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地春启 万物“耕”新

 窗前有树905 2023-03-10 发布于浙江

在温岭市新河镇,茭农们开展开棚、疏苗等工作,确保茭白丰收。

朱国聪与儿子朱磊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杀虫喷洒作业。

清晨送达的野生蛏苗。

养殖户们一起放苗。

养殖户陈小构检查即将播撒的蛏苗。

三门县健跳镇南塘村,农户忙着采摘西蓝花。

朱国聪在查看秧苗长势。

养殖户陈小构帮助陈其虎、蔡仙梅夫妇俩一同放苗。

工人在施肥作业。

工人有序地摆秧盘。

扫描下载望潮客户端 更多精彩等你来

台传媒记者金虹跃 柯 璐/文 李洲洋 章增宏 金虹跃

孙金标 通讯员周学军/摄

正是一年好春景,不误农时不负春。惊蛰过后,春满阡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人们繁忙的身影,万物在春色轻拂下舒展身姿,次第“耕”新,舞出充满希望的春耕曲。

三门:人勤春早 海上“蛏”耕忙

3月9日早5点,太阳尚未升起,三门县浦坝港镇北沙塘养殖塘的上空阴云密布,淅淅沥沥的小雨裹挟着腥甜的海风,唤醒了扎根在此处的养殖户们。

微光之中,陈其虎、蔡仙梅夫妻俩带着野生蛏苗回到了养殖塘,两筐蛏苗大约120来斤,每斤有蛏苗2000来个,一颗颗蛏苗才小拇指大小,裹在泥水里看不清颜色,“现在蛏苗放下去,等到农历十二月收上来,一个个能有打火机那么大。”陈其虎说,这一片的蛏好吃,和蛏苗的品质分不开,“我们用的是自然苗,是半夜退潮的时候,商贩去海上滩涂挖来的,野生的和人工培育的比,吃起来味道还是不一样的。”

等到天色半明,夫妻俩和养殖户陈小构一起将蛏苗搬上了小船,运到养殖塘的一垄蛏田边。穿着没过胸口的水裤,陈其虎与陈小构一扎子就跳进了水里,两人用泡沫浮板拖着两筐蛏苗,顺着泥床,一左一右地撒起“种子”来。蔡仙梅则用竹竿固定船的走向,为两人“保驾护航”。

“我们一定要依潮汛办事,半夜退潮可以挖蛏苗,早上涨潮就可以放苗。”来帮忙的陈小构是众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说放苗的时机也很重要,“水位要是低于蛏田,撒下去的蛏苗容易太密,导致窒息死亡,水位刚漫过蛏田一部分,蛏苗顺着水流四散开就比较好。”当然潮位太高也不行,蛏苗难以快速着床,所以他们四点左右就去买蛏苗了,赶着早上六七点完成放苗的工作。

据了解,位于北沙塘养殖塘的众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有近1400亩养殖塘、31家养殖户,混养着青蟹、梭子蟹、缢蛏、血蚶、小白虾等水产品。由于北沙塘靠近海湾,水体盐分接近海水,海藻等浮游生物丰富,生态环境优良,这里产出的缢蛏尤为鲜美。

“去年行情好,我算上成本,除去小工费,这口大塘就赚了33万元,整个合作社估计有600万元的收成。”刚帮陈其虎完成放苗,隔壁又驶来了一辆满载蛏苗的小货车,陈小构稍稍休息片刻,又转头去帮别的养殖户下水放苗去了。

不远处的其他养殖塘里,既有抽干水分、晒塘杀菌的,也有正在用滚筒推平淤泥打造蛏田的。天虽阴,但家家户户忙“蛏”耕的心热情似火。

当前,三门小海鲜畅销世界各地,“鲜甜”之名越传越广,全县小海鲜养殖面积已达21万亩,年产值达63.2亿元,每亩养殖塘每年可为养殖户提供3万多元收益,让小海鲜养殖成了助民增收、带动共富的支柱产业。

温岭:万象“耕”新 满满“科技范”

气温回升,沉寂了一冬的田间地头又热闹了起来。3月9日的温岭箬横国聪家庭农场,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春耕……乡间农忙搭上了满满的“科技范”,农业现代化元素格外亮眼。

走进育秧车间,催芽区、营养土制作储存区、秧盘堆放区等多个功能区排列有序,生产热火朝天:合作社员工将空的育秧盘摆上流水线,铺底土、撒种、覆表土一气呵成。不过两三秒,一个制好的育秧盘就轻松下线,通过输送带向大棚推进。

一边的育秧大棚里,员工们正来回忙碌,将新播秧盘从输送带上取出,小心地将育秧盘往地上平铺。经过两天的保温催化后,育秧盘里的种子就会开始冒出点点嫩芽,最早一批进行育秧的幼苗现已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模样。

农场主朱国聪轻点手机屏幕,智能化移动喷洒机便缓缓启动,水雾喷洒,钵盘中的秧苗也来了一次“阳光浴”。此时,手机上能看到大棚的实时数据:“温度20°C,湿度89%,光照14060lux”——对秧苗来说,这是很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项“黑科技”,得益于朱国聪去年引进的数字化智能大棚。“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喷水装置和卷膜温湿度,提前设定好数据后,剩下的都不用管,再也不用担心棚多人少忙不过来了。”作为种了多年水稻的老把式,别看他手糙,操作起APP可是非常熟练。

记者注意到,有一块区域很特别,每一小块田地上都立着一块标签,上面记录各个秧苗入棚时间。“这些都是温岭农水局在我们这做的试验苗。”穿梭其中,朱国聪时不时蹲下来查看秧苗长势,他比划着眼前的一小块区域,“这批秧苗3月24日就可以插下去了,比其他品种早一周左右。”

满足自家需要的同时,朱国聪也为周边农户提供钵盘育秧服务。“从3月1日开工到4月中旬育秧结束,订单已经爆满,排满了整个早稻育秧周期。”朱国聪说,今年,他引进了新一代钵苗育秧播种流水线和智慧监控系统,不仅提升了育秧速率,还能提高秧苗成活率,预计全年能为6000多亩稻田供秧。

接近中午,刚闲下一会,国聪家庭农场另一侧的西蓝花地里,又响起了旋翼的嗡鸣声,无人机低空掠过绿油油的田野,飞过之处水雾弥散,落在西蓝花残根上。“这亩西蓝花已经收成,现在预先杀虫,晚些就可以翻地备耕了。”朱国聪的儿子朱磊站在田埂上,在遥控器上动动手指,不到几分钟,眼前的一块田就完成了杀虫喷洒作业。

如今的国聪家庭农场,各类机械的隆隆声传出老远,春耕备耕的“交响曲”正进入高潮。“儿子去年毕业了,现在身边多了个帮手,无人机植保一类的比较'先进’的活都交给了他,我放心。”朱国聪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现在,就等春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