跑。

两广纵队的战士们欢呼了起来:在最关键的时刻,增援部队华野9纵的主力及时赶到了。

华野9纵在结束碾庄战斗后,连一天都没来得及休整,披着上一战留下的硝烟就马不停蹄地赶往阻击阵地,终于赶上了阵地失守的最后一刻。

9纵的主力迅速接手了两广纵队的防线,并立刻组织部队发起反冲锋,损失惨重的孙元良被打得倒退了10里。

意外“拼命”的孙元良,最终也没能打出一条生路。

而在孙元良侧翼,同样接到南下命令的邱清泉,对这次的命令非常反感——邱清泉接到命令时,仍然处于和当面华野部队的作战当中,邱清泉觉得这命令简直是胡闹:“这打的是什么仗?怎么要我同时执行两项任务呢?大概不把我打光,他们是不甘心的。”

意志消沉的邱清泉,虽然与孙元良同时执行了南下进攻的命令,却再也没有之前作战的那种劲头,这一次,邱清泉可能比孙元良还不积极。

国军南下的两大主力部队来了个角色互换:平时摸鱼的,这次拼了命;平时拼命的,这次却摸了鱼。

随着华野围攻黄百韬的部队全部赶到徐州南部的阻击战场,国军再也无法突破华野的防线。

(三)第三次跑路

12月5日,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的同时,按照校长命令,南北两线的部队都在尝试着向着黄维的方向开进。

在华野东、北、西三面继续攻击的形势下,杜聿明于6日中午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研究如何突围。孙元良认为,再战下去前途不乐观,现在突围尚有可为。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决主张突围,邱清泉认为,要重新考虑行动方案,表示愿意保驾杜聿明安全突围,李弥对突围不置可否,只表示“我照命令办。”

杜聿明不由想:要是三天前你们能同意“君令有所不受”,现在大军早都跑到淮河了。

不过,事已至此,杜聿明决定当日黄昏各兵团同时向西南突围,到阜阳集结。没想到,会议才刚结束,邱清泉就变卦了。邱清泉回到自己的指挥部后给杜聿明打电话,说突围是“自我毁灭”,他决定放弃突围,坚守阵地。由于杜担心突围失败,校长势必迁怒于他,会后不久又取消了各兵团自行突围计划。

杜聿明赶紧给李弥、孙元良打电话,李弥倒是没什么想法,同意继续坚守阵地。孙元良的电话却打不通了。飞将军又岂是浪得虚名,好不容易得到了突围的指令,孙元良回到指挥部就下令剪断电话线、关掉电台、破坏重武器,唯恐杜聿明改变主意。

文章图片6

《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第441页

当天晚上,孙元良兵团毫不犹豫地单独发起了突围行动。

12月6日傍晚,孙元良部阵地上火光冲天,炮声大作。这是一次灾难性的突围,缺乏有效指挥和联络的孙元良兵团不仅没有能够穿过正面的华野阻击,当突围部队路过邱清泉的阵地前方时,还受到了国共两边的夹击。很快,孙元良的部队就彻底溃散,只有极少数人穿过了包围圈,大多数士兵都毫无抵抗地成了我军俘虏,一部分溃兵则调头跑回了国军的阵地。

当时,李弥的部队就在附近,他定睛一看,心中大惊,高声骂道:“果然是个'飞将军’,竟然在这个时候逃跑!”

飞将军本人倒是没有辱没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技能,先是乔装打扮成中尉副官,趁乱骗过盘查。逃亡路上熟练地把自己化妆成老百姓,在混乱中早早脱离了部队,埋头一路飞跑,很快,飞将军就顺利跑出了包围圈,一路跑回南京去了。

文章图片7

飞将军:在下先走一步

话说,还是宋希濂最了解孙元良。当得知孙元良要去淮海战场时,宋希濂就坚决表示:“这徐州剿总副总司令还是让给别人吧!我不愿与他共事。我深知孙元良的品性,他是一个把个人利益看得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的人,与他共事,对我而言是一种折磨!”

1949年1月,孙元良在南京和武汉收容溃散官兵,开赴四川丰都、万县重建第16兵团,任司令,并兼第41军军长及第十编练司令部司令。11月率部开赴广汉,12月代理川鄂绥靖公署主任,后其部下在四川什邡起义后,孙元良离军去成都。

好色将军

三次未战先逃,让他的“飞将军”的称号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然而,孙元良不仅贪生怕死,而且还贪财好色。

由于孙元良年幼时父亲去世,深受母亲宠爱,因此养成了贪财好色的恶习。

自从孙元良在部队中平步青云以后,他的贪财好色的本性也暴露了出来。每到一个地方,孙元良都会大肆敛财。除了敛财外,对于美色孙元良也毫无避讳。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的女学生组成了慰问部队前来慰问88师。当时的孙元良看到了慰问学生当中,有一位女子长相十分漂亮,动了色心。

于是,他用花言巧语骗学生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并行不轨之事。 学生被眼前的这位将军吓了一跳,一直誓死不从。就在孙元良强行动粗之时,女孩的叫声惊动了办公室的其他人员。

当时的副师长冯圣法赶忙跑来,正好撞见了孙元良的丑事。 堂堂一位师长竟然对慰问军队的女学生作出如此的事情,真是禽兽不如。

对于孙元良的行径,冯圣法一边劝说师长,一边开导女学生不要把此事声张。毕竟,这种影响太恶劣了。

结果,孙元良却厚着脸皮说道,自己是一位抗日英雄,自古英雄爱美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结果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孙元良因此又有了一个新的称号“好色将军”。

结语

1950年初去台湾,来到台湾之后的孙元良,因与“小委员长”陈诚不和,所以很快便被对方排挤了出来。无奈之下的孙元良,也只好选择解甲归田了,并在之后当中进军商界。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当中,孙元良展现出了自己不俗的商业天赋,曾任瑞祥针织公司董事长。

1956年赴日本,后旅居国外。1975年回台湾定居。

在1985年的时候,日本右翼分子逐渐抬头,他们不仅通过媒体,公开否认侵华的事实,而且还妄图篡改历史。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孙元良,也公开指出了日本侵华的诸多罪行,真实还原了历史真相,也引起了很多史学家的关注。

2007年5月25日在台北去世,享年一百零三岁,作为一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孙元良虽然并没有建立丰功伟业,不过他却凭借自己的眼睛,让大家看到了那段动荡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