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平化陪主席重上井冈山,中途离开时主席询问:没忘记我的许诺吧

 sgpwg 2023-03-10 发布于广东
1965年5月,毛主席乘坐专列再次南下视察。彼时我国刚刚从三年困难时期中走出来,国家应该怎样快速走出阴霾,这是他苦苦思索的问题。
当专列即将驶到湖南时,毛主席嘱咐汪东兴让张平化陪同这次在湖南的视察。
毛主席这次南下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特意嘱咐陪同的张平化又是谁?

图片

毛主席

井冈山的老同志

张平化是湖南本地人,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从上中学开始就积极参加当时的各种爱国运动,很想当兵报国。
中学毕业之后,正巧武汉革命军的政治部培训班在招生,于是他便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从培训班毕业之后,张平化如愿成为一名军人在国民革命军三十六军当营指导员。
1926年,在参加北伐战争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他开始接触了共产党,听到了毛主席有关湖南农民运动的讲演。

图片


他被毛主席所说的农民运动所感染,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酃县,带领当地的农民开始进行革命活动,并在不久之后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28年,为了响应湖北各地的起义,酃县在张平化的带领下也进行了起义,在当地建立了革命政权,批斗土豪劣绅、给贫苦农民分田分地,并在同年参加了井冈山会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平化都是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他所领导的酃县游击大队是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张平化当过湘赣军区军分区政委、参加过长征,抗日时期在晋西北、冀中等地与日军进行作战,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蒙古等地工作,担任过哈尔滨市委书记。

图片

张平化
解放之后,张平化回到了湖北工作,在武汉市政府、中南军政委员会担任过书记的职务。从1954年开始,张平化一直在湖北第三书记、湖南第二和第一书记的位置上工作。
他经常到湖南各地基层考察实际情况。针对当时出现的旱灾、饥荒,张平化带领湖南省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在中央救济方案出台之前,张平化就已经开始组织全省百姓开始进行自救,并且调集可用资源对重灾区进行援助。
当中央发放的救济粮到达地方之后,张平化及时安排下放的同时,又安排医疗防疫部门在保证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进行防护。

图片

张平化(右二)
毛主席对张平化这个井冈山的老干部还是很满意的,当初在选择武汉这座大城市的市委书记时,毛主席就点名让张平化担任。
张平化的表现也证明了毛主席没有选错人。在1954年大洪水的时候,张平化带领市委班子连续奋战100多个昼夜,稳定了民心、战胜了洪水。
张平化所做的这些工作,都被毛主席看在眼里。
如今这次来湖南,毛主席让张平化陪同,也是想再和这位老同志叙叙旧。

图片

1965年老红军重上井冈山

再次登上井冈山

“38年喽,也不过是弹指一挥之间啊。”
1965年5月21日,结束在长沙的考察之后,毛主席在张平化和汪东兴等人的陪同下离开湖南来到江西,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井冈山。
从火车站到井冈山,换乘火车、汽车、轮渡,中间还在茶陵住了一夜,这一路毛主席的精神都很充足,丝毫没有看出长途跋涉应有的疲惫。

图片


5月24日下午,一行人赶到了井冈山下的茅坪村,毛主席并没有下车,而是让司机赵毅雍开车缓缓地围着被当地人称为八角楼的谢氏慎公祠转了几圈。
在38年前,毛主席曾在这座高大八角楼旁边低矮的小屋子里办公,如今再回到这里,那些曾经的日子恍如昨天。
汽车直接开上了黄洋界,毛主席拄着拐杖,从这座高峰向四下看去。当年在这里会师时,他还是35岁,如今已经是72岁高龄的老人了。
在黄洋界上,有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毛主席用井冈山名字命名的那首《西江月》。

图片

重上井冈山 (油画)
那是1928年,红四军从湘南地区向桂东地区转移,国民党的湘、赣两系出动了五个团对空虚的井冈山根据地进行偷袭。
当时留守在井冈山的红31团和32团凭借地形优势在这里和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当地的百姓也纷纷加入战斗,最终帮助红军打跑了敌人。
当时毛主席并不在井冈山上,他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西江月》。
如今斗转星移,也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嚣张跋扈的国民党已经退到了台湾,受压迫的老百姓也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想到这里,毛主席还即兴用井冈山的故事改编了京剧《空城计》,并兴致勃勃地唱了起来,大家听得也津津有味,笑声一片。

图片

毛主席和张平化合影
毛主席唱得高兴,把一旁的张平化叫了过来,这两位在场人员中仅有的两位井冈山“老战士”在纪念碑前照了一张合影。
井冈山上有五个以“井”为名的地名,分别是“大小上中下”五个井,赶在太阳下山之前一行人来到了大井休息
毛主席对这里十分熟悉,当初他曾经在东南山脚下的民房中住过一段时间,在这里他写出了很多被后人奉为经典的佳作。
如今的这里已经通上了电,基础生活设施配备齐全,还刚刚建成一座新的宾馆,毛主席一行人当天就住在这里。

图片

毛主席和汪东兴
当天晚上,汪东兴从饭桌上撤掉了茅台酒、米酒酿以及各式瓜果,吩咐后厨为毛主席做了正常的工作餐:小碟、小碗的四菜一汤。
这是毛主席的习惯,不管是外出还是在家,食宿都不能超标,每天最高两元五角的伙食标准,青菜、辣椒再加两个小菜足够了,而且如果外出,非特殊情况下是不喝酒的。
不过这次毛主席却破了一次例,他在每餐中多加了一小碗井冈山特产的红米饭。
毛主席对大家讲起了当初吃着红米饭、就着用刚熄灭的柴火灰烫一下辣椒当菜吃,睡在用稻草编成的“黄金被”里的日子。

图片


毛主席这次在井冈山上见到了许多当年的老红军、老战友,还有烈士的遗孀和子女们,同他们聊起了当初在井冈山并肩作战的日子,也聊起了大家现在的生活还有哪些难处、不如意的地方,听取了人们的设想、建议。
一行人这次在山上一共住了7天,临行前毛主席的生活警卫员吴连登特地到宾馆把伙食费结清。
尽管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脸的难以置信,但还是在收据单上写下了“住宿7天,每天2.5元,共计17.50元”。

“光搞社教运动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张平化这次原本还想继续陪着毛主席走完这次行程,但是他临时接到通知,需要回到长沙主持工作。不得已,张平化第二天清晨便向毛主席辞行。

图片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竟然亲自送出了很远,尽管张平化一直在劝主席不用再送了,可主席却说:“不碍事,你这么远陪我上井冈山,我送你上车又算得了什么。”
张平化临上车之前,毛主席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张平化:“没忘记我列车上的许诺吧?”
张平化被毛主席问得一愣,随即他点了点头:“没忘,没忘。”
毛主席和张平化所说的事,正是毛主席这次南下的目的。

图片


张平化在这次行程中,曾经想要向毛主席汇报一下湖南当地的社教运动进展情况,但是没想到毛主席却笑了一笑,说:“如果是这个问题的话,那就可以先不用汇报了。”
随后又说了一句:
“现在看起来啊,只是光靠搞社教运动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啊。”
社教运动,原本是中央在城乡普及的一次普及性的教育运动,因为这次运动主要是以清查“公分、账目、仓库、财物”这四项为主,所以也被人称为“四清运动”。
起初,中央发起这次运动的目的,是让干部们都走到基层去、走到群众中去,在调查社会真相的同时也能够更多地和百姓们走到一起,在抓生产、抓建设、抓农耕的同时,还能增加群众和干部之间的亲密度。

图片


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毛主席从各地汇总上来的报告中发现,当时已经有一些干部从心态、行为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生活腐败、思想腐化的情况。
毛主席认为是领导干部队伍在向资本主义靠拢的预兆,这让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国家,会随时面临着危险。
对此,毛主席做出决定,一方面加强对领导队伍中腐败现象的查、打力度,另一方面将已经停止的“包产到户”重新启动起来。
“包产到户”政策其实从1956年就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
最初在地方试行的时候打出了“三包到队,责任到户”的口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多久就被叫停了这次试行。

图片


但是不久之后,因为国家提出来“大跃进”计划,于是在农村各地开始的人民公社运动时,又开始实施了包产到户,在个别地区还发布了“超产奖励”的政策。
但是在1962年的北戴河中央会议中,又有人提出来这是“反对社会主义,是在搞单干、不合作”。
虽然这次重新开启运动毛主席并没有表示同意,但是也没有表示不同意。
毛主席认为,我国的根本是农业,不仅农业决定着国家的稳定性,而且还决定着国家的服务对象是以工业为主还是以农业为主。
如果将国家重心放在农业上,那么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很容易会造成国家资本化,即便不会出现资本化,但仍然会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敌对。

图片

包产到户责任书
虽然我们并不怕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如果国际上有压力、国内再出现资本主义势力,那么我们保护国家、保护人民的难度就会加大,民族工商业、国防力量的发展也会被制约,那样就会有更大的危险。
毛主席认为,我们不仅不要搞,而且也不能搞资本主义。
所以,毛主席这次南下的真正意图,是要亲自到民间来看看,听一听百姓们的声音。
通过这次南下,毛主席发现“四清”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包产到户也有弊端。
首先,通过运动的确肃清了党风党纪,作风问题和经济问题都得到一定的治理。但是其中却出现了许多借着政策对他人进行恶意打压的情况。

图片


其次,包产到户在试行初期,也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人群不同、地区不同等原因,造成了一部分百姓的生活还不如以前,甚至更糟。
例如,有一些地区农民本来就很穷,田地分到了手里,但是却没有钱去买种子和工具,那么他就没有收成,只能继续饿着,形成了恶性循环;
还有一些人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他们的劳动力不足,作为户的生产力不够,同样不能产生很好的收益,难以维持生活。
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有任务没有结果,甚至出现大量土地荒置的情况。
正是由于有多方面的考察、验证,又和张平化进行了多次的沟通、摸底,毛主席才发现社教运动存在的弊端。

图片


毛主席对张平化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是在对以往运动的总结,也是在向这位书记做出承诺:一定会有大动作进行整改的。
历史上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前夜揭开了。
虽然从现在的历史研究中可以看出,“社教运动”是“反修防修”理论下的“左”的实践,但是“以农为本”、重视农民、重视群众生活的种种,都体现了我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上的多方尝试和不懈努力。
参考资料:
1、《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赵赓
2、《对改革初期关于包产到户争论的分析——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中心》孔瑞雪
3、《四清运动》国史网

洞鉴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