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蛤蟆为何是蛤蟆

 新用户2049LCRG 2023-03-10 发布于山西

蛤蟆为何是蛤蟆

           ——从《柳林风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解读蛤蟆

他是一只爱吹牛的蛤蟆,一只自大的蛤蟆,一只喜新厌旧,追求刺激的破坏王蛤蟆。这只蛤蟆就是《柳林风声》中的蛤蟆。
他是一只自卑的蛤蟆,一只软弱的蛤蟆,一只患有抑郁症的蛤蟆。这只蛤蟆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
很难想象,《柳林风声》中的蛤蟆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是同一只蛤蟆。

蛤蟆出生在贵族家庭,他住在附近最好的房子——蛤蟆府。他不缺钱,但缺爱。从小父亲便对他很严厉,父爱于蛤蟆就如流星于天空。母亲也只会在父亲不在之际抱抱他,摸摸他的脑袋。蛤蟆在家庭中的角色若有若无。童年的蛤蟆大多时候都在一个人黯然伤神。从心理学角度看,蛤蟆的爱吹牛、自大、追求刺激等这一系列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类疯狂行为都是在弥补童年时代被家人忽视的苦楚。这些时候的蛤蟆都是处于儿童的自我状态,所有的行为都在说“快来看我,我在这里;快来爱我,我在这里”,可是这种不恰当的行为给他带来了“流量”,却没有带来“真正的看见与爱”。于是,蛤蟆抑郁了。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苍鹭,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蛤蟆,坚定地对他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的犹豫、踌躇、不知所措和苍鹭的坚定、自信、胸有成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苍鹭的这种引领者风范给了蛤蟆力量,但他那一刻的相信自己好起来更多的是源于他对苍鹭 的相信,而不是对自我的相信。但有些时候相信谁并不重要,相信本来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于是他开始踏入心理治疗之旅。这一次,他开始追忆童年,从童年中探索自我,他懂得了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某些行为是 处于成人自我状态,也懂得了自己一直处于“你好我不好”的人生坐标,所以一直在玩“恶意游戏”。
说到人生坐标,蛤蟆之所以一直处于“你好,我不好”的位置,是因为童年时期父亲对他不满意,一直在批评他;而父亲对他的这种行为又源于父亲的父亲,也就是蛤蟆的外祖父不认可蛤蟆父亲,他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所以他也没有力量去认可自己的孩子。蛤蟆在这样的环境下于是慢慢形成了潜意识“我不好”,蛤蟆的外祖父是一位大家都很尊重的绅士,所以在年幼的蛤蟆心中又形成了潜意识“你好”,于是“你好我不好”的蛤蟆就开始无限循环的破坏。苍鹭与蛤蟆的交流,让蛤蟆看到了蛤蟆自己真正的需求,明白了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开始原谅自己的父母,与自我达成和解。

在这两本书中我得到最深刻的感悟就是童年很重要,这是我们形成人生坐标的雏形;潜意识威力无比,控制着我们的所有行为;我们要学会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改变潜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最后一章中,蛤蟆的潜意识发生了改变,他开始站在“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标之上,最终实现了成长的探索与跨越。如果我没有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或许我会抱着审视的目光去评判《柳林风声》中的蛤蟆,我会讨厌他,远离他。当我读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之后,再去看《柳林风声》中的蛤蟆,我会理解他,抱慰他。由此可见,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因为了解,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都住着一只多面体蛤蟆,既坚强又软弱,既自大又自卑,既乐观又悲观。我们要学习认识自己心中的这只蛤蟆,看见他,理解他,回应他,拥抱他,悦纳他。只有当我们能完全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接纳他人,不失独立地与他人得到共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