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舟曲县“武坪部翼及武评寺”的历史渊源

 黑错达布老 2023-03-10 发布于甘肃

浅谈舟曲县“武坪部翼及武评寺”的历史渊源

黑错·达布老(གཙོ་བོའི་རྟམ་ལོ།)

 【内容摘要】“武坪”(ཨུ་པེ།)是舟曲山后的一个“藏族部翼”(ཚོ་ཤོག)或称“旗”(དམག་རུ།)。“武坪”在藏文文献中还有两种写法,即“ཨུག་སྦེས། ”和“འུད་་པེ།”。今天又为了“武坪镇”与“武坪村”有所区别,将原“武坪村”(ཨུ་པེ།)又译作“吾别村”(ཨུ་པེ།不是更名,而是另一个音译)。据有些藏族学者考证后认为舟曲藏族也是吐蕃时期“噶玛洛”军队的后裔。同时,也据东噶洛桑赤列(དུང་དཀར་བློ་བཟང་འཕྲིན་ལས།)活佛文函记述:“今天在舟曲境内的藏族就是吐蕃王朝时期从西藏山南工布一代调遣的'骑兵’(རྟ་དམག)之后裔,他们奉命驻守唐蕃边界,其族姓为藏族四大姓氏中的'董氏’”。而且,与土著羌人融合后形成了舟曲藏族。由此,“武坪”藏族的族源也跳不出这个范围。而“武坪部翼”(ཨུ་པེ་ཤོག་པ།)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初年,因明初大量的内陆移民跟随戍边军队在白龙江沿岸屯田屯军,迫使原白龙江沿岸的土著藏族人退却到山谷内和山后,与原山谷内和山后的同族人(藏族猎户)形成新的部落组织。“武坪部翼”(ཨུ་པེ་ཤོག་པ།)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并由土官世袭管理的部落组织,同时也受制于明、清阶州的统治。在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武坪等二十四个部族(ཨུག་སྦེས་ཚོ་བ་ཉེར་བཞི།)反清起义,随后被清政府与地方土司联军所镇压。遂将山后武坪等十九庄划给卓尼杨土司,成为杨土司的属民。从此,由土司及禅定寺僧纲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光绪六年(1880年),舟曲铁坝瓜子沟暴发古旦巴(བསྟན་པ།)为首的反清起义,遂由清政府调集清军进行了镇压。光绪八年(1882年),卓尼土司杨作霖(ཚེ་དབང་བསོད་ནམས་རྡོ་རྗེ།才旺索南道吉)与宕昌马土司联姻,杨土司将其所辖武坪、八楞、三角坪等一带的部分村寨做为女儿的嫁奁陪送给马土司。自此,“武坪”(ཨུ་པེ།)又成为宕昌马土司统辖的“唐哇尔”部落(ཐེ་རྒྱུད་ས་སྐྱོང་གིས་བཀོད་འདོམས་བྱས་པའི་ཐང་བར་ཚོ་ཤོག)之一。1934年,实行保甲制度,马土司统辖的“唐哇尔”划归西固县(གསེར་སྒོ་རྫོང་།)。武坪等部落不服,并要求划回杨土司或马土司管辖而进行抗税运动。公元1937年,西固县长屠安良用武力镇压了八楞、三角坪、武坪等地方,增设为第四区(驻三角坪)。直到1949年,西固县解放。

【关键词】浅谈 舟曲县 武坪部翼 武评寺 历史渊源

通过对藏汉史书中与“武坪”相关记载、地方文史资料、各类相关传说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实地寻访武坪当地人落实一些外人很难了解的问题。粗略地谈一谈有关“武坪”的历史渊源。

一、武坪藏族的族源

据藏文史料《多麦宗教源流》载:有次松赞干布派出二十万大军,到达白水流域(今白龙江流域,约指甘肃舟曲文县、四川南坪、平武等地)和黑水流域(今四川黑河、腊曲河一带)。占领南坪一带的部队叫工布,占领松潘,平武一带的部队叫达布。后来吐蕃王朝不准他们返回西藏,于是便世代定居下来。”《安多政教史》载:法王赤松德赞为了请五尊“北海尔”(བེ་ཧར།)神为桑耶寺护法,遂派遣恩兰·达扎路恭(ངན་ལམ་ཏ་ར་ཀླུ་གོང་།)为元帅,摧毁了巴达霍尔(བྷ་ཏ་ཧོར།)的禅院,向南部突厥(གྲུ་གུ)地区进军。“从部队之中,选拔了九员骁将(དཔའ་བོ་མི་དགུ)带其部属,留驻吐蕃与霍尔交界之处,命今他们:'在没有接到国王命令之前,不得回防!’此后,这九员骁将(དཔའ་བོ་མི་དགུ)的后裔,被称为'噶玛洛’(བཀའ་མ་ལོག)部。多麦(ངདོ་སྨད།)南北各地人民,大部均为吐蕃赞普派来驻防唐蕃边界的部队之后裔(མི་རྒྱུད།),所以他们的语言当中保留着许多古代的藏语。”从以上藏史所载和吐蕃王朝多次派其部东迁来推断,今四川阿坝州境内的部分藏族和甘南舟曲一带的部分藏族均属奉命来这一带驻守的“骑兵”(རྟ་དམག)部之后裔。另外,还比如:今舟曲“博峪”就是藏语(བོད་ཡུལ།)的音译,意为“藏族故乡”,自称“地哇”(དེའུ་བ།)人,说是吐蕃东征时从西藏昌都地区来的军人,为了不忘自己的故乡,便沿用原籍地名;还有山后“插岗”是由多康四水六岗中的插哇岗(ཚ་བ་སྒང་།)简化而来。“插哇岗”在今西藏昌都以下的怒江和澜沧江中游地带,插岗人自称是吐蕃东征时从插哇岗地方来这里的,为了不忘自己的故乡,便沿用原籍地名。总之,以上所谓来自工布的“骑兵”(རྟ་དམག)、九英雄之“噶玛洛”(བཀའ་མ་ལོག)、康区的“插哇岗”(ཚ་བ་སྒང་།)……等吐蕃戍边军队与土著古羌人(宕昌羌、白马羌、党项羌等等)相融合而形成了白龙江流域的藏族(舟曲藏族)。

从武坪藏族的语言、习俗、服饰、宗教、地名称呼等方面看,被认为是“吐蕃戍边军队的后裔”的说法是可信的。而且,据仇任前的《论神山、寺院与族群的互动——以舟曲县吾别村为例》中说:“舟曲一带老人们逢年过节祭祀山神时,就在地上煨桑,向天祭酒,以祭祀故土工布戎(ཀོང་པོའི་རོང་།)的山祗。还大声呼叫在工布(ཀོང་པོ།)的山祗之名。”这也进一步佐证了东噶洛桑赤列活佛的记述,“今天的舟曲藏族是从西藏山南工布(ཀོང་པོ།)一带来的'骑兵’(རྟ་དམག)之后裔”之说。

有关武坪藏族的族源,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如仇任前的《论神山、寺院与族群的互动——以舟曲县吾别村为例》中有个吾别村(武坪村)的传说,大概的意思是“'吾别人(武坪人)’来自于拉萨,是早年被藏王派来守护边地的军队(ས་སྲུང་དམག)后裔,经过繁衍形成了'贡别’(ཀོང་པོ།)等五个措俄(ཚོ་བ།),即贡别(ཀོང་པོ།)、夸迭(སྐེ་བརྟེན།)、克迭(ཁ་བརྟེན།)、舍叶(ཤར་ཡུལ།)、米叶(སྨད་ཡུལ།)五措俄。并说造酒的秘方也是从卫藏带来的”。其中,“贡别”(ཀོང་པོ།)与西藏的“贡布”(ཀོང་པོ།)同音。因此,认为武坪的先祖很可能是来自西藏贡布地区。另外,吾别村(武坪村)还有一个传说:“早在1500年前,吾别村(武坪村)先祖居住在阴面的山脚下。后来,一个夜晚,阴山脚下的吾别人将火把、灯笼栓系在牛羊角上,并在族长的带领下冲向对面的汉族村庄,汉人们看见这个阵势就仓皇逃走了,阴山吾别人占领了阳面土地,并将村子从阴面迁移到阳面,就是现在的吾别村(武坪村)。”根据文献记载,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汉人没有进入白龙江大峡谷(山前),更不要说山后。这个传说若是真的,那很可能发生在明朝中晚期,当时,大量的内陆汉族移民依靠明朝屯军的武力对土著人(藏族人)侵扰是很平常的事情。因此,移民与土著藏族人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这个传说也可能是汉族移民与土著藏族人之间的一次土地争夺战的侧记。

值得一提的是今舟曲县尕曼村有一个更具体的部族迁徙传说:“尕曼村藏族最早在白龙江的源头郎木寺一带活动,以后又定居在今迭部县的麻牙村一带。有一天,因早晨天气很好,村上的部分青壮出外耕田、放牧去了,到了下午,天气突变,继而闪电雷鸣,风雨交加,在天昏地暗的恐怖当中,他们的村寨被今达拉沟(སྟག་ར་ལུང་།)的一个部落所袭击而抢掠一空,幸存者便扶老携幼,是以继夜地沿江而下逃,最后到了和麻牙村地形十分相似的一个地方才停留定居下来,重新耕作,即今天的尕曼村。而那天早晨出外劳动的人回村后,只知变故而不知村人去向,又不想离开故土而继续住在那里,重建家园,一直繁衍生息,发展成为现在的麻牙村。”这个传说,同时也从侧面讲述了舟曲藏族族源的多样性。

二、武坪部翼的历史变革

据史料记载,元朝时,今舟曲县城之地设有“西固(གསེར་སྒོ།今舟曲县城)蕃汉军民千户所”,但实际由唃厮啰之孙巴毡角(赵醇忠)的后裔岷州多纳赵土司管理。当时,只有在西固城里城外三里之地有部分汉族居民,其余全都是藏族部落。明朝初年,明军南下入蜀之际,徐达、傅友德兵至西固(གསེར་སྒོ།),当时的千户韩文举众受降后,明封姚富为西固正千户,严志、严才为副千户。此后又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西固千户姚富在宋城墙基础上筑造新城,次年改西固城(གསེར་སྒོ་མཁར།)千户所为军民千户所。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授岷州多纳土司赵延贤始祖绰思觉(མཆོད་གསུམ་སྐྱབས།巴毡角后裔)为世袭不支俸土官副千户,将西固辖区原岷州多纳土司的属民划归于西固军民千户所。此举标志着明朝对舟曲地方的藏族诸部开始直接控制,汉族人口也借此大量进驻。迁居到舟曲的汉族是来自江淮地区、山东、陕西和四川等地,并且是不同时期分拨至此的。因其为军事要塞,明王朝不断在舟曲驻军屯田,加之流官上任并带来其亲属,舟曲地方原有的民族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藏族村寨逐渐向山林深处退却,汉族人则随着人口增长并以西固城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武坪部翼”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当时,藏族诸部落也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抗争,但都被明军所镇压。最终,只有放弃故土退入深山老林寻得开阔之地落居开荒。到明朝中晚期时,武坪各村联盟的“武坪部翼”基本形成。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总管(སྤྱི་དཔོན།),也是土官。有战事时,各村集中统一指挥。

据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今宕昌官鹅沟一带藏族反抗明朝统治,洮岷道袁宏德奉旨镇压,把部分藏族部落强行迁往今舟曲山后阳山庄一带,同时又把阳山庄一带的部分藏族迁往宕昌。进入清朝后,延续由阶州西固县统领,仍时常受到官吏的欺压和苛捐杂税的加重,使他们难以生存。在这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武坪等二十四个部族(ཨུག་སྦེས་སོགས་ཚོ་བ་ཉེར་བཞི།)首先举义反抗清朝统治,随之整个拱坝河流域的各部落积极响应,反清火烟越烧越旺。西固当局的守备韩国元、千总洪章急忙调集兵马进行抗击,但无济于事。举义各部紧密团结,英勇奋战,清兵不仅未能镇压,而且韩国元、洪章先后丧命于举义部手下。在这种情形下,卓尼土司杨妆松(摩肖贡布)奉命率部前往镇压义部。据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贡去乎久美旺波大师所著《卓尼丹珠尔目录珍宝鬘》(ཀུན་མཁྱེན་དཀོན་མཆོག་འཇིགས་མེད་དབང་པོའི་ཅོ་ནེའི་བསྟན་འགྱུར་དཀར་ཆག་ནོར་བུ་ཕྲེང་བ།)载:当时和杨汝松一起出征的有“头人申当增(ཤུན་ཏིང་འཛིན།),洪宝依(དཔོན་པོ་ཡེས།)、党子加(ཏིང་འཛིན་སྐྱབས།)、尕藏牙格(བསྐལ་བཟང་ཡ་མགལ།)、罗藏贡保(བློ་བཟང་མགོན་པོ།)、道吉南交(རྡོ་རྗེ་རྣམ་འཇོམས།)、康木钦加(མཁར་ཆེན་རྒྱལ།)、管家穆那绸(གཉེར་བ་མུའུ་ནག་ཕྲུག)、杨新(ཡང་ཤིས།)、华尔旦(དཔལ་ལྡན།)、秘书才让东知(དྲུང་ཡིག་ཚེ་རིང་དོན་གྲུབ།)、木桑云加(མི་བཟང་ཡུམ་སྐྱབས།)、南巴秀(རྣམ་འབེབས་ཕྱུག)、万强罗藏(བན་ཆུང་བློ་བཟང་།)等人为首,调集三千多兵马前往出事地方,将谋反者全部征服”。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洮岷协副将张宏印也率领军队去进行镇压。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正月初二至十三日,张宏印共征抚三十四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十八日,武坪藏族土官二哥率山后插岗十八族头人何儿等二十九名来投诚。又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正月二十五日,卓尼土司杨妆松带领番人普地文住引山后喇子等十九族的头目根哈藏等四十八名来洮州投诚”(《洮州厅志》平番记)。清政府因杨氏助剿“黑番”(插岗等四旗)有功,故将前山18村,山后19村全部划归卓尼土司管辖,这就确立了杨土司与山后、八楞、武坪一带的领属关系。自此,拱坝河流域的拱坝、铁坝、插岗(不包括哈里、咀桥、草坡三庄)和博峪等一带的藏族地区划分为四个旗,由土司及禅定寺堪布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在舟曲藏族辖地设长宪(又称副爷)2人,由头目和总管推荐,土司点头同意后,土司办公室悬牌委任,并送捷报。因舟曲地处边远,请示不便,特许长宪单独办案,因此职权最大,收入也最多。长宪办理群众案件,当事人所交衙门钱款全部归长宪私人腰包。每年每旗给长宪交肥猪1口,每户交麦子1斗,长宪的马料、烧柴随时向群众摊派。群众每年缴纳的还有花椒、蜂蜜、麻绳、口袋、熊胆、核桃仁、鸡蛋、清油、白面、青稞、荞麦、盐、茶、酒等物。

清光绪六年(1880)三月,舟曲铁坝瓜子沟爆发的以古旦巴(བསྟན་པ།)率领4000余人反清,随后,又有武坪、哈河等地的响应。并计划占领西固、阶州。清政府河州总兵沈玉遂、兰州道刘璈领兵围击,杀了首领哈力等20人,并攻陷黑松坪据点。同时游击陈再益、同知萧逢元分别攻下武坪(ཨུ་པེ།)等地。暴动队伍聚众西岔,围攻大寨子,又遭陈再益袭击,被迫退到冷水泉,分散向八楞、小真庄、落木山撤退,清兵分三路进攻,暴动群众退守阳山。清军增调洮岷协副将王仁和及张佑廷、程文胜,秦州营游击田连考分路围追,并无进展,又增调沈福田、马占鳌的回军“围剿”,最后在重兵包围之下,暴动失败。首领古旦巴等20多人被捕,押到沙湾桥头全部杀害。在这次平叛事件中,当局称“杨作霖(ཚེ་དབང་བསོད་ནམས་རྡོ་རྗེ།卓尼土司)征剿不力。”随之,清光绪八年(1882年),卓尼土司与宕昌马土司联姻,杨土司将其所辖武坪、八楞、三角坪等一带的部分村寨做为女儿的嫁奁陪送给马土司。“武坪部翼”(ཨུ་པེ་ཚོ་ཤོག)遂为宕昌马土司的“唐哇尔”部落(ཐེ་རྒྱུད་ས་སྐྱོང་གིས་བཀོད་འདོམས་བྱས་པའི་ཐང་བར་ཚོ་ཤོག)之一。对于宕昌马土司在当地藏语称“太吉笨布”(ཐེ་རྒྱུད་དཔོན་པོ།),其所辖各族统称为“唐哇尔”(ཐང་བར།)部落。“唐哇尔”地处宕昌南乡董家里,即土司马培德住所董家堡一带。

至此,宕昌马土司的辖区由一十六族发展到近六十族左右。并把所辖各族划分为上下两旗(这也许是受了卓尼杨土司划分区域称谓的影响而划为两大部分称“旗”)。上旗基本由今宕昌县境内的官鹅沟(རྐེད་ངོ་ཁག)、新城子(གྲོང་གསར་ནང་།)藏族乡和大河坝(ཆུ་མ་ཐང་།)等一带藏族聚居区的各族(ཚོ་སྡེ།)组成。下旗所属各族基本上在今舟曲县境内。下旗又分为四小旗,当地群众过去在习惯上把下旗所属总称为“四旗、三庄、四地方。”武坪部翼属于“四旗”之“后旗下”即:由武坪(ཨུ་པེ།)、扎下(△སྒྲ་ཧྭ།今武坪乡辖)、草坡(△ཕུ་བདེ།今插岗乡辖)、嘎里(སྒ་རི།今插岗乡辖)、落木山(△མོ་བུ་ཤེས།今三角坪乡辖)等村寨组成。后旗下所属除落木山庄今基本为汉族村外,其它村寨大部分为藏族为主。(上面所标△记号处的藏文均为当地藏族方言记录,其含义有待考证)。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左右,宕昌土司由马继贤承袭土司,后其子马培德承袭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土归流,土司废止。由甘肃省政府决定,将八楞、三角坪、武坪等划归西固县管辖后,这些地方的群众不愿归西固管辖,各族下大小头目多次和群众集会,并筹集活动经费,选派代表到兰州、夏河等地活动,要求原归马土司或杨土司管辖。然而,省政府早已通知了改土归流的决定,故未能准许要求。这样拖延至1936年,新任西固县县长屠安良,鉴于过去历任县长对八楞、武坪等地问题上的妥协与无能和显示自己的野心才干,便对这些地方进行了血醒镇压,这些地方被武力征服后,开始编制保甲,意立交权。把上族下和后旗下等地合并成立了新民区(第四区,驻三角坪)任命韩起祥为第一任区长。阴阳两旗下分别编为两保。至此,宕昌马家土司在舟曲等地经营六百余年的“唐哇尔”部落结束了历史使命。1949年西固县(གསེར་སྒོ་རྫོང་།)解放,1951年,西固县设城关区、沙湾区、官亭区、丰迭区(后又改为联合区)。同时,成立了武坪自治区。1954年,成立舟曲县行政委员会,时武坪自治区改置武坪乡。1959年,为武坪、坝子公社。1965年,合并为武坪公社,后更名武坪乡。2018年,撤乡改镇为武坪镇。截至2021年10月,武坪镇下辖9个行政村:哈迭村、坝子村、桥子村、那下村、黄加村、吾别村(武坪村)、哈河坝村、河那村、亚下村。并下设30个村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哈河坝村。

三、武坪寺扎西达尔吉林(འུད་པེ་དགོན་བཀྲ་ཤིས་དར་རྒྱས་གླིང་།)

武坪寺全称为“奥白贡扎西达尔吉林”(འུད་པེ་དགོན་བཀྲ་ཤིས་དར་རྒྱས་གླིང་།)。位于今舟曲县武坪镇武坪村北一华里处。据说,武坪寺(འུད་པེ་དགོན།)大约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左右,由嘎华村(ཀྭ་ཧྭ་སྡེ་བ།)总管赛周(སྤྱི་དཔོན་གསེར་འབྲུག)和英九父子(ཡུམ་འཇུག་ཕ་བུ།)做施主,卓尼哲巴谢珠仁波切(ཅོ་ནེ་གྲགས་པ་བཤད་སྒྲུབ་རིན་པོ་ཆེ།)祇地创建。并相继修建了大经堂和弥勒佛殿(བྱམས་ཁང་།)。寺院最兴盛时聚有僧侣四百余人。由于当时武坪一带属于卓尼杨土司(ཅོ་ནེ་ས་སྐྱོང་།)管辖的属民,所以,武坪寺院的教权也是由卓尼禅定寺僧纲管理。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徐(ཀུན་མཁྱིན་བཞི་བ་ཆེན་པོ་བསྐལ་བཟང་ཐུབ་བསྟན་དབང་ཕྱུག)亲临武坪寺院,作为寺院主持的洛桑嘉措(བློ་བཟང་རྒྱ་མཚོ།)将武坪寺院全盘敬献给四世嘉木样活佛。同时,修建嘉本样活佛囊钦(གཟིམ་ཁང་།),从此,由拉卜楞寺正式委派法台,另还派一位代表(སྐུ་ཚབ།)。便成为拉卜楞寺的属寺。1937年,西固县县长镇压当地民众抗税运动时,武坪寺院也遭到破坏。随后进行了重建。1958年前有僧侣百余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动乱中大部分建筑被损毁,当时只剩唯一的香巴佛殿被粮站征用才得以幸存。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信教群众自发修复了香巴佛殿和嘉木样公寓。现有僧人18名。

在武坪寺院不属于拉卜楞寺管理之前,没有固定的委任法台制度,只有大家推举经典好的僧人担任经师和主持。从格龙·洛桑嘉措(བློ་བཟང་རྒྱ་མཚོ།)担任法台开始,武坪寺法台任免制度进入正规的教务管理程序,格龙·洛桑嘉措(བློ་བཟང་རྒྱ་མཚོ།)也就被认为是第一任法台,其为今武坪镇吾别村人。第二任,格龙·尕藏嘉措(བསྐལ་བཟང་རྒྱ་མཚོ།),今舟曲县武坪镇吾别村人。第三任,亚哈·俄仁巴·慈成木嘉措(ཚུལ་ཁྲིམས་རྒྱ་མཚོ།),今舟曲县武坪镇亚哈村人。第四任,格龙·扎西嘉措(བཀྲ་ཤིས་རྒྱ་མཚོ།),今武都县坪垭乡人。在拉卜楞寺获取多仁巴学位后,任过时轮学院金刚主持(རྡོ་རྗེ་འཛིན་པ།)。后派往武坪寺任法台。第五任,格龙·顿珠嘉措(དོན་གྲུབ་རྒྱ་མཚོ།),今武都县坪垭乡人。第六任,格龙·热旦嘉措(རབ་བརྟན་རྒྱ་མཚོ།),今舟曲县八楞乡小真庄村人。第七任,格龙·扎西嘉措(བཀྲ་ཤིས་རྒྱ་མཚོ།)重任。第八任,哈代·多仁巴·旦增嘉措(བསྟན་འཛིན་རྒྱ་མཚོ།),今舟曲县武坪镇沙滩村人。第九任,第三世博峪活佛,今舟曲县博峪乡人,名不详。第十任,格龙·成烈嘉措(འཕྲིན་ལས་རྒྱ་མཚོ།),今舟曲县铁坝乡阿木族村人。连任六年。第十一任,格龙·龙多嘉指(ལུང་རྟོག་རྒྱ་མཚོ།),今舟曲县武坪镇吾别村人。第十二任,格龙·格勒嘉措(དགེ་ལེགས་རྒྱ་མཚོ།),今舟曲县武坪镇吾别村人。第十三任,格龙·克增嘉措(མཁས་འཛིན་རྒྱ་མཚོ།),今舟曲县武坪镇吾别村人。第十四任,格龙·龙珠嘉措(ལྷུན་གྲུབ་རྒྱ་མཚོ།),令舟曲县大年乡人。

武坪寺还有一座日朝(རི་ཁྲོད།静修院)。据说,第四世嘉木样当时来武坪寺院时,曾对寺院东面的山林说:“此山乃德木却佛之居处”(བདེ་མཆོག་གི་གནས།)。该山林山腰处一台地依山傍水,植物繁茂,松涛水浪,风景秀丽,身临其境,确有世外桃源之感。之后,就在此山腰间的坪台上,由武坪寺第三任法台慈成嘉措(ཚུལ་ཁྲིམས་རྒྱ་མཚོ།)创建了“奥白贡扎西曲德日朝”(འུད་པེ་དགོན་བཀྲ་ཤིས་ཆོས་སྡེ་རི་ཁྲོད།),建有一座佛殿。长年有僧人在此修行。武坪寺院第二世活佛嘉洋洛藏图丹嘉措在此常居住。由于在这一带当时的植被良好,所以常有豹子、熊等野兽出没在静修院附近,有一只黑熊还不时来到小佛殿旁边睡觉,但从未伤及人身。

武坪寺院有一活佛转世系统,第一世活佛出生在武坪村贡布顿珠(མགོན་པོ་དོན་གྲུབ།)家里。由于到西藏求学,在哲蚌寺郭芒扎仓学经,取得了拉仁巴学位。拉卜楞寺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徐(ཀུན་མཁྱིན་བཞི་བ་ཆེན་པོ་བསྐལ་བཟང་ཐུབ་བསྟན་དབང་ཕྱུག)在西藏求学深造时他还担任过四世嘉木样的经师。后随四世嘉木样返回拉卜楞寺院。第二世武坪活佛嘉洋洛藏图丹嘉措,于1900年出生在武坪乡嘎下村尕藏嘉措(བསྐལ་བཟང་རྒྱ་མཚོ།)家里,母名庸木措。第四世嘉木样来武坪寺院时,他还是个刚刚满月未取名的婴儿,母亲怀抱着前去朝拜,当即被嘉木样活佛认定为第一世武坪活佛的转世灵童,亲自取名样坚朗措,迎请入寺坐床。后到拉卜楞寺学经,拜晋美成烈嘉措(འཇིགས་མེད་འཕྲིན་ལས་རྒྱ་མཚོ།)为经师,后返回武坪寺院,于1962年农历正月廿一日在本寺圆寂。第三世武坪活佛于1982年7月出生在今卓尼县扎古录乡塔扎尼巴村牧民家庭,原名扎西才旦(བཀྲ་ཤིས་ཚེ་བརྟན།),父名完德亚,母名贡玛秀。由六世嘉木样活佛亲自主持金瓶掣签仪式,于1993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正式认定扎西才旦(བཀྲ་ཤིས་ཚེ་བརྟན།)为武坪寺院第二世活佛的转世灵童,并亲自取名为洛桑勒协嘉措(བློ་བཟང་ལེགས་བཤད་རྒྱ་མཚོ།)1993年3月3日(农二月十一日)正式举行坐床典礼。

另外,噶丹拉仁巴·华尔丹达瓦(དཔལ་ལྡན་ཟླ་བ།),又译作“巴岱达娃”,于公元1883年出生在武坪村。从小入武坪寺为僧,二十岁左右前往西藏求学,因勤于学习,在噶丹寺获取拉仁巴学位,由于学业上造诣很高,几次被推荐为噶丹赛赤的候选人,在即将登上噶丹赛赤的宝座时,因年老而双目患疾,未能就任。但继续担任许多大喇嘛和活佛的经师。

寺院的诸项佛事活动有:农历每月初一、初八、初十、十五、甘五、甘九日有吉日会(དུས་བཟང་ཚོགས།)。每月十五、廿九日有索江会(གསོ་སྦྱོང་།)。正月,初八有法舞会(འཆམ།)。十五有嘛呢会(མྱུང་གནས།)。三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胜乐自入法会(བདེ་མཆོག་བདག་འཇུག)。四月,十五日有嘛呢会。九月,二十九日有法舞会。十月,二十五日为宗喀巴圆寂纪念日(ལྔ་མཆོད།)。另外,二月初五、十月二十七、九月初六、二月二十二,二月二十三分别为一至五世嘉木样圆寂纪念(གདུང་མཆོད།)日,三月初八为活佛圆寂纪念日,十二月二十一月为十世班禅圆寂纪念日,寺院举行佛事活动,以示纪念。

五、武坪部翼的神山

“年古日”(གཉན་སྒོག་རི།)神山是武坪村(今译吾别村)寺院僧侣和所有部落和村民共同祭拜的地方保护神。武坪地区也与其它安多地区一样,每个部落或措哇(ཚོ་བ།册俄)都有自己的“山神”,部落联盟或大部落也有集体的“山神”。不一样的是寺院僧人也有专门的煨桑台和神山。但是村民、部落和寺院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由此大家共同祭拜年古日(གཉན་སྒོག་རི།)神山。据说,“年古日(གཉན་སྒོག་རི།)山神是一位手持利剑骑着白色神驹的少年王子。”又据当地僧人解释说:“年古日山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武坪村每年农历正月吉日有煨桑活动,农历五月初四有转山会。

参考文献:

[1]《甘南藏族部落概述》甘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甘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安多政教史》[M].(清)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杰.吴均等译,

[3]《甘南藏传佛教寺院概述》(中)甘南文史资料(第十辑),甘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4]《多麦宗教源流》(藏文)洛桑却吉尼玛 著,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

[5]《洮州厅志》张俊立 校注;临潭县档案局 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03)。

[6]《岷州志校注》甘肃省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县印刷厂(1988-10)。

[7]《舟曲县志》甘肃省舟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10)。

[8]《论神山寺院与族群的互动——以舟曲县吾别村为例》作者:仇任前,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

[9]《东迁蕃民与舟曲藏族——舟曲藏族渊源初探》作者:闵文义,《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二期

[10]《关于舟曲历史的一些问题》作者:刘光华(兰州大学),《社科纵横》2018年1月(总第33卷第一期)。

[11]《武坪镇》百度百科。

[12]《甘南七县主要地名及其历史渊源》藏地阳光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