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杜淹荐刑部员外郎

 一中大语文 2023-03-10 发布于福建
杜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时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上曰:“卿称怀道为是,何为自不正谏?”对曰:“臣尔时不居重任,又知谏不从,徒死无益。”上曰:“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即立其朝,何得不谏?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对曰:"臣于世充非不谏,但不从耳。”上曰:“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淹不能对。上曰:“今日可谓尊任矣,可以谏未?"对曰:"愿尽死。"上笑。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城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微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朱、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莱国公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甲申,薨。上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语及如晦,必流涕,谓房玄龄曰:“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夏,四月,已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饿,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已已,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义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B.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C.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率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D.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卿称怀道为是""斯是陋室"(《陋室铭》)中的""字含义不同。
B.“但不从耳”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C.公,文中指爵位名,为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公亦作诸侯国君之通称及对尊长、平辈之敬称。

D.薨,古代称皇帝、皇帝的高等级妃嫔以及封王的贵族等死去;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去称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善于思考。他从胡商割肉藏珠,联想到官吏贪腐,帝王不能节制欲望带来的危害,要求近臣与君王同心合力,相互辅助。
B.唐太宗有情有义。大臣杜如晦生病,他派太子去探望;去世后,他亲临韦唁、赐物;很久之后,太宗提到杜如晦时总是会流泪。
C.唐太宗爱护百姓。他痛惜隋末天下大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还下令拿出皇宫的钱财赎回关内老百姓因旱灾而变卖的子女。
D.唐太宗心怀天下。他因连年灾害,大赦天下,下诏书称即使以己身代替百姓承受灾情,也毫不吝惜,只希望五谷丰登,天下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
2)隋末乱离,因之饥饿,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
5.唐太宗是如何鼓励杜淹进谏的?请简要概括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A(原文标点如下: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2.D(“古代称皇帝……等死去”错误,皇帝之死称“崩”。)
3.B“去世后,他亲临吊唁”与原文“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不符,在杜如晦病重,去世之前,太宗亲自去探视,没有提到去世后太宗亲临吊唁。)
4.1)你在隋朝做官,或许可以说地位卑微,后来在王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贵显赫,为什么也不进谏?(“容”“尊显”“何得”,每词1分;大意正确,1分)
2)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接下来又发生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乱离”“乱塞”,每词1分;大意正确,1分)
5.①唐太宗借杜淹荐引邸怀道之机,反问杜淹仕隋炀帝、王世充时不进谏的原因;②太宗直指杜淹不应因为职位低、担心不被采纳而不进谏;③太宗表明现在杜淹地位尊贵,自己也善于纳谏,鼓励杜淹直言进谏。(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唐太宗问他邸怀道有什么才能,(杜淹)回答道:“(当年)隋炀帝将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询问行留的计划,邸怀道当时官居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人认为不可去讧都。这是我亲眼所见。”太宗说:“你称赞邸怀道做得对,你自己为什么不直言劝谏?”杜淹回答道:“我当时不担任重要职务,加上知道(我)即使劝谏,(隋炀帝)也不会听从,徒然一死毫无益处。”唐太宗说:“你知道炀帝不可进谏,为什么还要在(隋)朝担任官职? 既然在朝为官,又怎么能不进谏? 你在隋朝做官,或许可以说地位卑微,后来在王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贵显赫,为什么也不进谏?”杜淹回答道:“我对王世充不是(他)听不进去。”唐太宗说:“王世充如果贤明又能纳谏,便不应亡国;假若残暴而又拒谏,你怎么能够免于灾祸呢?”杜淹回答不上来。唐太宗说:“现在你的地位称得上尊贵了,可以进谏吗?”杜淹回答:“甘愿冒死强谏。”唐太宗笑了。唐太宗对身边亲近的大臣说:“我听说西城有一个胡族的商人得到一粒宝珠,用刀割开身上的肉,将宝珠藏在里面,有这么回事吗?"大臣答道:"有这回事。"唐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人爱惜珍珠,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官吏受贿贪赃依法受刑,和帝王追求奢华而招致国家灭亡,这与胡族商人的可笑行为有什么区别呢!”魏微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商纣(均贫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是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应当同心合力,相互辅助,以免被后人耻笑。”菜国公杜如晦病重,唐太宗(先)派太子前去询问病情,后来又亲自前去探视。甲申(十九日),杜如晦去世了。唐太宗每次得到好的物品,都要想起杜如晦,派人将物品赐给他家里。时间长了,(每当)提到杜如晦,唐太宗总是会流下眼泪,对房玄龄说:“你与杜如晦一同辅佐朕,现在我只能看到你,(却)看不到杜如晦了!”夏季,四月,已卵(初三),唐太宗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接下来又发生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关内陆区发生大旱,导致饥荒,老百姓大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已巴(二十二日),唐太宗下诏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老百姓被变卖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唐太宗下诏书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今年又遇旱灾和蝗灾,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院害移到我的身上,来保全百姓也,(我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干旱地区天降喜雨,百姓大为高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