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档案靠运气劫后余生

 品讀历史 2023-03-10 发布于广东

一九五○年土改时,曾家的田地分给农民,富厚堂、大夫第、万宜堂等曾氏兄弟住宅被没收归于政府。面对着富厚堂里所收藏的这批档案,有人主张付之一炬,幸而也有人识其价值,主张保存下来。

文章图片1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曾国藩是个极看重文书档案且善于收藏此类物件的人,从戎之初,他便开始注重谕旨、奏章、往来信件等文书的保存了。

据唐浩明先生考证,曾国藩从咸丰三年开始办湘军,到同治十一年病逝于江宁,这期间做统帅、疆吏近二十年,除晚年的几年较为安宁外,其他岁月都在流离与战火中度过。带兵打仗、建衙开府,千头万绪,为了不让身边的重要文书散失烧毁,他曾经专门安排两个善走的人,定期将它们背送至湘乡老家。他十分注重文书的完整性。在他的幕府中,有好几个抄手专门做誊抄之事。不仅朝廷下发的谕旨要誊抄,奏章及给官场士林的信件要誊抄,即便家信和日记也都要誊抄一份。这些抄件都让信差从所在地一一运回湘乡,妥为收藏起来。

同治十一年,随同灵枢运回湖南的,大部分是保存在衙署里的档案材料和书籍。这些东西,连同先前陆续运回的文书,其后人将它们珍藏于富厚堂里,并遵照曾氏遗嘱,只供子孙浏览,不向外人开放。

文章图片2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一九五○年土改时,曾家的田地分给农民,富厚堂、大夫第、万宜堂等曾氏兄弟住宅被没收归于政府。面对着富厚堂里所收藏的这批档案,有人主张付之一炬,幸而也有人知道其价值,主张保存下来。

在得到省政府有识负责人士的同意后,湘乡的这批旧物便用船运到省城长沙,堆放在省图书馆一间很不起眼的旧屋子里,然后加上一把锁,再无人过问了。久而久之,这间小屋及屋内的所藏便被省图书馆的人给忘记了。

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省图书馆成了'破四旧'的重点,那时,许多珍贵的图书被毁。倘若当时有人知道这间小屋的秘密,定会被视为'十恶不赦的反革命'材料,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幸而被忘记了。于是,这批私家档案得以安全无恙地度过那场劫难。

文章图片3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湖南一些老文化人重提富厚堂的材料事。于是,这批历经百年沧桑的曾氏私家档案重见天日。后来由岳麓书社加以整理出版为整整三十大册,一千五百万字的新版《曾国藩全集》,被洋人学术界称之为不亚于发射一颗导弹或卫星。

曾氏在信中将收藏文书与收拾寻常物件一样看待,作为是否勤俭人家气象的一个衡量标准来告诫诸弟,确有它的道理所在。正是靠着他的虑事周到和办事认真的作风,才有了今日的这套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第一手史料《曾国藩全集》。

参考:唐浩明谈曾国藩齐家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