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氏太极之:吴图南用内功秘法解释杨吴太极拳差异是否妥当,且看

 半刀博客 2023-03-10 发布于浙江

文/李通国

从现在流行于世的吴鉴泉传授的吴式太极拳拳架看,其拳式名称、拳姿定式、拳势要求,与杨氏太极拳比照分析,明显处处留有杨家拳痕迹,不过,从太极拳名家于志钧演练的所谓宋书铭传“三世七”架势比对,亦有相似之处。按照我们大家的想法,吴氏太极拳应该来自杨家,对流传的宋书铭所传“三世七”太极拳也有所吸收。

内容图片

于志钧先生

一、然而,吴式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先生可不这样认为,如果他愿意让我们称呼他是吴氏太极拳家的话。

他说,吴鉴泉拜师宋书铭为师学习宋氏太极功时,与宋氏有约定,所教招式,秘不传人。所以,吴鉴泉在学习宋家功夫后采取了一个智慧的办法,把宋氏太极功巧妙地融入到父亲传授的杨家太极拳中,从而产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实,吴图南也不赞成使用“吴氏或吴氏太极拳”这样的称谓,他说,吴家拳术有传自三世七的太极功(拳)。【1】他认为,三世七太极拳,有许多根本的东西,除鉴泉和刘恩绶、刘彩臣前辈的传系之外,是不知道的。言外之意让我们的理解是,他是吴家体系的正宗传人,所以掌握有吴家拳术体系的秘密招数。

内容图片

年轻时的吴图南先生

二、他用超出我们认知的方式解释宋氏功夫和杨氏功夫的本质区别。

其一,先天与后天。

他说,宋氏太极拳是先天拳,是导引术,是大周天法,气循行于外,与大自然相接,故称“应物自然”;杨氏太极拳,属于后天法,为小周天,气循行于内,非常注意腰的地位,而宋氏却没有给腰那么重要的地位,它把最为重要的位置赋予了天地,“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存局”。【2】

其二,虚实与开合。

杨氏注重虚实,宋氏注重开合。一开一合为一混沌;虚实不清,触摸不定,故曰“先天逆运,浑噩一身,回归混沌”。宋氏打六阳经,即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六阳经循行于人体外侧,与天地相连。人身毛孔也遍布于人体外侧,神经密集,触觉及敏感,故曰“混元一气感斯通”“全体发之于毛”。这是宋氏的具体练习方法,吴氏不传之密。【2】

如此分析,宋氏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的差异不是在技击特色的不同而是内功练法的不同,甚至于哲学思想的差异。这是浑然于内的差别!

这是否有神话宋氏太极功,故意抬高自己所习功夫的倾向呢?这些虚拟的技术方法,也许要太极拳爱好者在习练太极拳时自己悉心体验验证了。

内容图片

中年时的吴鉴泉大师

三、可是,疑问自然还是有的。

吴鉴泉认识宋书铭源于推手较技,他在推手中败北,以我们大家的想法,他最想最愿意研究的可能是宋氏的推手方式,而不一定是缥缈的内功大法。当然,如果练习这些大法可以战胜对手的话,吴鉴泉想必也是愿意尝试的。

不过,这是否更像是传说呢!

我们有别与吴图南先生的逻辑,从太极拳推手的视角尝试分析一下:

杨、吴的差别,更可能是技击方式的微妙差别,如果用这样的理解角度去解析,那么杨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是在同一太极拳原理指导下所形成的略有差异技击特色。以下分析,涉及技术问题,太极拳行家可以比照分析,是否合理的解释。

其一,杨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都是在遵循太极拳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完成了“引进落空”的技巧,由于在技法上的独到,具有个性化而成为自家功夫。

杨家和吴家对于同样的技术动作,如:揽雀尾、单鞭、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在两家各自的技术体系中,它们的技法是一致的。

以杨家的代表动作“揽雀尾”和吴家的代表动作“白鹤亮翅”来说事。

杨氏太极拳中如封似闭是其代表动作,尤其“闭”的手法更具代表性。“闭”的手法是一个向前发放的动作,两手开掌指向前方,杨氏太极拳的各种招式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归结到这个动作中。举例细说:揽雀尾中的“挤”两手合臂指向前方,“按”两手开掌指向前方;白鹤亮翅,两手一上一下开掌指向前方等等所有招式都有一个指向前方的动作。

吴家以白鹤亮翅为代表,“亮”的手法是一个偏转的动作,它有一个体转的过程。吴氏太极拳的各种招式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归结到“体转”的方法上。

内容图片

吴图南先生老年时

其二,同样一个动作,在架式结构、用力方法、运用技巧上,杨家与吴家有显著的差别。

杨氏太极拳擅长拔跟、掷放,各个技术动作,揽雀尾、单鞭、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在战术行动中,要把它的技法效果转移到拔跟、掷放上去。如白鹤亮翅,前一半用轴劲,令对方扑空,后一半是提引发放,这就是常说的“化一半,打一半”。吴式太极拳擅长偏转,则是通过轴转的方式实现技术的转移。至于揽雀尾、单鞭、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技术动作名称一样,顺序一样,外形的表现形式相似,动作过程却有显著差别,这个差别是因为技法转移的方法不同造成的。

我们以这里的分析结果来推论:

推论一:

成熟的技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杨吴两家的拳术招式,吴家太极拳虽然师承杨家太极拳,但是技击特色的差异,造成了杨家、吴家动作名称一样,方法迥然不同的结果。

推论二:

早期的太极拳训练可能是从推手技击着手的,或者说推手技巧占据训练的大部分,推手技术决定了太极拳单个技术动作的用力方式。

内容图片

吴鉴泉大师中年时

四、结语

吴鉴泉学习宋书铭的技击方式,主要是与王茂斋一起对自家拳术用力方式的完善。

至于吴图南先生所说吴氏太极拳继承的“三世七”练功方法,应该是吴氏太极拳汲取的内功练习方法。从吴氏太极拳技术产生的本质上暂时看不出手到这种练功方法的影响而产生技术样式变革的蛛丝马迹。

吴家拳术是自己独特的技术特色,不是完全的宋氏太极功,也非遵从宋书铭遗训“不许外传”不称宋拳而妄称吴拳。吴氏太极拳是自家的创造,吴鉴泉、王茂斋等继承全佑的杨家所传太极拳后形成以柔化见长的技术,在改造、衍变中自成一家,后世人称之吴式太极拳。

参考文献:

【1】【2】于志钧编著.吴图南太极拳精粹[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16-17

【3】田金龙.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