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溥仪评价此人:“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3-10 发布于北京

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五日的载沣,是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五个儿子,他的二哥载湉入继咸丰帝为嗣,继承同治帝入承大统,即历史上的光绪帝。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因光绪帝驾崩且无嗣,以载沣的长子溥仪入嗣大统,即末代皇帝宣统。载沣同时被授为监国摄政王,代理朝政。

对于载沣这个人,载涛曾评价:“载沣是我的胞兄,他的秉性为人,我知道的比较清楚。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即无用之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而溥仪则是一点情面也不给,对生父载沣的评价颇为苛刻:“他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壹点保护!”

历史上的载沣,五岁开始读书,不仅学汉语而且学满文,没有八旗子弟的诸多恶习,在同时代的八旗子弟中非常罕见。由于深受老醇亲王奕譞的影响,载沣从小养成了谦卑、知足、好学的性格,但也带着安于现状的弱点,缺乏敢于闯荡的魄力与勇气。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增加,光绪的无奈,慈禧的权力,官员的贪腐,社会的积弊,让他逐渐有了读书避祸的思想,每日在书房中度过,很少与王府之外的臣僚交往。

载沣最为出彩的事是赴德国进行道歉

在西方列强的欺凌压力下,《辛丑条约》第一款第一条,就“大德国钦差男爵克大臣被戕一事”作出了规定:“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

之所以派年仅18岁载沣去,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因为载沣乃光绪帝胞弟,地位较一般亲王显要;二是因为载沣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莫赞一词”,与庚子事变没有什么牵连,不像庄亲王载勋、端亲王载漪等积极参与进攻使馆,又不似庆亲王奕等身负议和重任,不得脱身。

在赴德途中,德国要求载沣在拜见德皇威廉二世时,载沣行三鞠躬礼,而其他参赞随员要行跪拜之礼。德国提出如此要求,明显带有一丝羞辱。对这个无礼要求,清政府只得要求载沣相机行事,既顾出使大局,也要无伤国体。甚至提出这次是道歉而来,实在不行的话,委屈就委屈吧,但要声明下不为例。

不过,载沣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比较坚决,称宁愿跳海而死也不想看到同行之人向德皇威廉二世跪拜,不愿让大清朝因礼节交涉受辱。在清政府以此事为由拒不在北京合约上签字的情况下,德国只得最终答应免除参随人员的跪拜之礼。

出使德国的过程中,从北京、天津到上海,从香港到南洋,从苏伊士到欧洲,载沣低调不贪腐,保持清廉形象,认真观察着西方社会与民情,努力了解和学习外部事物,表现得很得体、谦逊和平易近人,尽力向外界展现良好的大清亲王形象,给皇家保存了脸面。这不仅仅使载沣对西方文明有了较为深入的接触,也为载沣接受西方先进的政治军事制度创造了条件。

载沣最无奈的一件事是慈禧的指婚毁约

载沣与勋旧将军希元的女儿早有婚约在先,但慈禧太后却指婚荣禄之女瓜尔佳氏。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前往宫中向慈禧太后陈情,慈禧太后只留下一句“天底下怎么有这么不知好歹的人!”无奈之下,载沣只得接受慈禧太后的安排,与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成亲。载沣按部就班地走完整个流程,入洞房,揭盖头,坐帐,行合卺礼,和这个陌生的女子结合在一起。

为载沣指婚瓜尔佳氏,是慈禧太后处心积虑布下的一枚棋子。通过指婚,慈禧太后将醇亲王一脉同荣禄一家子绑在一块,消除所谓“帝党”和“后党”的界限,缓和同光绪皇帝之间的矛盾,并做出深层布局。假设载沣与瓜尔佳氏诞下男童,假设光绪皇帝没有后嗣,按照传统可能会从载沣的后裔中过继一个,此男童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个男童入宫以后,慈禧太后健在,自是万事无恙。倘若慈禧太后不幸故去,那么宫中有慈禧的侄女把持,朝堂有一众亲信大臣执掌,醇亲王府又有瓜尔佳氏控制,只要大清一日不亡,那么就没人可以翻天。

载沣最洒脱的一件事是无官一身轻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6日,载沣向隆裕太后奏称,自从摄政以来,个人才智平庸加之用人失当,导致国家糜烂,恳请辞去监国摄政王之位,从此不再干预政事。隆裕太后准许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之位,归藩修养。

载沣缺乏政治智慧和驾驭群臣的能力,处理事情总是捉襟见肘,疲于奔命,最终不得不黯然下台。辞去了监国摄政王,回到了醇亲王府,载沣犹如卸下千斤重担。当大清国灭亡之时,载沣已经安心地在醇亲王府静养,他对宗社党的复辟活动不感兴趣,对御前会议上哓哓不休的开战声浪也默然对之。

后人多叹惜于载沣的平和,甚至平庸,其实他性情敦厚,有大局意识和国家观念,他忠于清朝,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未能阻止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非某位个人的过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