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田地里鱼虾畅游,湿地与农业1 1>2!

 老沈阅览 2023-03-11 发布于广东

我们的文明源于湿地而产生,我们的生产生活基于湿地而发展,我们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以湿地为重要依托。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湿地与农业关系的生动注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湿地与农业,如何各得其养以成。

湿地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湿地(通常也指科学定义)是指处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必须包括3个要素:有季节性或长年有水的存在,有水成土壤,而且生长着湿生或水生植物。广义的湿地包括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甚至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在广义的概念中,无论是蜿蜒的河流、静谧的湖泊、幽静的沼泽、泥泞的滩涂、奔腾的瀑布,还是丰饶的稻田、喧闹的鱼塘、洁白的盐田、壮阔的运河,都属于湿地范畴。

近海与海岸湿地

湖泊湿地

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这些河流湿地,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带来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带来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兴起和昌盛。

河流湿地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开始了湿地农业的广泛探索,通过筑堤防洪、围湖垦殖、挖沟排水等,将天然湿地改造为稻田、苇塘、鱼塘、盐田、陂塘等人工湿地,获取大米、鱼类、盐、糖、水果、蔬菜等食物,以及薪材、油料和药物等生产原料。湿地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水源,而且可以通过物理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人工湿地

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也诞生了许多湿地与农业和谐发展的范例,例如中国南方稻田中稻—鱼、稻—鸭等立体稻作种养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复合农业模式,滨海区域滩涂海水种养耦合利用模式等。这些湿地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阳光和空间资源,配置各种互济互利型植物和动物,通过调节食物链营养物质的联系、交换、转化、补偿关系,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并且做到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沼泽湿地

但是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上升,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人们在大规模开垦农田、修建农场、开挖池塘的同时,也极大地压缩了原有的沼泽、草甸、滩涂的面积,导致湿地生态涵养和调节功能退化。随之而来的旱涝灾害、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则会引起粮食减产,农业经济难以为继。如何在粮食安全和湿地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使湿地和农业成为互惠互利、共同前行的伙伴?这是人类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目前,中国正在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基础,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

相信不远的未来,我们定会见到更多水鸟翱翔、稻花飘香、荷花绽放、鱼虾畅游的湿地农业和谐风光!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