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竹入壶,拿下国际大奖,深谙国学的他却这样说...

 中超利永紫砂陶 2023-03-10 发布于江苏

— 利永紫砂博物馆·馆藏臻品 —

“竹简”是秦晋时的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以书为题材,

即以“竹简”为题构制造型成壶,

寓意壶中澈泡的茗香,

犹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知识源泉。

李昌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生于1937年,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顾景舟大师,1958年起任紫砂工艺厂技术辅导、车间主任、技术科长等职。

从艺紫砂已超过半个世纪的李昌鸿先生,创作的作品少说也有数百件之多,最突出的作品,就是这套现存于利永紫砂博物馆内的 “竹简茶具”。

利永藏 | 李昌鸿·竹简茶具

  “竹简茶具” 为国争光  

李昌鸿、沈遽华伉俪

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金质奖

1984年,由他和夫人合作的这套“竹简茶具”被推选去参加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与同时参赛的《紫砂百寿瓶》一起,一举夺得这届博览会的金质奖。

 以竹入壶 清韵幽香  

说起这套“竹简茶具”的由来,就一定要提一提李昌鸿先生的教育经历,因他是家中独子,父母格外重视教育培养,自小就受过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有着完备的国学基础。

所以在听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完整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竹简后,受过完整国学教育的李昌鸿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突发奇想,要设计一套反映“竹”的外形,又能承载更多的中国文化内涵的茶壶茶具。

经过反复的研究与推敲,这把壶身正背均为五片竹简组成,壶身腹部束以丝绫编绳花结的“竹简壶”,终于创作完成,再配上四只小杯和碟子,与壶组成五件“竹简茶具”,别有一番情趣。

壶身筒上,刻着《孙膑兵法》中“擒庞涓”的片段,借鉴历史故事,告戒我辈,在携手共进人生的道路上,勿忘和气团结。壶身上的字为竹简隶书,露芒藏锋,深入浅出,读来秀丽而富骨力,陶刻装饰与竹简揉合一体,相得益彰。      

这套作品以巧妙的艺术构思,朴实大度的造型设计,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集茶文化、陶文化、书法、篆刻文化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国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赏。

小时候的李昌鸿先生也没有想到,拥有扎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走紫砂创作的道路带来了这么多别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所以李昌鸿先生不断对年轻的紫砂艺人强调,“我们这一代人要在紫砂的文化和艺术上下工夫,首先要读好国学。”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历代大家藏品壶的信息,欢迎来利永紫砂陶博物馆,这里藏着利永的前世今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