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负债3亿到全球第一,潍柴动力硬核发展史到底有多爽?

 海曲上人 2023-03-10 发布于山东

作为工业领域的动力核心,提起发动机,大到船舶、军工,小到卡车、叉车,都离不开它。而提起中国的发动机行业,则绕不开一家神奇的企业——潍柴动力。

潍柴动力的神奇,不仅在于它反复刷新全球记录,让柴油机热效率达到51.09%的逆天实力,更在于它堪比“天运之子”的发展历程。

本来只想做好重卡发动机,结果顺手就重组了整个重卡产业链;想试试工程机械发动机,却触发买一送一福利,成了内部物流领域龙头;更有和母公司关系不和,被踢出集团后的霸气回归,掌权母公司并对其内部进行改革……

正因为潍柴动力发展的复杂性,所以熟悉它的人,对它的印象总是在硬核霸总和爽文男主之间反复横跳,潍柴动力也因此被称为A股最复杂的公司之一。

品牌哥这次分析了超20家企业,横跨重卡、农机、物流3大领域,前后查找了数十篇论文,就是为了向大家彻底讲清楚,潍柴动力在不同阶段对诡谲商战的激斗,和对时代机遇的把握。

话不多说,我们这就进入潍柴动力高燃之路的第一站:

01

潍柴动力起源于1946年,最开始以生产七九式步枪和汽船修理为主,后面因为支援解放战争,生产11马力柴油机,才正式开启了柴油机的生产和研发之路。一直到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正式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这便是潍柴最初的模样。

根据一机部第四工业管理局提供的图纸和技术资料,潍柴虽然先后研制成功了不少优秀产品,但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滞后性,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仅能生产“解放”、“跃进”等少数车型,重型卡车年产量少,轻型汽车保有量极低。

“缺重少轻”的时代背景,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成了亟需解决的难题。

1983年,国务院决定从奥地利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项目,并在同年3月,将潍柴和济南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等近20家,国内重型汽车制造领域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让我国的重卡行业真正组建了起来!

毫不客气的说,斯太尔项目的引进,让我国在重卡和重卡零部件领域至少前进了20年!

值得一提的是,潍柴天运之子的光环,也在这时候正式开启。

因为斯太尔项目最初的名额里并没有潍柴,结果经过山东省委的努力协调和争取,潍柴竟然直接争取到了斯太尔项目的大头,拥有了WD615系列柴油机的定点生产许可。

等到1989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改组成为中国重汽集团,潍柴成了中国重汽的子公司,自己生产的发动机,转手就能卖给母公司。

就这样,潍柴迎来了自己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大规模技术改造,潍柴陆续拥有了6160A、6200Z、WD615三大系列发动机的批量生产能力。

乘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东风,在1995年底,潍柴就已经生产出各系列柴油机58493台,实现了销售收入9.4亿,利润总额260万的业绩。

可惜好景不长,自1992年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市场的骤变让国有企业的管理问题浮出水面,大批国企面临亏损、破产,潍柴也同样深陷进市场转型的阵痛之中。

1995年至1997年,潍柴3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9.4亿、8.2亿、6.2亿,逐年递减,等到1998年,潍柴已经欠息、欠费、欠税3亿元,连续6个月没发放职工工资。

潍柴动力,似乎动力不足了。

这个时候,潍柴母公司中国重汽,把希望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并让他出任厂长,他就是负责潍柴对外贸易业务的副厂长——谭旭光。

自此,潍柴动力被注入灵魂。

谭旭光曾带领潍柴第一个驻外技术服务团队常驻印尼,前后跑遍了30多个国家,把外贸出口额从30万美元做到了4000万美元,直接贡献了潍柴年度总销量的半壁江山,10年的外贸生涯,也为他不同于其他老厂长的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和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官上任三把火,谭旭光上任1年,就直接让动力不足的潍柴重新燃了起来!

首先,补发工资稳定军心,同时对旧有的职称制度和薪酬体系进行优化改革,让薪酬和能力匹配;其次,精简机构节省开支,只保留主营业务。下面这张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改革之前的潍柴体系到底有多复杂。

文章图片1

最终,潍柴的700多名科技干部被缩减到了200多名,200多个科室变成了50多个,效率提高不说,当年节省的开支就高达5000多万元。

处理好内部矛盾,谭旭光的第三把火,则对准了品牌的外部口碑。

当时的市场上,潍柴的产品口碑很差,别以为只有海尔砸过自己的冰箱,谭旭光也曾因为质量问题,砸过自己的发动机。

靠着海外市场的经验,谭旭光会亲自带着跟产品有关的部门去拜访客户,倾听客户意见和实际需求,做到及时响应。凭借“客户就是上帝”这种在当时还未普及的服务理念,潍柴迅速重塑了自己的口碑,并快速占领市场。

仅通过6年的时间,潍柴就从1998年销售收入5.7亿、全年亏损7000万的窘境,实现了销售收入超100亿、利润9亿的转变,职工的年均收入也从最初的5000元,在2004年达到了32000元,彻底驶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但就在潍柴一步一个脚印,准备做大做强的时候,谭旭光却收到了破产通知。

原来,面对市场转型的阵痛,潍柴是挺过来了,但是母公司中国重汽却没能顶住,债务高达83亿,被迫一分为三,分成了济南重汽、重庆重汽和陕西重汽。

这也是自斯太尔项目引进后,中国重卡行业建立以来的第一次重组。济南重汽保留了中国重汽的名称,坐标山东的潍柴动力,则在商业关系的归属上再次发生变动,成为了中国重汽(济南重汽)的下属子公司。

中国重汽在一分为三后,发展思路一心求稳,这和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潍柴动力,锐意进取的发展思路截然相反,两者的冲突,很快就浮出水面。

比如2004年潍柴动力赴港上市,这本该是皆大欢喜的商业行为,背地里,却是一次双方妥协的结果。

中国重汽方面,因为香港资本市场的规定,即同一集团下的其他公司,不能与集团下的上市公司存在同业竞争,所以只能忍痛割爱,将集团旗下的杭州发动机厂,交由潍柴收购;

对于潍柴而言,为了争取到母公司的同意,潍柴向其提供的发动机,每台降价1万元,才让中国重汽的持股比例稀释到了24%,争取到独立发展机会。

这一看起来离经叛道,不合逻辑的商业行为,实际上却是谭旭光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当时的潍柴,已经是中国重汽旗下最盈利的子公司,贡献的利润一度超过60%,但对于生产整车的中国重汽来说,潍柴不过是自己生产流程里的一环,做得再好,也只是个生产发动机的。

但发动机市场利润有限,产品单一,容易遭到降维打击。加上后来邀请罗兰贝格国际咨询管理公司进行战略咨询,被指出:

如果只卖一款10L发动机,潍柴5年后就会出问题。

按谭旭光的话来说,这句话价值千万,彻底击中了他。

可谁也不会想到,机缘巧合之下,谭旭光赴港上市这一决定,不仅在潍柴腾飞的关键转折点上做出了正确选择,甚至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卡车行业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02

2005年,潍柴动力“天运之子”的主角光环再次开启,由于盛极一时的“德隆系”商业帝国陷入挤兑风波,彻底土崩瓦解,中国重卡行业又一次迎来了重组机会。一汽、上汽、中国重汽等国企大佬和众多民企巨头纷纷下场,不少拥有海外背景的私募基金也开始伺机而动。

而刚在2004年上市的潍柴,同样也获得了和中国重汽等诸多大佬扳手腕竞标的机会。

为了方便大家能更好理解中国重卡行业从建立到重组的前后脉络,以及潍柴母公司中国重汽是如何背刺小弟导致双方彻底决裂的,这就必须说到德隆系了。

限于篇幅,在这里只能简要说说,下次我会另开新坑。

德隆系,指的是以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机构的庞大企业集团,它的名字放到今天或许让人陌生,但在24年前,却是拥有中国资本市场鼻祖之称的商业巨头。

大家可以看看德隆系崩盘时拥有的庞大集团架构,和控制的近20家金融机构,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文章图片2

当资本新秀们还在用新能源汽车给市场讲故事时,21世纪初的德隆系,就已经替中国买下了“明斯克”号航空母舰,并同时拥有沈阳合金、新疆屯河和湘火炬三大市值增长约两百倍的吸金利器。

前面提到,斯太尔项目的引进,标志着中国重卡行业的建立,随后中国重汽的一分为三,代表了中国重卡行业的第一次重组,而德隆系手上的湘火炬,则是中国重卡行业第二次重组的结果。

2002年前后,德隆系靠着钞能力在资本市场为所欲为,用湘火炬做主体,逐一获得了陕西重汽、重庆重汽和法士特变速箱等重卡领域核心企业的控股权,就差收购中国重汽,完成大一统了。要知道,2005年的陕西重汽,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军车和15吨以上卡车生产企业,而法士特齿轮厂,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单一重型变速箱制造商,在15吨以上的重型汽车市场占有率高达96%。

而随着“德隆系”的崩盘,湘火炬被打包出售,无疑将创造出中国重卡行业第三次重组的机会。

“德隆一出事儿,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机会来了。”这是谭旭光回忆时的原话,只要潍柴能够接盘湘火炬,那就能够愉快地打入重卡整车环节,串联出自己的重卡产业链,从此就可以一波起飞。

但同一时间盯上湘火炬的,除了当时中国重卡行业的全体巨头,潍柴还有两大阻力需要面对。

一是母公司中国重汽。潍柴对湘火炬的收购一旦实现,不仅彻底脱离掌控,而且还会和母公司形成竞争关系,这显然不是中国重汽想看到的。

于是,中国重汽先是明示潍柴自觉退出,随后又找到主持收购的华融资产,希望华融拒绝潍柴的收购请求。

在潍柴和华融那里碰壁后,中国重汽转身就是一波骚操作,对已在2004年交由潍柴的杭州发动机厂的领导层进行了任免。

最终因为员工斗殴,引发了业内有名的“杭州发动机厂事变”,这也间接让中国重汽在私下筹备的章丘发动机项目被曝光。

最终,因为和香港资本市场“同业竞争”的规定相悖,加之章丘项目的投资已经超过10亿等背景因素的加持,潍柴与中国重汽走向决裂,彻底独立了出来。至于在多年之后,潍柴选择原谅了曾背刺自己的大哥,这是后话了。

潍柴面对的另一大阻力则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巨头——万向集团。

在华融资产主持收购前,万向集团就已经在湘火炬项目上操作了一年有余,所以在后来的招标过程中,华融资产提出了一项明显有利于万向集团的霸王条款:

即所有企业从宣布参与日起,不仅要在10天内交足2亿元定金,并且要在中标后的10天内把剩余款项全部打入华融账户。

因为不论是香港还是内陆的上市公司,参与竞标和调动资金,都需要经过股东大会同意,但2006年以前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的相关规定,召开一次股东大会至少需要30天时间。

同时,湘火炬的公开竞标,收购价很可能会突破10亿,但大型国企做出10亿元及以上的投资决定时,又必须要得到有关政策批准。

所以华融资产条款一出,就注定了上市公司和绝大部分国企必定出局。

面对万向这家民营精锐,潍柴的回应是:“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紧接着,真正精彩的部分来了,面对利用规则漏洞各种乱秀的万向集团,潍柴同样兵行诡道,合纵连横山东海化、潍坊亚星等多家山东本地大型国企,注册成立了潍柴动力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收购湘火炬的主体。

在法律框架和国有企业运作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出奇制胜,既保证了竞标所需要的资金额度完全在董事会批准的权限之内,又绕过了股东大会的掣肘,成功将湘火炬收入囊中。

拿到法士特、汉德车桥和陕西重汽的控股权,本质上就是拿捏住了中国重卡行业内,最顶尖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3张王牌。

其中,法士特在当时就已经占据了国内70%的重卡变速箱份额,在2019年,更是垄断了80.5%的市场;陕西重汽90%的整车配套发动机同样也被纳入到潍柴手中,并在后来陆续实现了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全领域的动力总成。

文章图片3

这几乎和开局一个“发动机”,一刀999,装备满屏爆的某某传奇一模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收购湘火炬打造出的重卡黄金产业链,潍柴在发动机领域的研发上,从此便能够站在整车研发的视角,对各个部件进行统一设计。

2005研发出的中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大功率发动机“蓝擎”,不仅终结了中国重卡长期依赖外国心的历史,之后更是光速迭代,短短4年就实现了12万台的惊人销量。

如果你以为这已经是潍柴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2006年,潍柴对原山东巨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也就是潍柴重机股份公司的前身,并在2007年在A股成功上市,等到第二年年初,潍柴重机快马加鞭,又和德国曼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引进了代表世界第一梯队水平的船用发动机技术,并在3年后成为中国当时唯一一家拥有船舶动力全系列化产品的企业。

不得不感叹潍柴天运之子的气运,潍柴前脚刚完成新股增发,募得50多亿资金,将先进技术顺利引进,后脚2008年金融危机就爆发了。揣着大量现金,看着全球各大企业市值疯狂缩水,潍柴连抄底都省了,直接收购,一步到位!

这也正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

03

一家企业有钱了,最快的扩张方式是什么?

是并购。

与其自己从零开始,不如用别人的鸡下自己的蛋,直接买现成的,不仅有现成的客户,现成的销售渠道,现成的工厂,还有现成的设备和现成的打工人!

不过,有了资本航母德隆系的前车之鉴,潍柴并没有飘,在欧洲市场逛了一圈,潍柴最终的选择,还是专注于自己最熟悉的发动机赛道,只是谁能想到,收购也能触发买一送一隐藏福利,让潍柴意外达成了全球第三大仓储自动化系统集成公司的成就。

一开始,潍柴只用299万欧元,就抄底收购了拥有130年历史的法国博杜安海上发动机公司,直接获得了博杜安船用大缸径发动机的产品与技术,正式打入利润率超高的船用和工业用高端发动机领域;

为了协同发展并产生规模效应,潍柴随后又用只有估值峰值五分之一的价格,对博杜安的下游,世界豪华游艇法拉帝集团进行收购,从此,在世界豪华游艇前10的名单里,原属于法拉帝的4大品牌,都有了中国企业的背景。

2009年,山东国资委以潍柴为主体,成立了山东重工集团,希望通过潍柴整合山东国资旗下机械类企业的发展,因此,工程机械发动机也是潍柴重点关注的对象。

文章图片4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2012年,潍柴又以4.67亿欧元入股德国凯傲集团,在取得25%的股份后,继续砸钱投资,将股权比例提高到了今天的45.23%。

逐步实现对凯傲集团的控制后,潍柴又将凯傲集团最核心的部门,林德液压独立了出来,另外用2.7亿欧元收购了林德液压70%的股权,随后便对林德液压的液压油泵、马达、控制阀等产品技术进行迅速消化,之后再同自身的工程机械发动机进行整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工程机械动力总成。

文章图片5

凯傲项目交易框架图

潍柴为什么要这样大费周章去获取林德液压的技术,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工程机械做一个小科普。

潍柴过去生产的发动机,主要应用在重卡和船舶领域,只需要单纯的满足移动功能即可,但工程机械除了移动,还有作业需求。

举例来说,重卡只需要将装载货物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即可,但挖掘机的挖掘作业,不仅需要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还需要转身,控制机械臂挖掘,然后再移动到另一个地点。

因此,工程机械的发动机不仅需要提供一个总动力,还需要将动力传输到负责移动的马达和负责作业的机械臂上,而中间这套传递并控制动力的装置,如液压泵、油缸、控制阀等等,都是通过各种液压类装置和能够协调各个系统的电子控件来实现的。

因此,一台挖掘机到底是用来炒菜还是用来挖土,不仅需要发动机足够给力,更需要靠先进的液压技术,才能满足挖掘机炒菜所需要的微操。

但在这方面,恰好是中国的短板。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凯傲集团,除了是全球第二大叉车集团,旗下的林德液压部门,在工程机械关键的液压和控件技术上,更是在全球领域独领风骚。

所以,面对一次性将全球第二、第一,一起打包进自己口袋的机会,也难怪潍柴愿意这么大费周章了。

收购德国凯傲和林德液压,对我国整个机械行业来说,也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不过,就在潍柴还沉浸在花小钱,办大事的喜悦中时,德国凯傲一波操作喜上加喜,竟然又帮潍柴触发了买一送一隐藏福利!

文章图片6

2016年,为了满足自己在物料搬运领域的持续深耕,凯傲集团用21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三大仓储自动化系统集成公司,德马泰克100%的股权。

智能仓储的广阔前景,不用多做解释,相信大家也有概念。收购德马泰克后的凯傲集团,很快就把自己物料搬运的优势和德马泰克的智能仓储业务进行了整合,打造出全新的内部物流业务,实现了从汽车到仓储货架的全面覆盖。

至于对凯傲集团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潍柴,则不仅将自己的发动机业务,从重卡动力总成拓展到了工程机械动力总成,而且还开辟了一条跟之前的重卡业务,完全不相关的智能物流黄金产业链,直接改变了自己的营收结构。

几乎解决了困扰潍柴多年的周期性营收结构。

要知道,周期性一直是潍柴希望从自己身上去掉的标签。

在潍柴过往营收中,拥有主要占比的重卡业务,就属于周期性行业,在货运、物流市场日趋完善的中国,重卡市场的需求很难再像从前,除非经济再次扩张,或者节能减排标准提高,市场才会对重卡出现新的需求。否则,等到中国经济进入到类似欧美这类成熟但增长缓慢的状态时,重卡市场每年的需求,就只剩下了报废的更新量。

其实,即便没有德马泰克这个隐藏福利,潍柴在自己的未来布局上,也在为打破周期性魔咒,做着积极努力。

04

为了进一步降低对重卡行业的依赖,逐步摆脱周期性标签,潍柴动力先后完成了对商用新能源汽车在智能驾驶、电池、电机和电控4大关键领域的布局。

电池方面,2017年与德国博世集团合作开发生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部件;次年,潍柴收购了英国锡里斯有限公司20%股份,成立合资公司,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电机方面,2018年,潍柴用1.63亿美元战略投资了全球氢燃料电池公司巴拉德,不到2年,两家公司合资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厂就已经在潍坊正式投产了;

电控方面,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潍柴还分别收购了我国商用车ADAS驾驶辅助系统业务的领导者——清智科技,以及在工业及车用电机、电控、电池交换器等方面实力强劲的德国欧德斯公司。

另外,针对非道路用发动机领域,潍柴还将目光投向了农机发动机市场,打造出农机动力总成。

在过去,大家对农机的印象可能是这样(三轮车)、这样(拖拉机)、或者这样的 (耕种机),但现在,现代化的大型农机其实是这样、这样和这样的。

文章图片7

结合前面对工程机械的科普,大家可以把现代化农机理解为重卡和工程机械的结合体,农机不单需要借助发动机来满足移动的需求,同时对工程机械的液压传动和变速箱等核心设备,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还是熟悉的套路,为了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农机动力总成,潍柴先是收购了奥地利VDS公司。

隔年,就对中国最大的农机装备公司——雷沃重工进行了重组,正式进军农机领域。

结合2019年末,潍柴内部提出的:“2025年前,潍柴动力的发动机业务要实现道路发动机和非道路发动机各销售100万台的双百万目标。”

至此,潍柴在重卡发动机业务的占比将进一步降低,强周期性的标签,也将被逐渐摘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潍柴动力一路高歌猛进期间,它和中国重汽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018年,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以兼任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和董事长的身份重回曾经的母公司——中国重汽,并对中国重汽进行了潍柴式的霸气改革。

在之后的第二年,山东重工完成了对中国重汽的重组,成为控股股东。中国重汽和潍柴动力,从此变成了并列关系,再也不会发生过去的恶性内斗事件。

以两家公司在2023年3月1日的市值作一个对比,潍柴动力总市值1088亿元,中国重汽则为200亿元,这无疑也是资本市场对两家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客观评价。

今天的潍柴,近有发动机双百万战略维持业务稳定增长,中有凯傲集团在内部物流领域的持续助推,远有燃料电池和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的提前布局,而潍柴动力壮阔起伏的成长史,也被用来当做原型,改编成了由秦昊、万茜等人主演的电视剧《大博弈》。

关于潍柴的品牌故事,到这里便暂时告一段落了,如果想了解更细节的故事,推荐看看《大博弈》

参考资料:

铁甲工程机械网:《全网最深度分析潍柴动力之前世今生》

潍柴集团发展史-潍柴公司办公室PPT课件(2013年4月版本)

经管之家:潍柴动力的发展史

财富投资网:商业帝国德隆集团覆灭的原因

京华时报:揭开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的“豪门恩怨”

中国经济网:潍柴-“中国动力”品牌这样诞生

齐鲁网:《筑梦之路》③丨从追跑到和国外品牌并跑,看潍柴动力如何实现华美“三级跳”

知网:21世纪经济报道-潍柴动力业绩繁荣景象下的尴尬,业绩冠军:你被谁抛弃?

知网:潍柴动力跨国并购凯傲公司的案例研究

知网:潍柴动力全产业链整合的绩效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