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要有所信,然后能有所疑

 毕生谈 2023-03-10 发布于北京

从实际来说,人要先有所信,然后能有所疑,无所信也就无所疑。因为所谓有疑,其实是根据自己所信,去怀疑他人之所信。

有人说我觉得“一切皆可怀疑”,一切皆可怀疑的人其实也有所信,他们所信的就是“一切皆可怀疑”,假如他们不信此言(理),则有不可怀疑之事,他们借以怀疑他人他事的依据也一定是他们所信之人与事。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先有所信,后有所疑。

除却“一切皆可怀疑”皆无所信而一味怀疑的人是很危险的。从经验的角度看,假如“一切皆可怀疑”,则世上一切之事都不可信,有如此想法之人会如何行事呢?要么是因为一切皆可疑而无所措手足,乃至一事不能行;要么是疑神疑鬼、瞻前顾后,每日焦心不已。不管哪种情况,这类人都是难以成事的。比如,你敢于睡去是因为你坚信明日你能醒来,假如你怀疑此事,必然无法安心睡去。从逻辑的角度看,无理由的怀疑是没意义的,而拿有理由的怀疑来说,对于那个理由你又必须是信的,否则就自相矛盾。因此我说,一味怀疑是很危险的,可能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

我们常说刨根问底,其实,对于无所信的人来说是无所谓底的,所谓底其实就是人之所信。逻辑上常说,起点是自明的。笛卡尔用“无可怀疑”的办法来确定这个起点,金岳霖把“人的本能信仰”作为这一起点。前者偏向唯理论,后者偏向经验主义。胡塞尔找到第三条路,用现象学的方法确定起点。这个起点其实是每个人整个知识大厦的基础,假如我们找到了这一起点,我们其实就是认清了自己整个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我们的日常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老师第一步是让学生有所疑,完成了第一步后,还要让学生有所信。

为何从实际来说,人要先有所信,然后能有所疑,而这里又说先让学生有所疑,再让学生有所信。这就好像我们是先出生了,但刚出生时是无所知的,待有所知后,我们才能回过头来研究我们刚出生时是一种什么状态。事物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而人类认知是从表层到深入的。

在让学生有所疑这一点,许多老师都已注意到了,提倡学生质疑,然而,在让学生有所信这一点上,我们关注的还很少。过去我们教学的方法多是灌输,比如我们要爱国,为何要爱国却没讲清楚,假如一切皆可怀疑,那么是否需要爱国是很成问题的。这里用有所疑的思路去讲是讲不通的,必须告诉学生为何要有所信才行。新课标中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旨归,或许就是希望老师告诉学生一定要有所信吧。

信是疑之始,声称自己无所信而怀疑一切的人一定会陷入捕风捉影、疑神疑鬼的深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