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居:正宜“万类霜天竞自由”

 窗前有树905 2023-03-10 发布于浙江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仙居医疗器械小镇

博士为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

“百名院士进台州”工作推进会在仙居召开

浙江省院士专家赋能山区县活动在仙居举行

专家在田间指导生产

餐饮业蓬勃发展

茶隐小院

台传媒记者张妮婷 张光剑 通讯员应芳露文 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说起仙居,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神仙居,是淡竹,是民宿,但是如果来仙居细细了解一番,去咖啡店、茶馆里坐一坐,去田间地头转一转,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青年味更浓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更高了,而这一切转变,都跟仙居的人才工作密不可分。

近年来,仙居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向外借力“最强大脑”,对内培养本土人才,院士之家、博士创新站不断落地,各乡镇独具特色的乡土人才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送建议,强培训,安岭的茶香,杨丰山的稻花香,杨梅林的果香愈发浓郁,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出点子,促升级,传统企业走上转型之路,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兴业态,优环境,城市的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人才的业余生活被不断充实。

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

仙居给予人才最大程度的关爱,各行各业人才在仙居这方沃土上各展所能,“有才无类”风尚初成。远道而来的人才也好,本土培育的人才也好,他们都在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

蜕变 “希望田野”化身“人才沃野”

连日来,气温逐渐回暖,在仙居县安岭乡,平均海拔500多米的高山茶园里,一垄垄茶树吐露新芽,又到了采摘春茶的好时节。

安岭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乡,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安岭乡的茶叶醇香耐泡。

近年来,安岭乡立足资源优势,将茶叶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引进国家级非遗“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樊生华团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进高层次茶叶种植专家李鑫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驻乡指导。

“我们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家陈宗懋建立了合作关系,陈院士主要研究茶叶病虫害防治,为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仙居科协副主席朱铭说。

种植技艺、采摘技艺、种植品种不断优化提升,一片片绿叶子成了安岭茶农们致富的金叶子。

高山致富曲,在杨丰山也奏得响亮。仙居杨丰山拥有2000多亩梯田,因为海拔高、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当地出产的稻米适口香甜,颇受当地人青睐。

2019年,杨丰山村成为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省新一轮扶贫工作中的结对帮扶村。作为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种资源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钱前院士和仙居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开发了嘉禾优7245稻米产业化项目,总结了一套适合仙居生态条件的种植技术和烘干、加工、储藏模式,实现了稻米产业提质增效,粮农增产增收。

随着品质的提升,杨丰山大米的价格也从原来的2.5元/斤飙升到10-15元/斤,购买者仍趋之若鹜。

这头忙着提升生产水平,那头忙活着开发新产品。

在仙居县大战乡,浙江万里学院杨震峰副校长团队就当地的番薯面加工项目与当地进行了合作,沙蒜番薯面、酸辣粉等番薯面系列新产品不断推出,以产品创新推动番薯面品牌提升、市场拓展。

“一系列新产品推出后,预计带动大战番薯面销量提高20%以上,产值增加30%以上,并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200多民村民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仙居县大战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安岭的茶叶、杨丰山的稻米、大战乡的番薯面等,都是仙居第一产业在“最强大脑”助力下蓬勃发展的缩影。

除了借力外部智慧,仙居还着手打造本土人才库。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仅需要一支高素质农业技术队伍,更需要一批在生产经营一线的优秀实践者。”仙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巧玲介绍,仙居的乡土人才培育工作时间更为悠久。

2010年,仙居成立了全省首家乡土人才协会。目前,乡土人才已经成为了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的身边典型和农技推广体系中重要的延伸组织,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近年来,仙居还创新性提出建立一镇一品的特色人才库,还成立了由52名农技人员和59名高素质农民组成的仙居县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成立了仙居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农创客结对帮扶村50个,每年与各路人才一起开展组团式下乡服务1000人次以上。

2022年,仙居进行了村播达人、杨梅全产业链、茶叶产业提升、来料加工经纪人等10余个班次的“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人才培训,提高种植技术、农村电商等方面知识技能,共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

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下乡实习的大学生队伍。

“我们与许多高校进行了结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乡村人才驿站,推动高校学生回乡实习成为时尚。”徐巧玲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论文在仙居的田间地头上诞生,仙居的第一产业也驶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崛起 “老产业”上演智造“新故事”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是创新的基石。

走进浙江仙居君业药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动一动鼠标,就可以实现“一键式”的远程控制,实现甾体核心原料的自动化生产,并自动收集各过程的数据信息。这是国内唯一拥有甾体药物全产业链的生产企业。

“在智能工厂的背后,我们还做了生产技术上的创新。”君业药业副总经理裴秋菊介绍。

近年来,君业药业与华东师范大学汤杰教授团队合作,原创性地发展了一种去氢表雄酮高效低碳、绿色的生物制造方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截至2021年,已形成全球唯一的“一锅法”年产200吨酶法制造去氢表雄酮生产线。

位于浙江仙居现代工业集聚区的浙江清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就是这样一家“年轻”公司,在产业专家的帮助下,建成了世界首套高端新材料装备生产线。

浙江优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现有员工3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近70人,约占20%,并以人才为核心,致力于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从初创企业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蝶变。

浙江亿联康与钟南山院士合作,成立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肺功能联合实验室,填补了国内压差式肺功能测定仪技术空白,破解呼气分子诊断产业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宋宝安院士合作开发新型高效绿色创制化合物,投产后预计产值近亿元。

人才不断涌进仙居,为仙居带来了生产升级的巨大动能。

以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例,目前,该园已集聚高端医械项目5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吸纳博士及以上高端人才70余人,各类专利近500项,打造了山区县医械产业人才集聚新高地。

“国内唯一”“全球唯一”等称号,在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的仙居,已经不是稀罕事。

但是从长期来看,培育本土技能型人才,壮大本土人才队伍,才能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去年2月,仙居县职业中专组织20制药班级学生前往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文化,推进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合作的具体落实。而后,新农化工与仙居职业中专达成合作,走人才共同培养之路。

除了培育人才,有些本土企业走上人才再利用之路。

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首席酿酒师周增群是企业第一批引进的人才,也是当地杨梅酒的创始人,他推动仙居杨梅深加工产业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对人才,他认为,再利用与引进同样重要。

“在我们公司,走到车间随便一问,都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员工。”周增群说,这批人是有着一辈子技能经验的熟练工,随着居民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这批身怀技能的人才在尚有余力时就面临退休了。

“这群人才闲着会很可惜,所以我们进行了错龄招聘,优先招聘身体健康的大龄技能型工人。”本地人才的再利用,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靠可信的熟练工,更为在家闲不住的大龄人才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手脚的好去处。

活跃 “近悦远来”激活“一池春水”

在仙居县官路镇画梅村,茶隐小院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一方小木桌,一个小火炉,静谧的银杏树,一只小猫,约上三五好友,饮上几杯茶,闲话几句,颇为惬意。

小院主人释藤是一位摄影师、作家。去年夏天,她租下了这小院,本打算作为自己工作室用,又惋惜于这方美景没有更多人欣赏,于是,茶隐小院开张了。

“从城市到乡村,我们对乡村是有感情的,也在思考,我们能为乡村带来什么。”释藤说,将小院开张,是一个对的决定。“顾客主要以年轻人和在仙居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也喜欢这样的悠闲生活方式。”

朱杰是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也是土生土长的仙居人,无数人来仙居必点的黄酒炖蛋就是他结合传统餐饮研发的。

早先时候,仙居招待客人,端上一碗桂圆茶就是比较高的招待规格了,那个时候桂圆贵,大家不吃桂圆,只喝茶。后来鸡蛋代替了桂圆,变成了鸡蛋茶,后来为了丰富口感,就加了黄酒,又加了肉末改良。就形成了如今的黄酒炖蛋。

“我想通过餐饮,将仙居人的一些传统文化,包括历史习俗等传播出去。”近年来,以朱杰为代表的一群餐饮行业人才致力于研发融合仙居本土特色的创意菜,改良传统菜,杨梅仔排、黄酒炖蛋等美味佳肴颇受食客喜爱。

“原先有朋友来仙居玩,都不知道该带他们去哪里吃,这几年仙居开了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菜品有本土特色的饭馆,可以说是在有神仙居、淡竹等地有得玩的同时,我们能吃得'对味’。”青年人才李石玉说。

释藤作为本土人才,经营了一家小院,为更多人才提供了可去之处,丰富了人才的业余生活;朱杰作为杰出美食家,将传统菜品做出新意,做出名气,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生活。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仙居还有很多。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既需要第一二产业的人才来推动田间地头、工厂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第三产业人才,为我们营造一个更宜居的城市,更丰富的业态。”徐巧玲表示。

“之前招工比较困难,招难留也难,现在好了,产业集聚发展,对人才来说,就业有前途,业态越来越丰富,生活有乐趣。整体的城市品质越来越高,人才留得住了。”裴秋菊说。

裴秋菊来仙居十九年了,是当地引进的第一批人才,如今她的家安在了仙居,成了新台州人,看着城市的更新升级,她感慨良多。“十年前,企业用高于一线城市的工资都留不住一个研究生,现在能留住了。仙居的医化产业社会地位高了,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包容性更强了,外地人也是自家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