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思维——《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细雨青衫 2023-03-11 发布于重庆

用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图片

从《经济学通识》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薛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讲述了生活常见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虽然不是每个理论都足以令人信服,但多元的分析角度也充满了趣味和思考。两本书的内容有一定重合度,相较来说,个人认为《经济学讲义》叙述更加地道和全面,两本书的大纲都从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四个方面逐渐衍生,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无一不是为了适应这四种基本约束。

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的认知和判断,主要依靠直觉和短距离人际关系来驱动,但人的身体和际遇,却需要陌生人大规模的准确协作,这就要求不仅要找出事件之间的相关性,还要确定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们对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着偏见甚至是误解,而经济学的分析恰恰可以修正这些偏见和误解。《经济学讲义》中规避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对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术语做了最基础的阐述和分析,可以说作为经济学入门书籍也并不为过,而作为书籍大纲的四个出发点,也正是对应四类经济理论,即东西不够—需求理论、生命有限—利息理论、互相依赖—制度理论、需要协调—宏观理论,四个理论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为人熟知的生活常识,也有那些我们“看不见”却影响甚远的社会现象。


1、东西不够—需求理论


所谓东西不够就是指稀缺,资源不足带来的物质稀缺,欲望扩张带来的精神稀缺,然而物质越丰富,欲望也就越庞大,所以物质无限丰富、欲望充分满足的日子便遥不可及。

人们在利用有限资源的时候,就需要对资源进行选择,选择就会带来竞争,而选择和竞争就意味着遵循某种标准,当确定某种标准的时候,也就存在着区别对待,而区别对待就是歧视。稀缺与歧视是一体概念,我们无法回避歧视,而应该去认清歧视的条件,谁来歧视,歧视的后果和成本是什么等等。
在美国推出了很多反歧视的法律法规,很多平权运动的宗旨是为了让弱势群体得到公平待遇,而当照顾某一类弱势群体的时候,必然会有另一类群体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为了平等待人,必须待人有别

在常规认知中,歧视别人就是欺负别人,歧视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单向行为。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美国人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样,韩国人怎么样,这种以偏概全的视角就是一种歧视,但是完全了解陌生人是有成本的,而以偏概全的歧视可以让我们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和印象,当然这种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假如马云当年找我们来投资,面对夸夸其谈的他我们大概率会拒绝投资,错误的歧视,有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顺着这个思路,当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时,就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我们要付出很高代价时,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在繁华的纽约和德克萨斯的偏远小镇,哪个地方的歧视现象更普遍?在繁华的都市里,人才和资源大量汇聚,如果我们歧视别人,就可能蒙受巨大的损失,你可能不喜欢你的某位同事和领导,但是你需要和他们合作,如果撕破脸皮,你的工作进展可能举步维艰;而在小城镇,自我的主导意识更强,歧视外人不会产生太大的损失,有没有他的帮助和存在对我来说可能微不足道。所以,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中慢慢习得的。

图片

2、生命有限—利息理论


所谓生命有限,就是指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不乐意延迟消费的事实。为了刺激延迟消费就会产生利息。形成利息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延迟消费会带来潜在风险,这份补偿就是真实利息的本源,不论资源是否增长,也不论增长快慢,只要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利息就会存在,而且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高,真实利息也就越高,现货与期货的交易构成了金融活动的基础。

既然说到利息,也就绕不开投资,投资和消费在常规认知中似乎是泾渭分明的,要么是投资,要么是消费,欧文·费雪在《利息理论》里有一句名言: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投资其实就是消费,只不过存在于时间维度上,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时间上做出了平衡与权重。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人连续饿三天吃一顿饭会觉得非常香,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每天吃三顿而不是饿几天吃一顿呢?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刹那的最高幸福,而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

追求收入总和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个瞬间的最大化,可以解释很多生活现象。比如人们选择抽不抽烟,健不健身,其实都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处境下会有不同的选择。过去的人们普遍生活较苦,平均寿命较短,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及时行乐就显得更重要,抽烟的人也特别多,但是今天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平均寿命也大大提高,如果今天节制一点,未来可以有更大的享受,吸烟的人也就降低了。节制饮食、运动健身等等,其实都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关。

说到利息自然会想到成本,当我们对资源进行选择和利用的时候,也就等同于放弃了其它可选择的资源,所以书中对成本给出的概念是: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理解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负面感受不是成本”,很多人会把做一件事的负面情绪当作这件事本身的成本之一,但是这些负面情绪并没有让你放弃什么东西,而你因为做这件事耽误了其他的事情才是你的成本,而这个成本究竟有多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就是第二点“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书里给出的例子是:你在长安街有一个祖传的铺位专卖茶叶蛋,你的想法是铺位是自己的产业不用交房租,所以经营茶叶蛋成本为零,而实际上,如果有人愿意出2万的租金租这个铺位,那么你坚持卖茶叶蛋的成本就是2万元,如果有人愿意出3万元,那么成本就是3万元,所以坚持卖茶叶蛋的成本,只和一个因素相关,那就是放弃了的最大收入。

在成本中经常听到另一个名词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究竟是不是成本呢?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而如果没有什么可以放弃的,也就不存在成本,凡是提到成本,一定是向未来看,而不是向过去看,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或者再放弃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图片

3、互相依赖—制度理论

所谓互相依赖,是指我们不得不与无数人相互协作才能够改善生活的事实。人是自私的,但也有同情心,人与人之间必存在尔虞我诈、过河拆桥、互不信任等现象,所以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各种制度应运而生,法庭、学校、企业、婚姻、嫁妆等等,都是为了防范人际交往的隐患而衍生的对策。

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基础是信息传递,而信息不对称又是极其普遍的存在,例如欺骗、偷懒、违约等等,每个人都愿意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人与人之间本来是不存在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如果想和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高低品质的时候就会选择离开市场,伪劣商品不仅伤害了消费者,同样伤害了优质产品的地位和存在,所以,如何把商品品质准确体现出来才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核心。

那么如何判定是不是优质呢?书中给出两点参考建议,第一是“品质稳定才是优质”,上乘产品的属性在常规定义里是材质更好,功能更强大,使用更安全。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匀质才是优质的首要含义,同一批次的产品差距越小越好,并不会因为地区、时间等因素而改变,无论何时何地,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恰如期望的效果,而消费者愿意为知名品牌付费,也正是承担了这部分匀质所带来的期望值的费用。第二是“性价比相当才是优质”,通俗来讲,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而是价格和品质要相当,成本和收益要相当,这才是人们最看重的品质,用一句话概括——提高质量的过程中,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书里给出一个例子:校车是保障学生安全的有利措施,但如果一味提高校车质量和等级并强制规定使用,很多学校或者偏远的地方无法负担这种成本,最终还是将成本以别的形式附加到家长身上,某些家庭可能会被迫选择成本更低却不那么安全的交通工具,提高校车等级本意是为了让学生更安全,但最后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同样的,市场上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有高有低,如果政府统一强制规定牛奶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某一最低标准,最终带来的结果会是预想中那样,即提高了人们平均营养水平吗?

图片

4、需要协调—宏观理论

所谓需要协调,是指要依靠合理的参照系才能将个人自发的行为导向社会进步与和谐。货币就是典型的协调工具,没有货币的时代交易受到很多阻碍,你需要大米,我需要斧头,他们是否等价没有人清楚,而有了货币,每个人都会相信这种协调工具,促进交易和买卖。一根普通的铅笔,也需要成千上万人来参与生产,他们互不相识,甚至可能彼此憎恨,然而这根铅笔却可以被独立且分隔的人生产出来。协调这成千上万人自发行为的参照系,就是价格。如果价格本身受到人为扭曲,经济就会发生失调,社会就会产生动荡。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就是要理解社会上的协调机制。

在相关协调中,众人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彼此呢?书中从三个人吃饭的简单问题开始,有三个人愿意为吃饭付出的费用分别是低中高三个等级,如果采用投票的方式即少数服从多数,中间人的倾斜程度就影响了最终结果,无论他向低还是高倾斜,他们都能组成大多数,也就是说最后的结果就接近中间人的偏好,所以,市场上公共选择的结果由平均数的位置而决定,赢得中间投票人的支持,就更容易获得成功,但这未必是大多数人真正的意愿。

再比如,社会保险和养老金,表面上看所有人都交了一定年限的社会保险,在退休后拿来养老很公平,但实际上很穷的人很早就出来工作了,他们早早向国家缴纳保险,而等领保险金的时候,富人活得更长,最后的结果是财富从穷人那里转移到的更富裕的阶层;政府出资修建的免费高速公路,每一位劳动者都要支付所得税,真正的税负是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而高速公路免费,得益的是有私家车、经常开车或者旅行的人,财富再次从大众手中转移到中等阶层。

图片

经济学的思维有时很有趣,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分析问题,我们可以把愿望和结果分开衡量,不仅要看到局部,还要看到整体,不仅要看到别人能看得见的,还要看到别人所看不见的,甚至很多看来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应该颠倒过来才更加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